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尋歡作樂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1174475
- 條形碼:9787221174475 ; 978-7-221-17447-5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尋歡作樂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本書在毛姆心目中的位置,甚至超過了《月亮和六便士》,是他尤為得意與喜愛的代表杰作。他曾說過:“我ZUI喜歡《尋歡作樂》,因為那個臉上掛著明媚可愛的微笑的女人為我再次生活在這本書的字里行間。” ★本書是天才小說家毛姆的情感自傳,是他對一生摯愛的一次深情回望。在作者繪聲繪色的講述下,一個離經叛道的女人的一生徐徐鋪陳在眼前。另外,作者還準確、機智地講述了文藝圈的逸聞韻事,足夠譏諷卻又不過于夸張,讓人深以為然的同時會心一笑。 ★毛姆是村上春樹、馬爾克斯、喬治??奧威爾、雷蒙德??錢德勒、伍爾夫、張愛玲一致推崇的文學大師,被譽為世界文壇的“故事圣手”, 一九五四年被英國女王授予“榮譽侍從”稱號,成為皇家文學會會員。 ★本書譯者王晉華是中北大學外語系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英美文學研究與翻譯工作;其翻譯的《美國現代小說論》曾榮獲外國文學優秀作品獎。
尋歡作樂 內容簡介
大作家德利菲爾德去世后,妻子埃米請人為他立傳。阿申登被傳記作者請來回憶當年和作家的交往。阿申登敘述了自己與德利菲爾德和其前妻羅西早年間的交往。出身低微的作家和曾做過酒店招待、時尚靚麗的前妻羅西,因欠下外債逃離了小鎮。幾年后在倫敦,阿申登偶然遇到他們。此時德利菲爾德已經成為了小有名氣的作家,羅西變得更加富有魅力。引人矚目的羅西會同仰慕她的人一起看話劇、談笑風生,阿申登也是其中之一。有一天,阿申登突然被告知羅西和她的初戀出走了。羅西從此杳無音信。而德利菲爾德在之后的幾十年中寫了很多作品,成為了知名作家。老年的德利菲爾德和護士埃米結了婚,但他心中仍然對羅西充滿感情,*后在懷念羅西中逝去。
尋歡作樂 節選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是英國20世紀偉大的文學家,他的文學生涯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經歷整整三代人。毛姆一生至少創作了四部重要的長篇小說:《塵網》《月亮和六便士》《刀鋒》和《尋歡作樂》,以及一百五十多部短篇小說,三十多個劇本,還有不少的游記和自傳性質的書。毛姆是20世紀英國小說界為數不多的幾個雅俗共賞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雖然未受到學術評論界太多的關注,但是卻流行世界、影響深遠,引起不同國家、不同階層讀者的興趣,而且這種興趣經久不衰,大有與日俱增之勢。毛姆1874年生于法國巴黎。他的父親是名律師,受雇于英國駐法國大使館。毛姆在法國度過了他的童年,從小就受到法國文化的熏陶。父母死后,1884年他由伯父接回英國送進寄宿學校讀書。對于年幼的毛姆來說,英國是個灰暗、沉悶的陌生國家。毛姆的少年生活是凄苦的,他貧窮、寂寞,得不到至親的關愛,口吃的毛病使他神經緊張,瘦弱的身體使他在同學中間低人一頭。1891年,他赴德國海德堡大學學醫,次年回倫敦在一家醫院就醫,實習期間曾在蘭貝思貧民區為窮人接生,治病,學成后并未正式開業。