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古籍版本十講/楊成凱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61458
- 條形碼:9787101161458 ; 978-7-101-16145-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籍版本十講/楊成凱著 本書特色
※ 古籍鑒藏的教科書式著作
※ 古籍版本鑒藏專家楊成凱先生畢生經驗之總結
※ 圖文并茂,全彩印刷
古籍版本十講/楊成凱著 內容簡介
本書分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叢書的鑒賞與收藏,初印和后印共十講,涵蓋了古籍版本鑒藏的方方面面。全書深入淺出,圖文并茂,直觀形象,集中展現了作者長期從事古籍收藏、鑒定和研究工作的親身體會和重要心得,頗有鑒藏教材的意味,可為廣大古籍整理研究者和收藏愛好者提供全方位的指導。
古籍版本十講/楊成凱著 目錄
目 錄
導 論 古籍版本研究和收藏面面觀
一 關于古籍版本學的思考
(一)古籍版本學的任務
(二)科學研究之路
二 從刊印過程說起
(一)雕版印刷的流程
(二)古書印制流程的啟示
三 版本鑒定總說
(一)基礎工作
(二)比勘推定
(三)學無止境
四 結束語
**講 宋刻本的賞鑒與收藏
一 宋刻概述
二 宋刻本的文獻價值
三 宋刻本的印制形式
(一)字體
(二)版式
(三)刊記與避諱
(四)刻工
(五)紙張和裝幀
(六)版片修補
四 宋刻本的版本鑒定
(一)北宋南宋
(二)宋刻元刻
(三)宋刻明刻
(四)宋刻清刻
(五)刻工局限
五 宋刻本收藏鑒賞的背后
第二講 金刻本的鑒賞與收藏
一 金刻本的歷史定位
二 金刻本的版式特點
三 金刻本的文獻價值
四 金刻本的版本鑒定
五 金刻本的收藏和研究
第三講 元刻本的鑒賞與收藏
一 元刻概說
二 元刻本的版式風貌
三 元刻本的版本價值
四 元刻本的版本鑒定
(一)宋元之間
(二)元明之間
(三)博覽多識
五 元刻本收藏
第四講 明刻本的鑒賞與收藏
一 明刻概說
二 明刻本的時代分布
三 明刻本的版式風格
四 明刻本的文獻價值
五 明刻本鑒賞舉隅
(一)仿宋精本
(二)戲曲小說和版畫作品
(三)套色印本
(四)活字印本
(五)汲古閣刻本
六 明刻本的版本鑒定
(一)明本和宋本
(二)明本和元本
(三)明本之間
(四)明本和明版清印
七 明刻本收藏余論
第五講 清刻本的鑒賞與收藏
一 清刻概說
二 清刻本的時代分布
三 清刻本的文獻價值
四 清刻本的版式風格
(一)軟體寫刻
(二)仿古精刻
(三)印本種種
五 清刻本的版本鑒定
六 清刻本收藏略論
七 清刻善本瑣談
(一)時代觀
(二)印制觀
(三)內容觀
(四)“善本”的異義
第六講 活字本的鑒賞與收藏
一 活字說略
二 活字特點
三 活字本的內容
四 活字本的形式
五 活字本的鑒定
六 活字本的收藏
第七講 抄本的鑒賞與收藏
一 抄本和寫本
二 抄本的類型
三 抄本的來源
四 抄本的價值
(一)以內容重
(二)以名人重
五 抄本的鑒賞
六 抄本的收藏
第八講 批校本的鑒賞與收藏
一 批校本概說
(一)校
(二)批
二 批校本種種
(一)版本校
(二)死校和活校
(三)一批到底
(四)過錄本
(五)匯校和匯評
三 批校本的鑒賞
(一)批校之可貴
(二)批校之失誤
四 批校本的鑒定
五 批校本的收藏
第九講 叢書的鑒賞與收藏
一 叢書概說
二 叢書的版本
(一)子目出入
(二)版片更動
三 叢書的收藏
(一)珍本難得
(二)全書難得
(三)初印難得
四 叢書和單行本
(一)單行與否
(二)叢書零種
(三)《古逸叢書》
五 余論
第十講 初印和后印
一 從雕版印刷說起
二 從形式上看初印和后印
三 從內容上看初印和后印
(一)修版
(二)補版
(三)增刻
(四)初編本
四 版本鑒別
(一)轉手
(二)重印還是重刻
五 價值、賞鑒和收藏
贅語 古籍的價值與收藏
一 古籍的價值觀
(一)從內容看價值
(二)從書品看價值
(三)從名氣看價值
(四)社會和世態
二 古籍的收藏觀
(一)藏書家有五等
(二)用藏書家的眼光看書
(三)為藏書家論道
(四)“識書之道在廣見博聞”
編輯整理后記(向輝)
古籍版本十講/楊成凱著 節選
(二)比勘推定
1. 類比推論
