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女作家學刊(第四輯)/閻純德 主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22340
- 條形碼:9787521222340 ; 978-7-5212-223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女作家學刊(第四輯)/閻純德 主編 本書特色
專門關于女作家及其作品評論與研究的理論性圖書,北京語言大學主辦、著名學者閻純德擔任主編 我國百年文學史上唯一的專業發表中國女性文學研究的學術出版物
女作家學刊(第四輯)/閻純德 主編 內容簡介
《女作家學刊·第四輯》是關于女作家及其作品評論與研究的理論性圖書。著名學者閻純德擔任主編。具體內容包括名家春秋、張潔紀念專欄、范小青專欄、遲子建專欄、曾鎮南專欄、舒晉瑜訪談專欄、名家天地、漢學視野下的中國女性文學、作家作品論、四季評論、性別意識研究、名作家史料研究、臺港澳及華文作家研究、當代女詩人研究、少數民族作家研究、女作家園地、古代女詩人研究、序跋與書評等專題內容。本書對一系列女作家的創作成就進行深度分析,具有資料價值和研究意義。
女作家學刊(第四輯)/閻純德 主編 目錄
女作家學刊(第四輯)/閻純德 主編 節選
她一生啜飲婚姻的苦酒 ——揭秘女作家蘇雪林的婚姻 沈??暉 引??言 關于皖籍太平女作家蘇雪林(蘇轍的第三十四代裔孫)與丈夫張寶齡的婚姻,網上現在流傳有各種各樣的議論,人云亦云,莫衷一是。有些人為了吸引讀者眼球,捕風捉影,杜撰了許多不符合事實的段子;有些人讀了同時代人寫的關于他們婚姻中的一些所謂“校園故事”而添油加醋,敷衍成篇,純屬空穴來風,無中生有。還有的一些現代文學專業研究者的署名文章,對二人的婚姻也有各種不同的表述,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兩種說法:有人說“他們結婚兩三年后,就離婚了”;還有人說“他們雖未離婚,結婚不久,就長期分居,各過各的,老死不相往來,直到1961年張寶齡病逝北京,這段三十六年的婚姻孽緣才結束”。 那么蘇、張二人婚姻的真實狀況究竟怎么樣?真的如上文中那些人的說法嗎?筆者研究蘇雪林四十余年,據本人所掌握的**手資料(有蘇、張二人的自述文字),以及筆者對蘇本人及其親屬(如堂弟蘇紹丹、侄兒蘇經世)、一些與蘇雪林相處有年的多位學生的專訪(如臺南成功大學唐亦男教授、臺灣師范大學蘇淑年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楊靜遠研究員),筆者現在可以對蘇、張二人在婚姻存續期間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況,作比較符合事實的表述——換言之,即他們共同生活在一起到底有多長時間?彼此相處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況?作一個符合實際的、清晰的回答:蘇雪林與張寶齡在婚姻存續期間,既有過甜蜜,也伴有酸楚;既有爭吵,也有原諒;既有時怨恨,也有些許關愛;既有過長期的分居,也有過五六年之久的短暫團聚,根本不是什么“老死不相往來”!尤其是1961年張寶齡病逝前后,二人對這樁婚姻都有發自內心的審視與檢討,都能各自從內心站在對方的角度,說了一些推心置腹很動情的表白。同天下所有的夫妻一樣,每一個家庭的婚姻都有“煩惱與不愉快”——“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因為“婚姻本是一本難念的經”,蘇雪林與張寶齡的婚姻當然也不例外。 一、祖父包辦婚姻,導致了蘇雪林婚姻不幸 在舊時代,兒女的婚姻大事,一般都是由父母包辦,但蘇雪林的婚姻卻不是由父母做主,而是由她的祖父一手包辦的。這里就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蘇雪林祖父蘇文開(一名蘇錦霞,字運卿,眉山蘇轍居太平的第三十二代裔孫)在上海生活的一段往事。 1911年秋,在浙江瑞安、蘭溪、金華、仁和、平湖做了二十多年知縣的蘇文開,官升一級,被清廷任命為海寧知州。他正打算赴京領旨去就任時,武昌革命軍一聲槍響,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帝制,這位多年老縣官的仕途之路從此終止了。杭州被革命軍占領后,他只好帶著一家老小,從杭州逃到上海,投奔在上海做生意的堂弟蘇文卿,暫時租住在上海,避避風頭,靜觀其變。 皖籍太平嶺下商人蘇文卿,人稱其為“嶺下蘇”的第二代“蘇百萬”(指其資本積累已達百萬之巨),在上海有多家商鋪,其中南昌商人張余三所經營的頗具規模的“同興和五金商行”,蘇文卿就是*大的股東。