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中的自我與社會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20871
- 條形碼:9787300220871 ; 978-7-300-22087-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中的自我與社會 內容簡介
本書重點闡述了在現代社會中,全球現代化制度對自我認同的塑造,以及個體對這種沖擊的吸納和強化作用。不同于許多對現代社會持悲觀與批判態度的社會思想家,吉登斯指出了現代社會中個人可以進行一場“生活政治”,通過自我反思與自我重建,促成自我實現的生活方式,在被社會結構化的同時對社會進行建構。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中的自我與社會 目錄
第1章 極盛現代性的輪廓
現代性:總體考察
本土性、全球性與日常生活的轉型
經驗的傳遞
極盛現代性及其存在性指標
為什么現代性與個體認同相關?
第2章 自我:本體安全與存在性焦慮
本體安全和信任
焦慮與社會組織
存在性問題
身體與自我
動機
第3章 自我的發展軌跡
自我身份認同、歷史與現代性
生活方式與生活規劃
純粹關系之理論與實踐
身體與自我實現
神經性厭食癥與身體之反身性
第4章 命運、風險與安全
命運、宿命論、命中注定的時刻
風險的參數
主動貼近風險
風險、信任與保護殼
風險、信任與抽象體系
安全、去技能化與抽象體系
賦權與專業知識之困境
小結:權威、專業知識與風險
第5章 經驗之封存
內部指涉性與生命周期
制度的影響
封存的領域
社會對癲狂的容納
疾病和死亡的封存
激情的私人化
與外部自然的分離
自戀與自我
批判性的觀察
治療手段的使用
第6章 自我的苦難
風險與懷疑的影響
本體安全、焦慮與經驗之封存
純粹關系:壓力和負擔
“生活在這個世界”:自我的兩難困境
統一與破碎
無力與獲取
權威與不確定性
個人化經驗與商品化經驗
基本動力機制:無意義感造成的威脅
……
第7章 生活政治的勃興
概念詞匯表
索引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中的自我與社會 節選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中的自我與社會》: 自我,毫無疑問需要載體來使之具體呈現。對身體輪廓和特征的認知,是兒童對外部世界的*初探索之始,借此兒童得以了解他者與他物的基本特點。兒童并沒認識到自己“擁有”身體,這是因為人的自我意識源與人對身體認知之間的因果關系,乃是前者源于后者而非后者源于前者。有關身體和自我的關系,維特根斯坦再次給予我們諸多教誨。兒童是通過與外在客觀世界及與他人的交流互動來實現對自身身體的認識的。他們經由日常實踐來把握現實性。因此,身體并非一個簡單的“實體”,而是被體驗為一種應對外部情景和事件的實踐模式(梅洛一龐蒂也強調這一點)。面部表情和身體其他姿勢為場合性(contextuality)或指標性(indexicality)提供了基本內容,而后兩者恰是日常交往之重要條件。學會成為一個有能力的能動者——以平等身份與他者一起參與社會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便要具備對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實施持續有效監視的能力。對身體的控制在“我們不能以言語表達”之事中占有核心地位,這是由于它是我們能以言語表達之事(或所表達的有意義之事)的必要框架。 戈夫曼和加芬克爾的作品在諸多方面都是對維特根斯坦在哲學層面所提出觀點之實證性探索。這些作品顯示了,在社會互動的所有情境中,個體期望對其身體所保持的控制是如何嚴密、完全及無止境。此外,想要成為一個有能力的能動者,不僅意味著要保持這樣一種持續不斷的控制,而且還意味著要讓他人見證自己的此種狀態。其他行動者常規性的見證才使得一個能動者成為有能力的能動者。人們必須極力避免對身體的控制出現誤差,或在此種情形發生時,以身體姿勢或驚嘆的方式向他人表明那不是“錯誤”。 常規性的身體控制對于個體在日常互動情境中維持自己的保護殼至關重要。在一般情景下,人們所保持的身體傾向性顯示了戈夫曼所謂之“從容控制”。個體感覺為危險并因此視之為警報的那些事物,身體的經驗與技巧對之頗具影響力。一如戈夫曼簡明扼要之評論,“個體現在能輕易進行的所有活動,在曾經的某個特定時刻,幾乎都是需要嚴肅認真的努力方能實現。