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六十余載北大情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38520
- 條形碼:9787301338520 ; 978-7-301-33852-0
- 裝幀:一般雅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六十余載北大情 本書特色
本書是根據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原副院長董文俊老師及他當年的學生、同事、合作伙伴等十多人的訪談而整理的類傳記紀實圖書,通過董老師在北大六十多年的求學、工作、生活的經歷,描述了北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環境,以及董老師自己圓夢北大、幫他人夢圓北大的豐富人生體驗。本書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教育管理人員會有一定的啟迪。
六十余載北大情 內容簡介
本書是根據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原副院長董文俊老師及他當年的學生、同事、合作伙伴等十多人的訪談而整理的類傳記紀實圖書,通過董老師在北大六十多年的求學、工作、生活的經歷,描述了北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環境,以及董老師自己圓夢北大、幫他人夢圓北大的豐富人生體驗。本書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教育管理人員會有一定的啟迪。
六十余載北大情 目錄
1.陡河邊的孩子
2.結緣北大
3.鯉魚洲的回憶
4.北大留校
5. 1977年
6. 70年代北大的愛情
7.林毅夫來北大
8.舒爾茨的邀請
9.1977級的評分表
10.畢井泉換工作
11.楊濱與李非列的自由選項
12.我“保送”的將軍
13.王一江成功入哈佛
14.林雙林出國留學
15.林毅夫回國
16.易綱歸來
17.方老師棄學回國
18.“不拘一格”背后的故事
19.我和國發院
20.走廊里的談話
21.北大的環境建設——1號樓
22.創建教育新模式
23.北大的環境建設——2號樓
24.姜國華求學波折
25.好人朱善利
26.我的小家
27.唐山大地震
28.母親進京
29.80歲生日
30.美國“探親”
31.我的人生感悟
32.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
眷戀故土的北大人 ——肖克利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希望和機遇的民族復興時代——林毅夫
董文俊老師與我的北大夢 ——平新喬
陋室 ——王一江
我記憶中的董文俊老師 —— 黃偉業
我的“貴人”董老師 —— 何劍
我對董文俊老師的點滴回憶 ——劉海林
北大的精神財富 ——李非列
思念燕園晴好春 ——褚平
北大不愧是北大 —— 海漁
后 記 / 267
六十余載北大情 節選
7.林毅夫來北大 初見林毅夫是在北京二環邊的西直門飯店。他高高瘦瘦的,皮膚有些黝黑,是一個安安靜靜的青年。 1979年北大迎來了經濟系的一個研究生,他就是林毅夫。記得有一天,經濟系主任陳岱孫讓我去他家,那時學校的辦公室空間有限,許多時候我們都跑到陳岱孫主任的家里去商量事情。北大經濟系的師生都喜歡稱呼他為陳岱老。陳岱老的家在北大鏡春園里的一處老院子里,冬天冷,夏天熱,不過離荷塘很近。我到陳岱老家以后,經濟系黨總支書記石世奇也到了,這次聚會研究的主題為:是否接納林毅夫來北大讀研。我們三個人進行了認真的討論。一方面,他是有關單位推薦來的,應當重視并予以考慮;但另一方面,我們沒有林毅夫的任何書面材料,也沒見過他本人,北大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還沒有過不通過考試就錄取的先例。當時我們有兩個擔憂:**,他是從臺灣來的,我們不知道他的學習底子怎么樣,在北大這樣的國家一流的教育平臺他的學習能否跟得上;第二,當時的兩岸局勢不明朗,如果他有其他企圖怎么辦。我們討論來討論去,也不好下結論,*后大家決定派我去直接和他面談,了解一下情況,再做決定。 初見林毅夫是在北京二環邊的西直門飯店。他高高瘦瘦的,皮膚有些黝黑,是一個安安靜靜的青年。 1979年5月林毅夫憑借一己之力從金門游過臺灣海峽到達廈門,今天看起來這也是一個很有魄力的決定。因為林毅夫是接待單位介紹來的,這個接待單位很有背景,我相信他們不會隨便介紹人到北大讀研,一定是在研判了許多信息的基礎上的慎重決定。不過同時我心里也很不解:為什么一個年輕人會冒著生命危險來讀書?是在那邊混得不順心,想找出路?還是因為家庭矛盾,比如逃婚什么的?帶著種種好奇和疑惑,我開始了與他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談話。通過談話我得知林毅夫從小喜歡歷史,在臺灣是學企業管理的,他想到大陸來學經濟,特別希望了解社會主義經濟。他認為,在臺灣學了西方經濟學,再到大陸學社會主義經濟學,具備了全面的知識,才能融入社會,做好工作。他認為臺灣終將回歸,立志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如此凌云壯志,希望祖國統一,真是棵好苗子!于是我心里已經決定,留下這個年輕人,讓北大成為他人生的另一個階梯! 