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英國古典經濟理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6494
- 條形碼:9787100216494 ; 978-7-100-21649-4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英國古典經濟理論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經濟專業讀者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部聯系的科學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它對于人類社會思想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馬克思主義繼承并發展了英國古典經濟學。本書對于古典經濟學家的著作及其經濟思想進行了全面的研究。介紹了不同流派對于古典經濟學派的認識,并從價值理論、貨幣理論、工資理論、資本理論、地租理論等諸多方面,一一詳述了典經濟學派的思想,并對其加以評價和探討。是全面評述古典經濟學理論,并引介各代表人物思想于的重要理論著作。 全書包括二十章。前兩章介紹了英國古典經濟學派及其代表人物,及其產生和發展過程。同時提出了研究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第三章到第十九章對于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進行了分門別類地探討。具體包括價值理論、貨幣理論、工資理論、剩余價值理論、利潤理論、利息理論、地租理論、階級理論、資本理論、積累理論、人口理論、生產勞動理論、再生產理論、國民收入理論、經濟危機理論、國家經濟職能和財政理論以及優勢原理和國際貿易理論。這些都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和重要的觀點。*后一章作者探討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命運,即其與空想社會主義的關系、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等。
英國古典經濟理論 內容簡介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部聯系的科學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它對于人類社會思想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馬克思主義繼承并發展了英國古典經濟學。本書對于古典經濟學家的著作及其經濟思想進行了全面的研究。介紹了不同流派對于古典經濟學派的認識,并從價值理論、貨幣理論、工資理論、資本理論、地租理論等諸多方面,一一詳述了典經濟學派的思想,并對其加以評價和探討。是全面評述古典經濟學理論,并引介各代表人物思想于的重要理論著作。 全書包括二十章。前兩章介紹了英國古典經濟學派及其代表人物,及其產生和發展過程。同時提出了研究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第三章到第十九章對于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進行了分門別類地探討。具體包括價值理論、貨幣理論、工資理論、剩余價值理論、利潤理論、利息理論、地租理論、階級理論、資本理論、積累理論、人口理論、生產勞動理論、再生產理論、國民收入理論、經濟危機理論、國家經濟職能和財政理論以及優勢原理和國際貿易理論。這些都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和重要的觀點。*后一章作者探討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命運,即其與空想社會主義的關系、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等。
英國古典經濟理論 目錄
**章 引論
一、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對古典學派的規定
二、一些蘇聯學者對古典學派的規定
三、馬克思對古典學派的規定
四、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一)產生時期
(二)發展時期
(三)完成時期
第二章 方法論
一、經濟學和哲學
(一)培根與霍布斯哲學和早期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二)洛克哲學和以后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二、抽象和具體
(一)從具體到抽象
(二)從抽象到具體
三、邏輯和歷史
第三章 價值理論
一、配第的價值理論
(一)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
(二)勞動是價值的源泉,等量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量
(三)配第的“迷誤”
二、從洛克、諾思到康替龍和斯密的一位“匿名的前輩”
(一)洛克的自然價值和市場價值
(二)諾思的內在價值和價格
(三)范德林特和休謨的價格觀點