行走、過馬路、造句、穿衣、系鞋帶以及填表格——所有這些現在無須思考便能很好完成的慣常性活動,在曾經都需要一個過程方能獲得,而該過程早期階段之商定亦充滿艱辛”。任何給定情形中個人的悠閑都表明此人擁有面對威脅及其所帶來的機會的長期經驗。而對其他行動者來說,他們可獲得一個“極短的反應時間”,即用以感知警報并隨之作出適當反應的短暫時間間隔。然而,對身體的自我控制不得不保持非常完整和持續的狀態,以致所有個體在能力不足以面對壓力時都脆弱不堪,進而使本體安全的框架受到威脅。 在近來的社會理論中,有關身體的問題尤其與福柯的大名連在一起。福柯分析了與權力機制相關的身體,尤其重點關注“規訓權力”(disciplinary power)在現代性情境中的出現。身體成為權力之焦點,并且這種權力——與前現代時期試圖將其彰顯于外在不同——臣服于自我控制的內在紀律。依福柯所言,規訓機制能制造“馴服的身體”。盡管福柯對規訓紀律的闡釋或許已非常重要,但他有關身體的觀點仍需深入分析。他未能分析出身體與能動之間的關系,這主要是因為從其所有意圖和目的來看,他把這兩者等量齊觀。本質上講,身體加上權力等于能動。但當將此觀點與福柯之前的梅洛一龐蒂所提出的觀點以及當代的戈夫曼的觀點并置時,它便顯得有些不充分和不成熟。對身體保持規訓是優秀的社會能動者固有的一種能力,它是跨文化的,而非專門與現代性相聯結,而且它是社會生活中行為過程的一種持續不斷的特征。*重要的是,對身體的慣常性控制,既是能動的一種內在本質,也被他人接受(信任)為個體的一種能力。 身體在能動方面的雙重重要性或可用來解釋主我與賓我相區隔的明顯普遍特征。對身體的有規律的控制是自我身份認同之個人生平得以維持的基本手段,而與此同時,自我幾乎恒定不變地將其具體化之表象“展現”于他者面前。同時,處理身體的這兩方面特征之需要——源于嬰兒的早期經歷——便是身體之整體感(即自我安全地居于身體“中”)與他者的常規性評價緊密相連之原因。戈夫曼所說的“常態表征”(normal appearance)是社會互動的日常場景之構成部分。常態表征即(受到嚴密監控的)身體的習性,借助這些習性,個體得以在“常態”情境中主動地再生產保護殼。“常態表征意味著個體可以在安全且無損的情境中繼續其手頭的活動,而無須對周遭環境之穩定性投入太多關注。”這也是前文所描述的“歸類涵括”過程在身體上的表現。一如日常生活中互動的所有方面,人們需要極為小心謹慎地控制好常態表征,即使這種謹小慎微在表面上的缺失恰是其重要特征。 常態表征以一種與個體生平敘事相一致的方式持續下去的程度,對本體安全感來講具有決定性意義。所有文化場景中的人們均能將自我身份認同與其在特定社會場景中的“表現”進行嚴格區分。但在某些場景中,有些人則可能會感覺到他的所有活動均為矯飾或虛假的。出于某種原因,某些既定的日常慣例會變為無效之物。例如,一位丈夫可能向他的妻子隱瞞了其正在發生的婚外情并準備離婚的事實。此時,一般慣例遂變成虛假的表現形式(或舞臺化了的慣例),人們會因此而形成距離感,他們不得不裝作似乎什么都未發生過,以繼續這種常規表征。原本以習慣性方式納入實踐性意識的事物,遂變成專門設計之物,并進而極有可能在無意識層面帶來種種問題。上述案例中的丈夫成功扮演稱職丈夫之角色,實際上呈現的恰是一種虛假的偽裝外表,但這種外表又不會嚴重損害個體之自我形象。 ……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中的自我與社會 作者簡介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男爵,英國社會學家,曾任倫敦經濟學院院長,現任該校社會學系榮休教授。他提出了社會結構理論與當代社會的本體論,被認為是當代社會學領域中有貢獻的學者之一。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以馬克思、涂爾干、韋伯等為代表的經典社會學家思想的反思;對以結構主義、功能主義和解釋社會學等為代表的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反思;對社會學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結構化理論”;現代性理論范式的提出和對現代性發展的反思。吉登斯與英國前首相、工黨領袖布萊爾提倡的“第三條道路”政策也影響了英國甚至其他國家的政策。其代表性著作包括《現代性的后果》和《第三條道路》等。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