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李唐之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061688
- 條形碼:9787547061688 ; 978-7-5470-616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唐之亂 本書特色
1、文史學者李旭東全新歷史非虛構作品,一部細節充實、分析全面的王朝崩潰史。 2、眾多大咖高度評價:賈英華(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任吉東(天津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薛磊(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云軍(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強力推薦。 3、癌癥晚期的唐帝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出黃金時代,從李隆基退位,到郭子儀平叛……從牛李黨爭,到朱溫滅唐,歷史值得細看!于細節中展現大時代劇變中個人的掙扎與選擇,聚焦唐朝由盛轉衰的全過程。 4、細讀史料,融合圖表,以文學筆法展現從開元盛世到唐朝滅亡的全過程,深入揭示歷史的殘酷與善變。 5、精致內外雙封設計,高克重膠版紙印刷,打造典藏級品質。 6、收錄本書涉及皇帝世系表及個人小傳,展現李唐王朝的興衰歷程。精選唐朝傳世書畫,幫助讀者更好了解大唐盛世。
李唐之亂 內容簡介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安史之亂后,面對內憂外患,唐帝國江河日下,李唐的統治者作出了哪些決策。國家從揚棄、自信、包容和開放,走向固化、自滿、盲目和無序,為什么國運跌落并走向滅亡? 文史學者李旭東帶你揭開李唐王朝盛衰之變的歷史謎題,洞悉安史之亂后朝堂的風云突變;以多維度、全局化的視角,展現時代劇變中個人的抉擇和掙扎。
李唐之亂 目錄
**章 天寶危機
狠辣的權相/002
驕縱的寵妃/010
升遷的奇跡/017
誤國的奸相/023
叛亂的準備/030
第二章 安史之亂
狂飆突進的叛軍/038
稍縱即逝的戰機/045
關系重大的潼關/052
父子相殘的悲劇/056
酣暢淋漓的反擊/060
久攻不下的鄴城/065
始料未及的逆轉/071
后患無窮的勝利/078
第三章 德宗危局
小試牛刀的曙光/084
戰事勝利在望/091
急轉直下的形勢/095
生死攸關的局面/100
驟然而至的兵變/105
烽煙再起的關中/110
再次降臨的曙光/116
兵權在握的宦官/123
第四章 元和中興
喜憂參半的困境/128
捉襟見肘的財政/137
事關全局的淮西/144
明目張膽的刺殺/149
兩線作戰的困惑/154
驟然而至的大捷/159
壯志難酬的皇帝/167
前功盡棄的無奈/174
第五章 朋黨之爭
牛李黨爭的真相/184
禍國殃民的小人/200
甘露之變的驚雷/215
死灰復燃的黨爭/225
武宗中興的局面/232
一代權相的末日/244
第六章 帷幕落下
敢笑黃巢不丈夫/256
宣武自古多佞臣/275
江河日下哭無淚/283
唐朝(涉及本書)皇帝世系表/295
參考文獻/300
李唐之亂 節選