拿已有結論的對象跟未知的對象比較,從它們的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入手判斷二者之間的關系,這種類比推論是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這個方法在古書版本鑒定中,也有廣泛的用途。所謂“觀風望氣”,其實就是在古書的字體、版式、紙張、裝潢等形式特征方面運用類比推論的方法。
如《汪氏叢書七種》,這部書原來是不是有一個總名,現在還不清楚。看文獻記載,先是葉德輝在《郋園讀書志》卷六跋《重刻武英殿聚珍版七種》說,此七種書無刊刻說明,因與舊藏汪汝瑮刻《書苑菁華》版式相同,斷為汪刻1。征諸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可知傅氏也曾考索此書來歷,并曾請教繆荃孫,據版式風格也定為汪氏所刻。
今按:這是根據版式風格類比推斷的一個成功的例子。七種書中有《曲洧舊聞》,曾見一本封面有“錢塘振綺堂汪氏藏板”,末葉有刊記“大理寺寺丞職銜臣汪汝瑮恭校刊”一行,證明它們確實是汪汝瑮所刻。可以補充的是,據顧廣圻跋,《曲洧舊聞》是鮑廷博所刻。顧跋本為同版別一印本,末葉無刊記,此書應該是鮑氏為汪汝瑮刻。這是嘉道間杭州地區刻書的典型風格,看得多了,即使沒有刊記,也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類比推論首先要確定一個模型,作為類比的標準。沒有這樣一個模型,類比就無從下手。但如果模型本身有瑕疵,靠不住,貿然信從,就會一誤再誤,得出的結論一無是處。《鹽鐵論》是子部的要籍,宋刊本久已不存,然而清末丁日昌卻得到一個本子,有“淳熙改元錦谿張監稅宅善本”楷書木記,版本名家莫友芝未加分辨,遽然當作宋本著錄于《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后來當丁日昌藏本出現于市場時,大家發現它本是一部明刻本,只是補上了一個刊記,根本不是宋本。當年編纂《四部叢刊》時,葉德輝堅持說他藏的《鹽鐵論》是明弘治涂楨刻本,原因就是以一個偽造的宋本作標準,推出了錯誤的結論,誤導了許多人。
葉德輝的推理根據是,丁日昌的《持靜齋書目》和莫友芝的《宋元舊本書經眼錄》都載有宋本《鹽鐵論》十卷,云每半葉九行,每行十八字,第十卷末頁有“淳熙改元錦谿張監稅宅善本”楷書木記。他看到明刻九行十八字本前有弘治十四年(1501)吳郡都穆序,行格與宋本同,“桓寬”之“桓”及書中“匡”字均沿宋諱闕筆,認為這就是出自宋本的明弘治涂楨刻本,進而斷言十行十八字的真涂楨刻本為非,結果構成版本學史上的一個著名的案例。
根據刻工名姓確定版本,這是上世紀初發展起來的一項很有成效的版本鑒定方法,其實這就是類比推論的一個實例。這個方法有相當的伸縮余地,同樣是一把兩刃劍。使用的時候,要結合其他手段多方論證。作為推論的根據可靠,結論的正確性才有保證。一旦失慎,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類比推論不僅僅針對書的形式特征,還包括書的內容,下節對此將有所說明。
2. 內容判定
根據內容鑒定一部書的版本,這是進一步的功夫。一般人注意的是書的名稱、作者署名、校刊者題名等比較明顯的地方。從文字內容方面去辨別版本,經常見于古籍校勘整理工作者的論著之中。
大家都知道汲古閣刻《說文解字》出自宋本,但是到底以哪個本子作底本,歷來就有不同的說法。阮元說毛氏的底本就是后來歸王昶的宋刻小字本,而孫星衍則說毛本出自宋刻大字本,一直沒有確論。清末王氏藏宋本轉歸陸心源,今在日本靜嘉堂文庫。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曾影印收入《四部叢刊》和《續古逸叢書》。周祖謨先生得以對照段玉裁在《汲古閣說文訂》中列舉的宋本異文,比勘各個本子,得出的結論是毛本跟王氏宋本為近,阮元之說近是。當然,世存宋本不止一部,毛本是不是僅以一本為據也還需要更多的論證。
鑒定版本的傳承關系,比勘內容是*重要的一步。這樣畢竟可以從深層次上看出各本之間的傳嬗關系。十三經宋代版本眾多,后代翻刻時各有所從,要想找尋它們的源頭,除了借助于序跋外,*有效的方法還是直接比較各本的文字。前面說到,顧廣圻曾經核對宋張淳《儀禮識誤》的引文,斷定黃丕烈收藏的《儀禮》為宋嚴州刻本。王國維核對《九經三傳沿革例》的引文,斷定明嘉靖徐氏刻的《周禮鄭注》出于宋建刻大字本。在這方面前人已經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3. 形式鑒定
從書的外表形式判斷它的版本,這是*初步也是*直接的方法。過去舊書業人員的功夫大抵就在這里,所謂觀風望氣,主要是指形式判斷。
