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經世濟民論:普通人也能看懂的經濟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469018
- 條形碼:9787548469018 ; 978-7-5484-690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世濟民論:普通人也能看懂的經濟學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本經濟學類圖書,本書詳細闡述了何謂經濟,何謂經濟學,并且條理清晰地介紹了古今中外的主要經濟學思想。接著作者梳理了現代經濟學自重商主義以來的十大主要流派以及各自的代表人物,在現實研究方法上形成的四大類別,從要素經濟、產業經濟、福利經濟以及現代手段經濟的角度分四個部分進行了論述。
經世濟民論:普通人也能看懂的經濟學 內容簡介
本書**部分要素經濟又分別從勞動、資源、環境、人口、管理、信息這六個要素的角度進行了闡述;第二部分產業經濟則分別從農業、工業、商業這些常見的一二三產業進行了闡述;第三部分福利經濟則分別從社會福利、公共經濟、教育、住房、醫療衛生、就業等角度進行了專業論述;第四部分現代手段經濟則從休閑經濟、制度經濟、文化經濟、反腐經濟、金融經濟、財稅經濟、選舉經濟、戰爭經濟等角度進行了一一闡述。本書可為從事經濟學研究的讀者提供借鑒。
經世濟民論:普通人也能看懂的經濟學 目錄
**部分 要素經濟手段
**節 勞動經濟
一、勞動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
二、促進就業,減少失業是勞動經濟學的核心之所在
三、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減少人類(國民)的勞動投入
第二節 資源經濟
一、對資源的認識是隨著人類科學認識深度的不斷拓展而改變的
二、資源的價格發現
三、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
四、資源型城市在資源枯竭時代的經濟轉型
第三節 環境經濟
一、現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環境的參與
二、現代經濟的發展成就也體現在環境的現代化
三、改善生態環境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四、環保產業細分
第四節 管理經濟
一、管理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二、企業管理和社會行政管理都是國家發展經濟的關鍵抓手
三、管理人才的問題
第五節 信息經濟
一、信息經濟對國家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二、知識產權保護對于發展信息經濟的意義
三、信息自由對經濟的作用
第二部分 產業經濟
**節 工業經濟
一、工業化——真正的世界強國一定是工業大國
二、如何造就一個強大的工業體
三、工業化陷阱與后工業化時代
第二節 農業經濟
一、傳統農業基礎地位決定的重農主義
二、中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瓶頸
三、中國現代農地制度的建立
四、鄉村振興
五、鄉村振興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供需分析
第三節 商業經濟(外貿經濟學)
一、商業經濟的前世
二、商業通常起到社會穩定器作用
三、諸子百家之商家
四、重商主義
五、當今國際商業新思潮下的中國
第三部分 福利經濟
**節 福利經濟
一、福利經濟學及其產生
二、福利主義思想
三、我國的福利主義
第二節 公共經濟
一、契約政府存在的意義
二、公共經濟的發展手段
三、我國的公共經濟
第三節 教育經濟
一、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教育經濟
二、我國的傳統教育
三、中國的教育經濟
第四節 住房經濟
一、住房經濟涉及的理論
二、西方發達國家的住房經濟
三、中國的住房經濟發展歷程
四、未來中國的住房經濟往何處去
第五節 醫衛經濟
一、中國古代的醫療衛生
二、歐美的醫療衛生經濟
三、中國的醫療衛生經濟
四、中國的醫衛經濟改革
第六節 就業經濟
一、中國古代對于就業的重視
二、就業與消費
三、就業創造
第四部分 現代經濟手段
**節 休閑經濟
一、休閑經濟是當今世界主要經濟增長模式
二、休閑經濟發展路徑
三、中國體閑經濟需要我們解放思想
第二節 文化經濟
一、文化產業
二、外國的文化經濟
第三節 金融經濟
一、現代貨幣工具和金融資源
二、中國金融經濟的發展
第四節 財稅經濟
一、古代稅賦:理論和實踐
二、現代稅賦:理論和實踐
參考文獻
經世濟民論:普通人也能看懂的經濟學 節選