狠辣的權相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五月的一天,作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的李林甫首次以宰相身份走入莊嚴肅穆的政事堂。 其實,早在十一年前,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樞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戶房,五曰刑禮房,分曹以主眾務焉”。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更,也標志著政事堂由單純的議事機構變為政務決策與中樞處理機構。 能夠走進中書門下是每個大唐官員夢寐以求之事,因為那里是大唐的權力核心和決策中樞。 不過此時的宰相卻分三六九等,李林甫只是位列“同中書門下三品”,地位要遜于中書令張九齡和侍中裴耀卿,因此他*初的宰相生涯其實并不如意,一直被資格更老、地位更高的張九齡和裴耀卿壓制著。 不過老謀深算的李林甫卻并不急于爭權,很多事情并不是爭來的而是等來的。“等”并不是坐享其成,也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坐以待變,談笑間對手灰飛煙滅。 經過兩年多的等待,李林甫終于等到了反擊的機會,也等來了投桃報李的機會。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的冬天注定深深地影響著大唐未來的走向。 在這個寒冷的冬日里,皇子們居住的“十王宅”顯得一片蕭瑟。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個人聚在了一起,不過他們此時還不知道這次聚會將會給他們惹來天大的禍事。 李瑛的母親趙麗妃早在玄宗皇帝李隆基還是臨淄王的時候便服侍在他的身旁。玄宗是一位藝術造詣很高的皇帝,曉音律,善歌舞,自然對歌女出身的趙麗妃情有獨鐘。由于王皇后一直沒有子嗣,玄宗便冊立趙麗妃之子李瑛為皇太子,可武惠妃的出現卻使得玄宗皇帝對趙麗妃的寵愛日衰。 在偌大的皇宮之中,能夠得寵的妃子總是鳳毛麟角,而那些被皇帝冷落在一旁的妃子只能獨自品味失落的滋味,變得越來越沒有存在感。趙麗妃就是在這種悲涼中帶著無盡的悔恨離開了這個殘酷的世界。失去母親庇護的李瑛感到越來越孤獨,越來越無助,也越來越惶恐! 李瑛終日悶悶不樂,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兩人與李瑛一向頗為要好,不僅年齡相近,脾氣也相投。李瑤的母親皇甫德儀、李琚的母親劉才人跟李瑛的母親趙麗妃很早便熟識了。三人后來都失寵了,唯一的不同就是此前受恩寵的程度并不一樣,李瑛的母親是地位顯赫的麗妃,在宮中僅次于惠妃;李瑤的母親則是地位次一等的六儀之一德儀;李琚的母親僅僅是個才人。李瑛母親失寵后的心理落差無疑更大一些。 在搖曳的燭光中,李瑛沉默不語,一杯接一杯地喝著酒,頗有幾分借酒澆愁愁更愁的意味。 見李瑛只是一味地喝悶酒,李瑤忙勸慰道:“二哥,不必為那些煩心事勞心費神。你是天命所歸,誰也撼動不了你的太子之位!” 李琚隨即附和道:“五哥所言極是,李瑁那副文文弱弱的樣子怎么能夠治國呢?不過是仗著母親得寵而招搖過市罷了!” 幾杯酒下肚,李琚已經微微有些醉意了,那些在內心深處堆積的不滿在酒精的刺激下充分地發酵,他情緒激動地說:“父親真是老糊涂了,竟然如此寵信妖媚的武惠妃!要是她再一味地苦苦相逼,咱們干脆就清君側!” “清君側”三個字一出,李瑛的酒頓時就醒了,而且還嚇出了一身冷汗。其實李琚自己也覺得有些失言了,但嘴上卻仍舊假裝強硬道:“五哥多慮了。難道我們還怕了她不成!” 李瑛終于打破了沉默,語氣嚴厲地說:“天色已晚,大家還是各自回府吧!剛才說的話萬萬不可泄露出去!” 他們不會想到,此時窗外有一雙陰森可怖的眼睛正在密切注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 武惠妃跪在玄宗皇帝跟前,痛哭流涕地說:“太子李瑛見陛下甚是寵愛瑁兒,于是便心生不滿,勾結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企圖謀害我們母子,他居然還對陛下橫加指責。還請陛下為我們母子做主啊!” 在寵妃撼天動地的哭聲中,玄宗皇帝心中的怒火頓時便熊熊燃燒起來。 玄宗皇帝即位之前,政變頻繁,局勢動蕩。