版式風格本質上是一種時尚,有明顯的時代性和地域性。在書坊集中的地區,一定時期的書籍會呈現一些共性,多少有一種不成文的行業標準的意味。泛泛而言,構成版式風格的基本因素,一是版框大小,二是字體,三是版面黑白比例,包括行格疏密、筆畫粗細和邊框寬窄等。
一部書拿在手里,一般是首先弄清書的名稱,頭腦中對書先有一個一般認識,然后觀看書葉的字體和版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字是宋體、寫體、歐體、顏體等,半葉多少行、每行多少字,版心是黑口、白口,魚尾一個還是一雙,有無耳題,如此等等。翻開細看時,注意序跋、刊記,其次是紙張、裝潢等。再深入一些,就是諱字和刻工標記,包括刻工名姓、版面字數、卷首和卷尾的題名等。
這些方面都可以說是有助于鑒定的形式要點,作為對一部書的全面記載,這些方面都應該加以注意,但是對于不同時期的書,這些形式特征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對于各個時期的古書,一般都以字體版式*為重要,宋本則注意避諱和刻工,元本注意筆法,明本注意字體,清本注意諱字。其余像宋代的麻紙、明代的白棉紙、清代的開化紙等特殊紙張和簾紋寬狹,都可以參考,但是應用范圍有些限制。
目前對古書形式特征的研究雖然逐漸增多,而且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總結工作有些滯后。諱字和刻工方面,迄今還沒有出版規模較大的工具書,查考起來很不方便。
4. 字體雕工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在辨正陸心源以《藝文類聚》有宗文堂跋語就歸為元刻本之失時,指出:“觀書以字體雕工風氣定其時代,可百不失一,若拘拘于紙墨之古舊、牌記之年月及避諱與否,皆其末焉者也。”
張元濟先生鑒定版本也很注重字體雕工。《四部叢刊續編》收有宋本《公是先生七經小傳》,此書《天祿琳瑯書目后編》卷三以“匡”“殷”闕筆,“桓”字不闕,定為北宋刻本。張元濟發現“敦”字缺筆,至早應在光宗之世。在跋語中說:“考版刻之先后,當以筆法鐫工為斷,而不能專于避諱求之。是本即無‘敦’字之證,亦不能不認為南宋所刻。質之知者,當不河漢斯言。”
黃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學》也說,精確地鑒別版本,主要是看字體。前輩學者對字體雕工的倚重,于此可見一斑。
5. 流傳端緒
弄清一部古書的流傳過程,我們就可以沿路追尋它的蹤跡,這對鑒定它的版本也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如果這個過程沒有錯誤,我們就可以從源頭追溯它的出處。而且,在流傳過程中會有一些人給予記載,發表議論,品評優劣,考辨真贗,說出他們的各種看法,給我們提供許多有用的資料。
探索一部古書的流傳和收藏歷程時,常用的方法是看書上的印章和題記,其次是查閱藏家的目錄和題跋記載,然后泛及其他有關資料的記載。平時要注意閱讀論述古書版本的文章,現在整理出版的古籍一般都有關于版本的說明,而且還會輯錄古往今來有關的記載,這些都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關于印章和題記,近年也出版了一些書籍,都值得我們瀏覽。多看看這些書籍可以提高我們對古書的識別和鑒定能力。當然這類的書目前還是少了一些,現存的大量古書中題跋累累,內容十分可貴,可是迄今還大多沒有編輯出版。已經出版的一些書內容比較分散,沒有經過系統的編輯。而且沒有集中的論著和便查的辭書,這就有待有心人致力編纂。前面說過書目和題跋方面的書籍,同樣也存在缺陷,那就是沒有便于查閱的手段。隨著電子化技術的發展,這些問題就可能逐漸得到解決。
古籍版本十講/楊成凱著 作者簡介
楊成凱(1941-2015),筆名林夕、任中奇、慕俠,山東招遠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現代漢語語法專家、版本目錄學家、古籍收藏與研究專家、翻譯家。曾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編纂出版委員會委員、《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評審專家。翻譯和審校《藝術和錯覺》《藝術的故事》等,著有《漢語語法理論研究》《閑閑書室讀書記》《人間詞話門外談》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