他早年的學醫生涯及法國自然主義文學對他的影響都反映在他1897年出版的**本小說《蘭貝思的麗莎》中。**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去歐洲戰場救護傷員,還曾服務于英國情報部門,這些經歷又為他以后寫作間諜故事提供了素材。毛姆一生喜好旅游,足跡所至遍及印度、緬甸、馬來亞、中國以及南太平洋中的英屬和法屬島嶼,他還到過俄國及南、北美洲。1930年以后,他定居法國南部的海濱勝地。在這段時間里,毛姆創作了大量的小說和劇本。1948年,他開始撰寫回憶錄和評論文章。鑒于他在文學創作上取得的成功,五十年代牛津大學曾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女王也授予他“騎士”稱號。毛姆于1965年病逝,終年95歲。毛姆一貫主張寫自己的親身感受,從不寫他不熟悉的人或事物。他說任何有理智、有頭腦的作家都寫自己的經歷,因為唯有寫自己的經歷時他才具*有權威性。作為一個多才多藝的短篇小說巧匠、優秀的長篇小說家、劇作家、評論家、散文作家和自傳作者,毛姆的文學成就就是他漫長曲折、閱歷深廣的一生的忠實反映。在文學的創作方法和它的社會功用方面,毛姆與他同時代的高爾斯華綏、威爾斯等這些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者們有所不同,后者將小說作為揭露時弊、闡述思想的工具,并以此來達到實現社會改良的目的。毛姆更多的是接受了法國自然主義的影響,常常是以自然主義的創作方法表現人生。毛姆對于文學的社會批判功能并不十分感興趣。他認為,作家在戲劇和小說中不應該灌輸自己的思想。他認為藝術的目的在于娛樂,當然也可以有教諭的作用,但是如果文學不能為人們提供愉悅和消遣,便不是真正的藝術。因此,毛姆更關心的不是內容的深化,而是情節的沖突。尤其是在他的短篇和劇本中,毛姆執意尋求人生的曲折離奇,擅長布疑陣、設懸念,描述各種山窮水盡的困境和柳暗花明的意外結局。他說他的基本題材就是“人與人關系中的個人戲劇”,這種戲劇性毛姆認為是文學想要愉悅讀者所必須具備的。《尋歡作樂》又名《家丑》,創作于1930年,是毛姆個人*為喜愛的作品。作者為這部小說選取的題材決定了他要采取回憶、倒敘的手法,因為小說中要為已故的著名作家德利菲爾德寫傳記的流行作家阿爾羅伊??基爾(還有德利菲爾德的第二個妻子,他的遺孀)對年輕時的德利菲爾德了解甚少,這樣他必然要來求助于作品中故事的敘述者阿申登(他也是一位作家,與基爾是相識多年的朋友。他在少年時代曾與當時已有作品發表的德利菲爾德生活在同一個小鎮上,他們是有過相處的要好的朋友)。在基爾的死纏硬磨下,阿申登同意了將德利菲爾德的那段鮮為人知的經歷講給基爾。這自然就勾起了阿申登對往事的回憶。在這里,令我們嘆服不已的是作者倒敘的手法,在這部作品中,過去與現實可謂是交織、穿插得天衣無縫,比之于《月亮和六便士》,作者的創作技巧更為嫻熟了。原文沒有分部,為了彰顯作者的這一寫作技法,譯者把該書分為了五部,以便于讀者更容易看清作者在過去和現實之間的完美相接和轉換。也是在這部作品中,毛姆作為小說家、批評家、散文作家的多才多藝的天賦(因為故事的起因是基爾打算寫一部著名作家的傳記,所以這其中必然會有些對該作者作品的評論),他的諷刺和嘲諷的才能得以天才地、淋漓盡致地展現。英國文學界當時的追慕虛榮、玩弄社交手腕、相互吹捧、討伐異己、論資排輩、扼殺作者創造性的令人窒息的文化氛圍,在毛姆敏銳、犀利的筆鋒下,被揭露得入木三分。作者對基爾、德利菲爾德的遺孀和巴頓??特拉福德夫婦是極盡嘲諷之能事,從字里行間無不表露出對他們的揶揄和譏諷。