有鑒于此,玄宗皇帝上臺后加強了對諸王的控制,并于開元十年(公元722)九月特地重申:“自今以后,諸王、公主、駙馬、外戚家,除非至親以外,不得出入門庭,妄說言語……貴戚懿親,宜書座右。” 玄宗皇帝不僅嚴禁諸王結交朝臣,還嚴格限制皇親國戚之間的來往。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屬于“同父異母”的至親,雖并不在禁止之列,但他們之間的頻繁來往依然引起了玄宗皇帝的警覺。 從神龍元年(公元705)正月武則天退位到先天二年(公元713)七月玄宗皇帝李隆基誅殺太平公主,在短短八年半的時間里竟發生了七起政變。玄宗皇帝要么是旁觀者,要么是親歷者,他強烈而又真切地感受到了不計其數的人都在覬覦著他坐著的寶座。 很多政治寵兒就因為早生了那么幾年甚至幾天便可以順理成章地被冊立為太子,繼而登基稱帝,一切都是那么順風順水,可玄宗皇帝所走的每一步都是那么驚心動魄,當藩王時如此,成為太子后也是如此,當了皇帝后依然如此。他能時刻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有的是真實的,也有很多只是臆想的。為此,他曾經猜忌過功臣,猜忌過兄弟,晚年又將猜疑的矛頭指向自己的兒子。 其實皇帝與太子早就不是尋常父子了,相互猜忌著,相互防范著,相互提防著,看似血濃于水的父子親情其實早就變得脆弱不堪,早就被權力異化了! 經歷了數次宮廷政變風雨洗禮的玄宗皇帝對任何潛在威脅都有著一種近乎神經質般的敏感。此時此刻他的心頭升騰起廢除太子以及鄂王和光王的念頭,可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必須召集宰相們進行商議。 張九齡苦口婆心地勸誡道:“陛下登基近三十年,太子諸王一步都不敢離開深宮,日夜接受圣訓的教誨,天下之人都慶幸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如今三位皇子都已長大成人,并未有什么大的過失,陛下怎能僅僅憑借片面之詞便要將他們廢掉呢?太子為天下之本,不可輕動。想當初晉獻公聽信驪姬的讒言,擅殺申生,三世大亂;漢武帝受到江充的蠱惑,重責太子,京城血流成河;晉惠帝偏聽賈皇后的詆毀,廢愍懷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聽信獨孤皇后之言,罷黜太子李勇,失去天下。由此觀之,廢立太子之事乃是關乎江山社稷的大事啊!” 一副老學究模樣的宰相張九齡引用了輕易廢棄太子而招致國家動蕩的種種典故。他言辭懇切的規勸使得玄宗皇帝漸漸恢復了理智,不得不重新考慮這個對帝國而言具有重大政治影響的決定。 雖然太子風波暫且告一段落,但張九齡的宰相生涯卻也即將走到盡頭,而他職業命運的終結者便是口蜜腹劍的李林甫。 玄宗皇帝原本想要任命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不過卻遭到了宰相張九齡與裴耀卿的反對。 當時沉默不語的李林甫事后找到玄宗皇帝說:“牛仙客乃是宰相之才,何止擔任尚書一職。張九齡真是一介書生,根本不識大體!”玄宗皇帝自然地將善于諂媚的李林甫視為自己的知音和心腹。 次日,玄宗皇帝再次召集宰相討論牛仙客的任職問題。耿直的張九齡依舊堅決反對,而且言辭也越來越激烈。 玄宗皇帝不禁勃然大怒,李林甫雖再次選擇了沉默,但退朝后,他卻再度添油加醋地對張九齡等人大肆詆毀了一番。 此時的玄宗皇帝對張九齡的不滿已然到了極點,而且李林甫很快又扔出了足以壓垮張九齡的*后那根稻草。 蔚州刺史王元琰貪污案案發后,刑部、大理寺和御史臺聯合審理此案。王元琰是嚴挺之前妻的現任丈夫。婚姻的解體并沒有讓嚴挺之與前妻形同陌路。不知是舊情難忘,還是其他原因,“大愛無疆”的嚴挺之居然不顧國法,企圖暗中營救王元琰。他這個不識時務的舉動不僅給自己帶來厄運,更是將禍水引向了自己的老上司張九齡。 李林甫一直在暗中注視著張九齡的一舉一動,仿佛在樹林深處靜靜等待獵物到來的孤狼。 玄宗皇帝召集宰相們討論嚴挺之挾私枉法之事。