(四)康替龍的內在價值和市場價格
(五)斯密的一位“匿名的前輩”的價值理論
三、斯圖亞特的價值理論
(一)分工和交換價值的生產
(二)實際價值
(三)內在價值和使用價值
(四)特殊社會勞動和實在勞動
四、斯密的價值理論
(一)分工和國民財富的生產
(二)勞動是財富的源泉
(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四)價值決定于生產商品所必要的勞動;價值決定于商品能夠買到或支配的勞動
(五)價值分解為收入和價值決定于收入
(六)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
(七)斯密的價值理論的歷史地位
五、李嘉圖的價值理論
(一)對斯密的批判
(二)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發展
(三)不變的價值尺度
(四)李嘉圖的矛盾
(五)李嘉圖的價值理論的階級含義
(六)李嘉圖的缺陷和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一個根本缺點
第四章 貨幣理論
一、從配第到休謨
(一)配第
(二)洛克
(三)諾思
(四)康替龍
(五)范德林特
(六)休謨
二、斯圖亞特的貨幣理論
三、斯密的貨幣理論
四、李嘉圖的貨幣理論
第五章 工資理論
一、配第的工資理論
二、洛克、范德林特、休謨和康替龍的工資理論
三、斯密的工資理論
四、威斯特、巴頓和安德森的工資理論
五、李嘉圖的工資理論
第六章 剩余價值理論
一、英國古典剩余價值理論
二、從配第到休謨
(一)配第
(二)洛克
(三)諾思
(四)康替龍
(五)范德林特
(六)馬西和休謨
三、斯圖亞特的剩余價值理論
四、斯密的剩余價值理論
五、李嘉圖的剩余價值理論
六、拉姆賽的剩余價值理論
第七章 利潤理論
一、從配第到休謨
二、斯密的利潤理論
三、李嘉圖的利潤理論
四、拉姆賽的利潤理論
第八章 利息理論
一、配第的利息理論
二、洛克的利息理論
三、諾思的利息理論
四、馬西的利息理論
五、休謨的利息理論
六、斯密和李嘉圖的利息理論
七、拉姆賽的利息理論
第九章 地租理論
一、配第的地租理論
二、斯密的地租理論
三、安德森和威斯特的地租理論
四、李嘉圖的地租理論
第十章 階級理論
一、配第的階級理論
二、康替龍和法國重農學派的階級理論
三、斯密的階級理論
四、李嘉圖的階級理論
第十一章 資本理論
一、從配第到休謨
二、斯圖亞特的資本理論
三、斯密的資本理論
四、巴頓的資本理論
五、李嘉圖的資本理論
六、拉姆賽的資本理論
七、瓊斯的資本理論
第十二章 積累理論
一、斯密的積累理論
二、巴頓的積累理論
三、李嘉圖的積累理論
四、拉姆賽的積累理論
五、瓊斯的積累理論
第十三章 人口理論
一、配第的人口理論
二、斯密的人口理論
三、安德森和巴頓的人口理論
四、李嘉圖的人口理論
第十四章 生產勞動理論
一、配第的生產勞動概念
二、斯密的生產勞動理論
三、李嘉圖的生產勞動理論
四、瓊斯的生產勞動理論
第十五章 再生產理論
一、配第的總生產概念
二、康替龍和魁奈的經濟表
三、斯密的再生產理論
四、李嘉圖的再生產觀點
五、拉姆賽的再生產理論
第十六章 國民收入理論
一、配第的收入統計
二、斯密的國民收入觀點
三、李嘉圖的國民收入觀點
第十七章 經濟危機理論
一、斯密的經濟危機理論
二、李嘉圖的經濟危機理論
第十八章 國家經濟職能和財政理論
一、配第的國家經濟職能和財政理論
二、斯密的國家經濟職能和財政理論
三、李嘉圖的國家經濟職能和財政理論
第十九章 優勢原理和國際貿易理論
一、亞當·斯密的優勢原理和國際貿易理論
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理和國際貿易理論
第二十章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命運
一、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庸俗政治經濟學
二、古典學派和新古典學派
三、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
四、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
五、古典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
英國古典經濟理論 節選
《英國古典經濟理論(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是否賣掉,是否更換所有者,是否進一步流通引出的。斯密不懂得,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是生產資本所特有的,而生產資本只處于生產過程之中,不存在是否買賣和是否更換所有者的問題。如果它被賣掉,那就不是生產資本而是流通資本了。斯密不是把生產資本和流通資本相對立,而是把它們混為一談。① 既然斯密不按資本價值的轉移和補償方式來區別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而認為固定資本是在保持原狀時獲得利潤,流動資本是在放棄原狀時獲得利潤,這就必然混同價值補償和剩余價值生產問題。所謂固定資本保持原狀和流動資本放棄原狀問題,其實只是價值補償問題,而價值補償無論如何不會成為利潤的源泉,不會轉化為剩余價值的生產。斯密把生產資料的不同部分在勞動過程中發生作用的不同方式當作是提供利潤的不同方法,也就是當作生產剩余價值的不同方法,這就掩蓋了剩余價值的來源,抹殺了剩余價值的剝削性質。這種關于利潤的粗淺的經驗主義的觀念是從普通資本家的看法中得出來的,是和斯密自己的較為深刻的內在的見解完全矛盾的。 