**部分 要素經濟手段 要素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根據要素論,針對現代經濟模型中的相關要素來發展經濟的方式。 就現代經濟學來看,*傳統的經濟模型認為經濟要素也就是勞動和土地。政治經濟學和現代統計學創始人威廉·配第在1662年出版的《賦稅論》中*早提出了“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一偉大判斷,這個二元要素生產理論判斷后來被馬克思在《資本論》一書中引用并加以延伸。 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同一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出版了另一本震驚經濟學界的著作《國富論》。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提出“無論在什么社會,商品的價格歸根結底都分解成為這_二個部分(即勞動、資本和土地)”,即“生產要素三元論”。 生產要素三元論影響了整個西方經濟學界100多年,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經濟學家馬歇爾在1890出版了另一本經濟學巨著《經濟學原理》。他在《經濟學原理》中將組織作為第四生產要素,與勞動、資本、土地共同構成“生產要素四元論”,這個所謂的“組織”就是現在我們通常所講的“管理”。 后來的經濟學家又將生產技術列為第五生產要素,從而將“生產要素四元論”拓展為“生產要素五元論”。 20世紀80年代,一些學者將信息歸為第六要素,認為勞動、土地、資本、管理、生產技術、信息為生產的六要素。 **節 勞動經濟 增加勞動投入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但我們經世濟民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生產更多產品,還要讓勞動的投入越來越少,讓人類更加省力,在省力中獲得更多回報! 一、勞動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 在傳統經濟常識里,勞動對小到發家、大到富國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也只因為如此,中國的儒家學者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社會就提出了“勤勞”的國民價值觀。儒家啟蒙課程《三字經》中更是教育孩子“勤有功,戲無益”,而有關勤勞的格言不下上百條。 在傳統的生產模型下,產品的產出主要依靠的就是勞動的投入。于是,我們見到的封建社會的各個階段只要有大量的勞動在土地上進行投入,就能產生可觀的土地產出。這種模式如果能得以維持個幾十年,或許能創造出輝煌的“王朝盛世”。 *近一次的高強度勞動投入是在新中國成立后,面對著建立現代工業需要大量資金和資源積累的現狀,新中國發動幾乎所有的成年男女,甚至老年男女,不僅種植現有的農田,還大量墾荒,把傳統的荒蕪的灘涂山野改造成耕地。新中國成立初期僅有耕地11.05億畝,到1957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多達16.77億畝,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前*高階段為23億多畝(也有說法認為是30億畝,但沒有找到統計出處)。隨著人口呈幾何級數增加,土地的增加很顯然跟不上需求。于是,農業更典型地體現出了東亞模式的特點:精細化生產。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溝渠旁邊等都種上了作物。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高強度勞動付出的經濟成果除了體現在耕地面積增加上,還體現在大量農業水利設施和基礎交通道路在此期間得以修建完成。期間,全國依靠肩挑背扛建起了各種水庫八萬多個,建起了初步覆蓋全國的公路網和初步完備的工業生產體系。 作為連貫南北交通的動脈,大運河溝通了長江、黃河的水運交通,全國各地的大商巨賈,弘舸巨艦,往來不絕,大唐盛世從此打下了基礎,后世中國之統一形態從此形成。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80年代前國民的高強度付出是整體的,除農民之外,企業家和工人們沒有獲得高效率的機器化大生產所帶來的回報,所有的剩余價值都轉化成了國家的基礎設施等的積累,大家在彼此的監督中為國家做出貢獻。 P28-31
經世濟民論:普通人也能看懂的經濟學 作者簡介
陳廣桂(1971—),江蘇高郵人,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學博士,揚州市職業大學教授、碩導,江蘇省教育廳“青藍工程”高校學術帶頭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主持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兩項、江蘇省創新支撐計劃軟科學研究項目一項、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一項、市廳級項目十多項,主持編制各類規劃二十多項,在《中國農村經濟》等學術期刊發表有學術論文40多篇。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