張余三從商科畢業后,只身來上海經商。據蘇雪林晚年在《浮生九四——雪林回憶錄》中說:“我的舅翁張余三,雖是個五金商人,卻癖好讀書,家里線裝書有十幾柜,大半經過他的瀏覽,雖不會從事寫作,國學算是有點基礎。”[] 蘇雪林隨祖父全家逃到上海時年僅十四歲,祖父蘇文開卻已近耳順之年。因她自幼聰明早慧,異于姐姐蘇淑孟,家里大人習慣以“小妹”呼之。爺爺對這個靈動不羈、又會作詩的長房二孫女格外青眼,平時到在滬的蘇氏宗親處串門,或是與堂弟及張余三品茗下棋,總喜歡帶上有點才氣的“小妹”陪伴左右。一來有孫女照顧在側,走道安全,上樓下樓可以在旁隨時攙扶,避免意外;二來他也想借此讓居滬的宗親們能認識認識我“寶善堂”孫女也有祖上“蘇小妹”那般聰明秀麗的芳容。 轉眼蘇氏一大家老小到滬已數月了。1912年的春天,申江漲綠,楊柳垂絲,風和日麗,人的心情也顯得格外地舒坦。堂弟蘇文卿約堂兄與張余三到一家徽州人開的茶館,品飲太湖東山“雨前碧螺春”。 這次雅聚,并非僅僅是品茗,原來蘇文卿是打算做月下老人的——他要為堂侄孫女蘇小妹與張余三的二公子牽紅線,故特地約雙方家長到此品茗時正式提出。當蘇文卿把作伐的意思說出后,首先贊同的是男方家長張余三,因他已多次見過蘇家小妹,打心眼里喜歡這個模樣周正、聰明靈動的姑娘,能與蘇家結下一門親事,算是張家高攀了。女方家長蘇文開這邊卻并沒有表態,蘇文卿這時在一旁極力夸獎張家二公子:寶齡這孩子忠厚老實,刻苦用功,我每次到他家,都看到他抱著書本,從不出去玩,是個讀書的種子。接著雙方又報了孩子的生辰八字,兩家兒女竟都生于光緒二十三年(己酉年肖雞),女方為陰歷二月廿四日,男方是陰歷七月三十日。蘇文卿高興說道:二人同庚,一夏一春,時令相諧,般配般配!此時蘇文開思忖:自己與張余三也相處過一些時日,張雖是個生意人,但為人正派,家教自然不會差,他作為一家之主,也就頷首答應了這門親事,正式以紅紙書寫八字,立下婚約:喜今日赤繩系定,璧合珠聯,盼日后合巹永偕,桂馥蘭馨!孰料就是這一次茶館品茗,蘇家的兩位祖輩卻為蘇雪林一生種下了婚姻的苦果。蘇雪林晚年不無傷感地寫道:“我們到上海數月,清帝遜位,革命政府成立,大姐出嫁,五叔成婚,我也憑祖父作主,為我許配在上海經商的江西人張家。” 二、蘇雪林曾三次拒婚,卻始終未能擺脫包辦婚姻的羈絆 1914年,蘇雪林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安徽省立**女子師范。隨著年齡的增長與思想的解放,尤其是“五四”前夕新文化運動的高歌猛進,“科學”“民主”“自由”的口號響徹入云,新思想新觀念深刻影響著新一代的青年人。蘇雪林此時的心里已漸漸萌生了個人命運要自己做主,尤其是婚姻大事,豈能由他人擺布的念頭。 1917年蘇雪林從安徽省立**女子師范畢業,因成績優異,留本校附小任教。張家認為兒子年滿二十周歲,而且已考取了上海圣約翰大學。為圖雙喜盈門的喜慶,向蘇家提出盡快把兒女的婚事辦了。蘇家也認為雙方年紀不小了,女大當嫁,理所當然,父母甚至都在積極為她準備妝奩。但蘇雪林在安慶馳家書給父母,堅定地表示反對此刻結婚:說自己剛剛踏進社會,服務母校教育,功課十分繁忙,一口否決。她的父親蘇錫爵接到信后,嚴厲地怒斥道:一個女子能在社會上謀得一份職業,每月有二十塊銀圓的進項,這是祖上帶給你的福分,你都老大不小了,還不成婚,張家會怎么想?你究竟打算怎么辦?真是丟盡了我蘇家的臉面!恰好此時北京女子高等師范招生,蘇雪林以繼續求學深造的正當理由,只身一人跑到北京報考去了,躲開了這場封建頑固家庭的逼婚。 第二次拒婚,是在蘇雪林考取里昂中法大學,即將赴法國留學時。張家提出先結婚再出國留學,蘇雪林又一次斷然回絕。她在致父親信中說:求學上進,是我畢生的追求,在這個乘長風破萬里浪的緊要關頭,怎么能讓我套上婚姻枷鎖,一旦結了婚,女兒在海外能安心讀書嗎!張家為了能娶到像蘇雪林這樣的才女做兒媳婦,不得已又作了讓步,只好花錢,叫兒子張寶齡到美國以工程學和機器制造聞名于世的私立馬薩諸塞理工(簡稱麻省理工)大學留學去了。 第三次拒婚,發生在1925年春天,她在里昂中法大學即將畢業之際。這一次蘇雪林表現得更加劇烈——要與張家解除婚約,并決定披紗入道,皈依天主教。 蘇雪林在里昂畢業前夕,先接到父親的來信:“你民國元年由祖父作主許配給了張家,等到成年后,張家來信與兒子完婚,你要赴省城入**師范,堅不答應。一女師畢業后,又想升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又赴了法國,你拒婚三次,前后耽誤了十幾年,你對得起人家嗎?我們蘇家是講究信用的,對于兒女婚姻的大事,更要照傳統規矩辦。你既受了張家的聘,便是張家的人,你即使自殺而死,我也要把你的一副骸骨送往張家祖塋埋葬。”信中還寫道:你母親長期患病,已是肺結核三期了,茶飯不思,恐不久人世,每日念茲在茲的是你的婚姻大事,你不回來成婚,她是死不瞑目的。