斯密以及以后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概念的規定上所以陷入混亂,首先是由于,他們把勞動資料在物質上具有的某些屬性,看成資本的直接屬性;或者,他們把那種由價值流通引起的經濟的形式規定性,和物的屬性混同起來,好像那些只是在一定關系內才成為資本的東西本身天生就是具有一定形式的資本:固定資本或流動資本。只是在某些場合,斯密才注意到資本的屬性并不是物品本身在任何情況下都固有的。例如,他在談到直接供消費的住宅時說:住宅給它的所有者提供收入,因此會對他執行資本的職能;但是絕不會給公眾提供收入,不會對公眾執行資本的職能。全體人民的收入絕不會因此增加一絲一毫。在這里,斯密說得很清楚,住宅,或者一般地說,物品是否承擔資本的職能,要看情況而定。 斯密雖然在許多情況下都把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混同于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他又正確地把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只歸結為生產資本不同組成部分的不同的流通和周轉。例如,他說:租地農場主投在農具上的那部分資本是固定資本,投在他的雇工的工資和給養上的那部分資本是流動資本。又說:役畜的價格或價值,和農具的價格一樣,是固定資本;役畜的給養,和雇工的給養一樣,是流動資本。①可見,斯密在這里就像魁奈一樣,正確地把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看成只是生產資本內部的區別,而且,這種區別同價值有關,而不是同物質要素有關。可惜的是,斯密不僅未能把這種正確的觀點普遍化,而且未能使這種正確的觀點在自己的資本理論中占上風。 前面說過,杜爾哥曾經把修建作坊和收購原材料的預付歸為一類,把償付工人工資的預付歸為另一類。這種偶然的嘗試,實質上是初步地接觸到比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這種資本構成更為重要并且具有決定意義的一種資本構成,即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構成問題。在這一方面,斯密未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前進一步。馬克思指出:以往的一切政治經濟學雖然摸索過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但從來不懂得把它們明確地表達出來,斯密以來的政治經濟學都把這兩個范疇中包含的規定性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混淆起來了。“如果像斯密那樣,不是把投在勞動力上的價值,而是把投在工人的生活資料上的價值,規定為生產資本的流動組成部分,那就不可能理解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區別,因而也就不可能理解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這部分資本是和投在產品物質形成要素上的不變資本相對立的可變資本這一定義,被掩埋在這樣一個定義之下:投在勞動力上的那部分資本就周轉來說屬于生產資本的流動部分。這種掩埋由于不是把勞動力,而是把工人的生活資料列為生產資本的要素而*終完成。”① 人的資本是斯密在列舉固定資本各個組成部分時提出的一個庸俗概念。按照他的看法,全體居民或社會成員所獲得的有用才能是固定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斯密說:要獲得這種才能。總得支出一筆實在的費用,供獲得才能的人在他受教育、實習或學習期間維持生活,而這筆費用可以說就是固定和物化在他個人身上的資本。這種才能是他的財產的一部分,也是他所在的那個社會的財產的一部分。可以把工人的提高了的技能,同減輕或縮短勞動的機器或工具一樣看待,在這些東西上雖然要支出一筆費用,但它們會償還這筆費用,并提供利潤。②在這里,斯密把工人的提高了的技能看作同機器和工具一樣是固定資本,這就等于把勞動熟練程度較高的勞動力說成是資本。可是,勞動力和資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范疇。勞動力所有者即雇傭工人是沒有任何資本的。勞動力是他為了生存而能夠不斷出賣和必須不斷出賣的唯一商品,它只有到了買者即資本家手中,才作為資本起作用。但是,即使在資本家手中作為資本起作用時,也不是斯密說的固定資本,而是他所沒有認識的可變資本。正是可變資本,在生產出自身的等價物以外,還生產出剩余價值。斯密在工資理論中說明工資的職業差異時,曾經提到不同的職業學習有難有易,學費有多有少,因而工資有高有低。盡管他不正確地把工資叫作勞動的價格,但是并沒有弄到把工人提高了的技能說成是資本的地步。 ……
英國古典經濟理論 作者簡介
吳易風,男,1932年4月生于江蘇省高郵市。大學學歷。1950年畢業于江蘇揚州師范,1950一1952年在江蘇揚州蘇北機關學校任教師,1955-1959年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學習。1959年以來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任教師,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會長。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