與林毅夫談完后,我馬上又去了陳岱老家,石世奇書記也在,我向他倆做了匯報。經討論,我們三人一致認為要支持這個年輕人的抱負,破格錄取他為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社會主義部分)的研究生,導師由張友仁教授擔任。張友仁教授是北大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教研室主任,我們考慮到林毅夫是為學習社會主義經濟學而來的,所以選擇張教授作為他的導師。我們把這個結論正式上報給學校。過了不久,教育部以文件的形式通知北大,允許林毅夫以1979級研究生的身份進入北大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 1979年9月開學時林毅夫成了我系研究生班的正式學生。為了他的安全,我們對外介紹林毅夫是新加坡來的華僑,而他的真實身份,系里只有我和少數幾個人知道。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負責林毅夫在北大的日常事務的溝通和協調。就這樣,我與林毅夫開始了此生的緣分,一直持續到現在,直至我們的下一代。 剛到學校,林毅夫被安排在中國學生宿舍,在學生食堂就餐。也許是因為嚴重的水土不服,他日漸消瘦,氣色也不好。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為我知道他的身份,心想:他需要頂著多大的心理壓力啊,這樣下去,身體垮了還怎么繼續學習呢?我趕緊找有關單位聯系,將他轉到條件好一些的留學生宿舍,到小食堂吃飯。他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身體也好了。一到周末,他經常到我家來,一起聚一聚,享受一些家庭氣氛。他把我與夫人方老師視為大哥大嫂,我們相處得就像一家人。我也像對自己的弟弟一樣對他,期待著他能夠在北大真正學到知識,將來報效國家。 林毅夫在北大的學習和生活安定下來了,我也長舒了一口氣。由于林毅夫的身份保密,大家都不知道他是從哪里來的。多年后,我好奇地問林毅夫當時的同學:“你們當年有沒有發現林毅夫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同學們普遍回憶道:沒感覺有什么特別的,就知道他是華僑,他高高瘦瘦的,平時也不怎么說話。 林毅夫的性格低調內斂,是從年輕的時候就這樣的。由于我平時與林毅夫走得比較近,我知道的他可不是表面那么平靜。北大經濟系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好不容易才能進入課堂繼續學習的,所以他們的學習熱情不是一般的高,而是處于一種近乎“補償式”的瘋狂狀態,林毅夫也不例外,他每天的學習壓力很大,這是從表面就能看出來的;而在他內心深處,對臺灣親人的惦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有時情緒會很低落。我把這種情況向上級反映過,大家也都在暗中幫他聯系家人。有一天,他見到我非常高興地說:“董老師,家人有消息了。”他拿著一張與妻子的合影給我看。“怎么?”我問他。他又翻過照片的背面給我看,上面赫然有個簽名。“這是我愛人的簽名,說明她知道我平安無事了!”我聽了以后也非常激動,那時就與林毅夫共同期盼,他有一天能與臺灣的家人團聚。 13.王一江成功入哈佛 我決定為王一江試一試此事。 外國學者到北大校園來做講座,是個外語應用的好場景。林毅夫的考核完美過關,并收到了喜人的成果,經濟系的老師們都為他高興。通過這件事,我還希望能為更多的學生提供這類不可多得的鍛煉機會,王一江就是其中之一。 王一江是湖南人,上大學之前是長沙郊區中學的老師,1978年考入北大,1982年畢業后又接著在北大讀了研究生。1977年王一江知道恢復高考的時候,急忙從西藏返回湖南參加。他之前支邊從湖南插隊到了西藏林芝,那里交通不便,他們去的墨脫縣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交通更是難上加難,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馬。那里常年積雪,每到夏天的時候,都要有工兵過去爆破才能通路。王一江從西藏趕回湖南,可不止一兩天的路程,不幸又遇到暴風雪,耽誤了一周時間,結果錯過了1977年高考,1978年才參加。 我記得王一江高考的**志愿是哲學系,與我當初的選擇一樣。因為他的分數比較高,被我調劑到經濟系。他與林毅夫共同翻譯了舒爾茨的講座,效果不錯,但他被林毅夫的光環遮擋,并沒有引起我更多的注意。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近距離再一次認可了他的才華。 北大一直堅持邀請西方的學者過來講學。1983年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本杰明·沃德(Benjamin Ward)教授來北大做講座,主題是“勞動者所有制的內部規律”。為了讓更多的同學理解沃德教授的講座、保證教學效果,我找了我的外事秘書劉海林擔任英語翻譯。因為我主管外事活動,所以也需要負責外賓的接待工作。我把沃德教授安排在友誼賓館住下,通常情況下,劉海林會陪同我過去接外國專家講課,兼作翻譯,但那天海林家中突然有事,不能到場,他向我推薦了他的同學王一江。從友誼賓館到北大大概十多分鐘的路程,我和沃德教授坐在轎車的后排,由王一江做翻譯,我們的寒暄內容非常隨意,都由王一江流暢地翻譯給對方。