-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寧波人在武漢 內容簡介
武漢是寧波幫除上海以外活動集中的城市,現有祖籍寧波的市民數十萬人,這些寧波人為武漢的金融業、建筑業、工業等各領域做出了貢獻,他們活躍在武漢的社會各界,甚至取得了全國性的突出貢獻。書中所選的人物,是數十萬祖籍寧波的武漢市民的代表,亦是上千名在武漢打拼的寧波籍企業家中的佼佼者。他們當中,有中國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艦和多型護衛艦、驅逐艦的總設計師朱英富院士,有中國汽車制造業的領軍人物之一竺延風,有中國器官移植的開拓者之一夏穗生等。
寧波人在武漢 目錄
記“遼寧號”航空母艦總設計師朱英富院士
用創新發展的思維,推進中國汽車產業發展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如是說
我與武漢的不解情緣
數學物理學家、武漢市原副市長郭友中如是說
丹心熱血綻芳華
記武漢市原副市長陳華芳
中國器官移植的拓荒者
記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夏穗生教授
傾盡全力為發展
記武漢市計劃委員會原主任樓隆極
……
記湖北玉如意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建棟
再創業是一種社會責任
記武漢三江聯合展示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安林
和祖父沈祝三一樣,致力于建設大武漢
武漢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沈世璋如是說
附錄:武漢市概況
后記
寧波人在武漢 節選
《寧波人在武漢》: 鞠躬盡瘁為國鑄艦 記“遼寧號"航空母艦總設計師朱英富院士 朱英富,1941年7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寧波。1958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制造系,1966年研究生畢業。1968年分配至第六機械工業部第七研究院第701研究所工作,遂到江南造船廠、求新造船廠勞動。1970年2月回701研究所,先后擔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等職。 1982年至1984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船舶與海洋工程系做訪問學者,從事船舶流體動力學研究工作。 1990年起擔任出口泰國的某型護衛艦工程總設計師,主持設計包括赴索馬里海域執行國際護航任務的武漢號驅逐艦、海口號驅逐艦等在內的多型軍艦。1995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起主持我國新一代兩型驅逐艦研制;1996年獲“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7年獲光華科技基金一等獎;2002年被中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授予“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2007年被授予高技術工程重大貢獻獎。 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2年9月25日,朱英富擔任總設計師的中國**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 看過太多激情澎湃的勵志電影,讀過太多雞血滿滿的奮斗文章,崇拜過太多金融大咖、互聯網大腕,當看到身邊這位平易而親切的航空母艦總設計師,在網絡上被列為讓美國*害怕的十個人之一的朱英富時,我笑了,他也笑了。如此親近的一位老人,從來都是笑瞇瞇的,舉止談吐儒雅溫和,無論如何也不會讓人“害怕”;如此低調從容的一個研究學者,承載著總領我國海軍主戰裝備設計的重任,心中從來只想著如何不辱使命,鞠躬盡瘁,為國鑄艦,怎會風云叱咤到讓美國“聞風喪膽”? 一個出生于上海,居住在武漢的寧波人,坐著寧波的手搖船,看著黃浦江上的汽輪,種下的一個造船夢,終在長江畔開出了美麗的花,結出了沉甸甸的果。回顧起來,一切的選擇都是被生活的境遇推動,一切的發展都是那么坦蕩和自然,沒有驚心動魄的大起大落,只有淡定平和的心態,對技術的孜孜以求,學習成長的興趣和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 貧苦出身,讀書改變命運 從小生活在黃浦江邊的朱英富院士,看著江中穿梭來往的船只,一直夢想著能當一名船長。 