對德利菲爾德則是既有針砭也有同情。作者在小說快要結尾的部分,對德利菲爾德曾有這樣的一段描述:“從這些照片中你能看得出來,他的臉在漸漸地變瘦,皺紋在一點點地增加……你看到的臉只是個面具,他做出的各種行為也毫無意義。我有一個這樣的印象:德利菲爾德其實一直都很孤獨,至死也沒有多少人能夠了解他,真實的他好像一個幽靈,一直悄然地、不為人知地徘徊在作為作家的他和實際生活中的他之間,操著一副嘲諷的、超然物外的笑容,看著這兩個被世人認作是德利菲爾德本人的傀儡。”英國那樣的一個文化氛圍磨鈍了作家的銳氣,泯滅了作家的個性,人們看到的只是一副面具,真實的他就像個幽靈隱在暗處,不為人察覺,因此他一直是很孤獨的。從這里,我們看出了毛姆對生活和創作于英國那一時期的作家們的理解和同情。在《尋歡作樂》中,作者也為我們創造了一位雖說有些另類卻令人難忘的又感人的女性形象,羅西。主人公羅西可謂與英國文學界當時那一齷齪、浮夸、愛慕虛榮的風氣形成鮮明對照。羅西是一位友善、清純、坦誠、率真、充滿熱忱和溫情的女子。她是作者心目中的女神、愛神和*理想的戀人。作者對她充滿了愛慕之情,對她的描寫完全是正面的,與世人對她的看法截然不同。作者對她的贊美是發自內心的,因此盡管羅西也有缺點(生活上不太檢點),可在對羅西與朋友的親密相處(包括肉體的接觸)的描寫中,在對她與其情人有婦之夫喬治偷情以及*后隨他一起私奔到美國并在那里度過余生的描寫中,絲毫也看不出有邪惡的影子,我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羅西是一位溫馨、友善、姣好、豁達、開朗、迷人的美麗女子。當別人說羅西是蕩婦時,作者以阿申登之口給予了堅決的駁斥,說出了自己對羅西的認知和看法:“你并不了解她,”我說,“她是個非常單純的女人。她的天性是健康和坦誠的。她愿意讓大家快樂。她愿意去付出愛。”“你把那也稱作愛嗎?”“哦,那么就叫它愛的行為好了。她天生多情善感。當她喜歡某個人的時候,跟他一起睡覺,在她看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她從不會再去考慮別的什么。這不是道德敗壞,不是生性淫蕩;這是她的天性。她這么做,就像是太陽給予光照,鮮花散發出芳香那么自然。這對她是一種愉悅,她也愿意把這份愉悅給予別人。這對她的人格沒有任何影響;她依然是那么真誠、純貞、天真無邪。”…………“那么,他為什么還要容忍她呢?”“我認為我能回答你的這個問題。她不是那種能激起人們愛情的女人。她給你的是溫馨和快樂。你對她產生忌妒是荒謬的。她就像是森林空地中的一泓清水,深邃、清澈,你縱身跳入里面,那是一種天堂般的享受,它不會因為有一個流浪漢、吉卜賽人或是一個獵場看守人在你前面跳進去過,它的水就不清涼、不澄澈了。”這樣美好的描述還有很多,恕譯者不能在這里一一地列舉了。我認為毛姆說出了他對這樣一位女子(她的原型是他年輕時的戀人)的真情實感,他怎么認為的,就怎么寫來,毫無矯飾、毫無隱諱,從這一點,我們也可看出毛姆是一位多么真誠和坦誠的作家,盡管對作者的觀點我們可能持或反對或贊同的意見。
尋歡作樂 作者簡介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英國文壇的“天才小說家”。他以獨特的筆調和高超的故事講述能力,冷靜、客觀地剖析人生和社會,被譽為世界文壇的“故事圣手”。其作品題材豐富、洞悉人性,充滿了對生活的深刻觀察和對人生意義的深入思考。代表作有《月亮和六便士》《人生的枷鎖》《刀鋒》《面紗》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