許多時候,他三言兩語就能把事情表達清楚,因此我和沃德教授的交流很順利。從此我對王一江的印象是,他不僅英文好、能翻譯,而且概括、總結和表達能力也比較強,善于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當時,哈佛大學在北大有個燕京學社,這個學社每年提供的哈佛獎學金是由美國一位很有實力的鋁業大亨贊助的,他把獎學金分成了幾份來資助發展中國家的教育。北大燕園的獎學金來自母基金中的東亞獎學金。他們每年會在北大選出1—2名教員到哈佛大學繼續深造,目的是為北大培養師資隊伍,但同時對英語水平要求很高。此前兩年我曾經把經濟系英語*好的兩位年輕老師推薦過去應試,但都因為英語水平沒有達到對方的要求而失敗,浪費了名額。1985年春天,學校人事處又通知我,讓我選一名英語好的教員去應試,做哈佛大學的訪問學者,并提供全額獎學金。這雖然是好事,卻令我很發愁:大部分教員之前都是學俄語的,英語水平很難滿足哈佛大學的要求。哈佛大學是國際名校,我暗下決心,今年無論如何不能再浪費這個名額了!我堅信,合適的人肯定有,只是我還沒有發現。我找來劉海林一起商量。此事真是讓人糾結,年紀大的英語不好,哈佛不要;年紀小的,又不夠條件。我們倆想來想去,突然同時想起一個人的名字“王一江”。 我就問海林:“王一江怎么樣?” 海林也很興奮:“王一江英語肯定沒問題!” 可問題來了,哈佛大學明確指出要資助教員,可王一江當時還是個學生,身份又是個問題。我又仔細反復閱讀哈佛大學的要求,琢磨著,突發靈感,想到一個詞:預備教師!我決定為王一江試一試此事。于是我在北大給王一江開了一個證明,說明王一江是北大預備教師,讀完研究生后即刻辦理教師入職手續。這樣哈佛大學在人員背景上就沒有什么質疑了,剩下的事情就是看王一江能否通過面試了。 后來我得知,王一江是非常有想法的。他高考數學得了八十多分,算是高分了,英語也不錯,但他到了北大以后才知道什么是人外有人。他認為自己的數學成績值得驕傲,到北大發現有同學是滿分;他認為自己英語不錯,前面竟然還有三名同學好到免修。在強手如林的北大,他很快從接到北大錄取通知書的欣喜若狂回到冷靜思考自己與其他人的差距上了。經濟系有個超大錄音機,上外語課的時候播放外教錄制的“真正的”英語,這也是王一江人生中**次聽到原汁原味的英文。他認為自己學到的與“原裝”英文有太大的差距,一位同學也開玩笑說:“照你現在的學習方法,大學畢業了英語水平也不一定能趕上我。”于是他利用大學**個寒假,在別的同學都回老家后留在宿舍,把錄音機和磁帶借過去聽。有一個很長的英語故事,一盤磁帶要放接近兩個小時,他硬是用了一個寒假反復聽了無數次,直到基本可以把這個故事背下來,英語水平也真就大幅提高了。 面試王一江的是哈佛燕京學社社長助理貝克先生,王一江出乎我們的預料,與他足足聊了一個上午。王一江對答如流的博學和穩重讓主考官非常滿意。其中他們在相當多時間里談的是美國財政赤字問題,王一江此前完成了洪君彥老師指導的關于美國財政赤字成因和趨勢的論文,他在論文中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推論:由于有利益集團的控制,美國政府的赤字未來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越來越高。這篇論文后來被收入了洪君彥老師編寫的《當代美國經濟》一書,其結論也被歷史所證明。貝克先生的專業背景是歷史,聊美國財政時提問多,發言少,聽得津津有味。令王一江沒有想到和倍感驚喜的是,貝克先生在與他握手告別時直接說:“秋天哈佛見!” 1985年秋,王一江如期到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離開北京前,北大也按承諾給他辦理了研究生提前畢業轉為教職的手續。一年后,他又被哈佛大學經濟系錄取,開始攻讀博士學位。 在北大經濟系恢復高考后錄取的學生里,王一江是**個拿到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學生,也是學界泰斗、北大經濟系陳岱老時隔六十年的正宗校友。 多年以后,北大研究生處的處長蘇士文遇見我,調侃地對我說:“老董啊,你幫助過那么多的學生,我看你應該拿一個伯樂獎。” 如果真有這個獎,我倒是非常樂意去爭取。我從幫助這么多有作為的年輕人身上得到了很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幫助他們圓了夢,我活得也特別充實,我樂此不疲!
六十余載北大情 作者簡介
董文俊,生于1936年11月2日。1959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1965年畢業留校工作,1978—1985年任北京大學經濟系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1985—1993年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1993—1994年任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1994—1998年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1998—2009年返聘,負責光華管理學院培訓中心和光華管理學院二號樓的籌建工作。 海漁,紀錄片獨立制片人、導演。致力于人文、自然及歷史題材的文字、訪談、視頻等形式的記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