一開始她不相信父親的話,以為是父親找借口騙她回國。后來又接到大姐的來信,才知道母親確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如果自己再一味拒婚,甚至與夫家決裂解除婚約:“假如她真的這樣一干,那引起來的反動,是可想而知的,夫家的責言,鄉黨的訕笑,都可以不管,只是她的母親,她的嚴正慈祥的母親,哪能受得住這樣的打擊!她這樣是要活活的將母親憂死,氣死,愧死!”于是她決定束裝回國,見慈母*后一面。她心里很明白:“我也知道回國就要走婚姻的道路……母親既病到這樣地步,看來兇多吉少,我能不對她作*后的慰安嗎?便一口允許了母親,并愿意將未婚夫召至嶺下,在她面前舉行婚禮。” 關于她這次拒婚到*后屈服的過程,讀者可以在蘇雪林的成名作自敘傳《棘心》里有詳細的了解。里昂中法大學一百二十九名留學生中,女生僅有十五人。在留法同學的眼中,蘇雪林給人的印象是:思想很新,行為則舊,是個半新半舊,矛盾性的女生。 蘇雪林來到法蘭西后,受到法國文學與歐洲人生活方式的影響,她頭腦中時常泛濫著浪漫的詩趣和奇幻的夢想,她心目中所喜歡的男子的形象應該是“春水般的柔情,磐石般的意志,春花似的爛漫,大火般的熱情,長江大河的氣勢,泰岱華山似的峻偉”。但“我們兩人連面都沒有見過,愛情自無從發生”,然而,“我已經有一個未婚夫了”,卻像一根繩索牢牢地束縛著她。她曾自嘆:“我太像個荏弱的女性!”內心的煩惱與情感的糾纏,時時像一個惡獸似的在她心里亂踢亂咬,她有時竟發狂般地呼喊:我有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婚姻!但理性又教她平心靜氣地恪守閨范,*終她還是不能擺脫包辦婚姻的命運,不敢逾越傳統禮教的藩籬。從封建家庭走出的蘇雪林的表現,恰恰就代表了五四后這一部分小資產階級女性:她們的意志還不夠堅定,還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運,猶如一個人剛從黑屋子走到陽光下,眼睛被太陽的光輝炫惑得睜不開眼,看不清腳下的路,迷茫、彷徨,不知所歸。雖然曾三次拒婚,但*終還是委屈了自己,用一生啜飲苦酒的代價,來對換對慈母的一份“反哺”與“孝心”,違心地在病入膏肓母親的病榻前舉行了婚禮。 在蘇雪林心目中,母親從幼年到青年時代,給她無私的愛,是她一輩子也報答不了的,這也是為什么她把她的成名作取“棘心”(《詩經·邶風》:“棘心夭夭,母氏劬勞”)作書名的原因,就不難理解了。不僅如此,她還特別在《棘心》的扉頁上題寫:“我以我的血和淚,刻骨的疚心,永久的哀慕,寫成這本書,紀念我*愛的母親!”
女作家學刊(第四輯)/閻純德 主編 作者簡介
閻純德,生于河南滑縣,河南濮陽人。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1982年同時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和北京作家協會。曾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進修法語,后執教于北京師范大學、巴黎第三大學、國立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艾克斯馬賽第一大學、波爾多第三大學。1993年創辦并主編《中國文化研究》。現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漢學研究》和《女作家學刊》主編,歐洲龍吟詩社名譽社長和法華作家協會名譽主席。 主要從事20世紀文學教學和文學、文化與漢學(SANOLOGY)研究,業余愛好文學創作。著有散文集《在法國的日子里》《歐羅巴,一個迷人的故事》《人生遺夢在巴黎》《在巴黎的天空下》,詩集《伊甸園之夢》《宇宙中的綠洲》等;學術著作有《作家的足跡》《作家的足跡》(續編)《中國現代女作家》(主編、主撰)《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研究》(獲香港龍文化金獎一等獎和中國女性文學第二屆優秀著作獎)《二十世紀末的文學論稿》(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著作獎)《瞿秋白》《女兵謝冰瑩》《魯迅及其作品——我的巴黎講稿》(法文著作)等,主編《中國文學家辭典》(6卷),《中國新文學作品選》(7卷),《新時期百位女作家作品選》,《20世紀華夏女性文學經典文庫》(11卷),《大家書系》,《著名女作家散文經典》,《巴黎文叢》,《漢學研究大系》(60余部)等數十種書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