張九齡此時還不知局勢的嚴峻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仍舊不顧一切地出言為好友嚴挺之辯解,而這正是李林甫所期待的,因為張九齡正在一步步地走進他布設的陷阱之中。 望著竭力袒護嚴挺之的張九齡,玄宗皇帝不禁想起了前些日子討論牛仙客任職時所發生的種種不快,腦海中頓時便浮現出那個令他擔憂而又令他厭惡的詞——“結黨”。這一系列事件明確無誤地表明張九齡正在利用職務便利培植親信,排斥異己,尤其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朝宰相居然還與太子糾纏在了一起。 玄宗皇帝隨即罷免了張九齡與裴耀卿的宰相職務。“一雕挾兩兔”的李林甫無疑成為*大的贏家。升任中書令的李林甫一躍成為“首相”。首度躋身宰相行列的牛仙客自然對李林甫俯首聽命。 張九齡走后,太子李瑛變得惶恐不安。雖然冬季的冷酷早已被明媚的陽光一掃而盡,可太子李瑛卻感受不到一絲的溫暖,從此之后,他將不得不獨自面對險惡的政壇。 《新唐書》記載,武惠妃以宮中出現盜賊為由征召太子李瑛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身披盔甲入宮緝拿盜賊。當三人如約進宮后,武惠妃卻誣陷他們披甲入宮圖謀不軌。玄宗皇帝趕忙派遣心腹宦官前去查看,果然如武惠妃所言。 《新唐書》中的這段記載其實頗為值得懷疑。與《新唐書》的作者歐陽修同時代的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也對此提出過異議。其實經過上次政治風波,太子李瑛與武惠妃的矛盾已經日趨明朗化和激烈化。李瑛等人肯定會謹言慎行,絕不會如此輕信武惠妃之言做出身披盔甲入宮這樣明顯不合時宜而又授人以柄的舉動。 盡管如此,武惠妃誣陷太子李瑛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陰謀造反卻是事實。上次,武惠妃誣陷三人對玄宗皇帝不滿,企圖謀害他們母子,而這次武惠妃的誣陷升級了,指控他們三人對玄宗不滿并要謀反。 怒不可遏的玄宗急忙召集宰相商議如何處理此事,狡猾的李林甫并沒有直接表態,而是非常巧妙地說:“這是陛下的家事,臣不便表態!” 其實老辣的李林甫早已從玄宗皇帝憤怒的表情中猜出了他將會如何處置這三個身陷叛逆泥潭的兒子,而他不表態實際上就是在推波助瀾! 當然李林甫不表態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如若玄宗皇帝哪一天后悔了,也不至于因此而埋怨他。他之所以將這件事定位為“家事”,表面上看是不希望讓“三司”介入,以免皇帝家丑外揚,實際上卻是在擔心一旦刑部、御史臺和大理寺介入,那些精于斷案的官員們若是查到些什么蛛絲馬跡,到了那時局面可就難以控制了。 牛仙客自從擔任宰相以來一直對李林甫言聽計從,因為他知道如果不是李林甫扳倒了張九齡,別說位列宰相,即便是進京當個尚書恐怕都會很困難。牛仙客為了報恩自然是急忙附和。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同時被廢為庶人,不久便被賜死。 李林甫的掌權無疑是大唐政治由清明變為黑暗的重要轉折點。 李林甫從此主政近十九年之久,雖然經濟仍在繼續發展,可是社會貧富分化卻日益加劇,以至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雖然文化繼續昌盛,可是明哲保身和阿諛奉承的實用主義思潮卻逐漸成為主流。
李唐之亂 作者簡介
李旭東:文史學者、作家、編劇,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會員。 研究和寫作唐史十余年,立志于傳播唐代歷史文化。主要作品有《大唐仕宦生活錄》《盛唐的拐點》《刀鋒上的唐帝國》《楊貴妃傳》《唐亂》,作品曾多次獲國內各大書榜推薦。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