然而,朱英富在家中排行老大,下有五個弟妹,父母都只是織造廠的普通工人,父親只能把他送進一個教會學校。他既要學習,還要照顧家里的弟妹,并且要承擔各類家務活。努力好學的他,并不為家境所困,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而父母也勉力供他讀完了高中。但是,由于家里經濟拮據,他高中畢業時幾乎就要斷送了求學之路。因為,讀大學所需的學費、路費等,無疑會令這個本不寬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父母想讓作為長子的他盡快地賺錢補貼家用,并聯系好了讓他去做鉗工學徒的事宜。 在朱英富的一再堅持下,父母親同意讓他試試,但是只讓他報考本地的大學,因為赴外地求學的路費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于是,朱英富放棄了到大連學習船舶駕駛的機會,也放棄了老師建議報考的北航,轉而填報了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畢竟沒有斷開和船的聯系。憑借優異的成績,朱英富順利地考上了大學,就這樣離他心中的夢想更近了。盡管不能成為船長,但可以成為一名造船人,并且注定與船舶設計結緣一生。 上海交通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名校,由清代教育家盛宣懷創辦于1896年,學校曾培養出錢學森、王希季、吳自良、陳能寬、楊嘉墀、姚桐斌六位“共和國兩彈一星”科技功臣,其教育實力可想而知。這所大學的造船系堪稱中國艦船設計師的搖籃,該系的**任系主任是曾留學英國的著名船舶設計專家楊槱(現為中科院資深院士),后來成為朱英富的研究生導師。 但那時是一個不一樣的歲月,時代的“風雨”注定要讓他們那代人經歷更多的磨難,學習的道路也注定不會一帆風順。朱英富進人交大學習,正值系里搞“單課獨進”改革,其間還進行了支農活動,遇到了大煉鋼鐵、滅“四害”運動,學生們甚至要爬到屋頂咚咚敲鼓驅趕麻雀。雖然對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無法阻止朱英富那顆積極進取、用功學習的心。他利用一切學習的時間和機會,如饑似渴地學好基礎知識。 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大學本科快要畢業的時候,正值我國首次全國統招研究生,由于朱英富年紀小且成績優異,在班主任和大家的多次建議下,他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本校的研究生,師從著名船舶設計專家楊槱。在導師的指導下,他參加了一系列研究課題,在設計理念、設計創新上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然而,命運再次跟他開了一個玩笑。研究生畢業時,全國興起了“文化大革命”,他的工作分配也因此被耽擱了將近兩年。但砥礪前行的夢想仍在他腦海里回蕩,學習從未停歇。1968年,朱英富被分配到第六機械工業部第七研究院第701研究所(今中船重工70l所)工作,正式開啟了他鑄艦報國的征程。 時代磨礪,造就豐富積淀 參加工作后的朱英富經歷豐富,一路上既有鮮花,也充滿荊棘。 701所于1961年成立于上海,1965年遷至南京。根據上級要求,新人所的大學生、研究生需要先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朱英富被分配到上海江南造船廠勞動,在船體車間當裝配工,給裝配、焊接師傅打下手。當時正逢廠里給越南制造一批小型船舶,于是他跟著工人師傅一起上下班,向他們學習造船技術,和1966屆的大學生們一起在廠里同吃住、同勞動。江南造船廠的實習結束后,轉到上海求新造船廠,在那里當剪切工,根據需要剪切造船鋼板。此時,上級要求新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都要到農村去鍛煉,朱英富來到位于安徽當涂縣丹陽湖的二十軍軍墾農場,參加圍湖造田和修大堤的艱苦勞動生活。 在工廠、農村勞動期間,生活十分艱苦。作為經過專業系統學習的青年知識分子,朱英富的精神壓力更大,心理負擔也比常人重。但是,在工廠、農村與工人、工程師、士兵和農民的朝夕相處中,朱英富了解了他們的喜樂哀愁,了解了普通勞動者對國家富強的強烈愿望。通過勞動鍛煉,他自身的意志力、耐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朱英富將這段經歷視為一筆難得的寶貴財富。 1970年2月,朱英富終于回到701研究所。這年4月,701研究所遷至武漢。從此,武漢成為他事業的騰飛之地。 ……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