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慈禧太后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60060
- 條形碼:9787559660060 ; 978-7-5596-600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慈禧太后傳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學者、歷史文化愛好者1.窮盡原始檔案文獻,“無一事無來歷”。 書中披露了大量的宮廷檔案及原始文獻,包括慈禧太后的手諭等,堅持“無一事無來歷”,糾正了長期以來種種傳聞的訛誤,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立體的慈禧太后。 2.語言簡潔,生動有趣。 作者堅持“無一事無來歷”的學術態度,但本書并沒有學術書籍那樣晦澀難懂,其語言生動有趣,可讀性強。《慈禧太后傳》既是學術著作,也是普及讀本,非常適宜大眾閱讀。 3.隨書附贈一張精美的慈禧御筆書畫書簽。
慈禧太后傳 內容簡介
慈禧太后是晚清統治集團中的“無冕女皇”,她以垂簾聽政、訓政的名義統治中國達47年之久,晚清歷史上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都和她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長期以來,太多關于慈禧的外傳、逸事、戲說流傳甚廣,混淆視聽,真假難辨。即使一些嚴肅的史學著作也常常不加分辨,將其作為史實加以征引。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王道成教授,查閱大量清宮檔案文獻,堅持“無一事無來歷”,在書中還原了一個內憂外患背景下真實的立體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傳 目錄
自 序
一、滿洲世族
二、簪纓門第
三、寵壓后宮
四、北京政變
五、懲儆奕䜣
六、再度垂簾
七、甲午風云
八、戊戌喋血
九、窮途末路
慈禧太后傳 節選
三、寵壓后宮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 年 11 月 29 日),這個問題,一向沒有爭議。慈禧出生在什么地方,卻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慈禧“生長南中”,所以“雅善南方諸小曲”。有人說,慈禧生于歸化城,現在呼和浩特市新城有個落鳳街,就是她當年的出生地。還有人說,惠征初任山西潞安府知府,慈禧就是生于潞安府衙的西花廳。前兩種說法,可以說事出有因,因為慈禧的父親的確在安徽寧池太廣道和山西歸綏道做過道員。但是,惠征在道光十一年(1831)至二十九年(1849)閏四月的十八年中,一直在北京做官。道光二十九年閏四月十七日(1849 年 6 月 7 日),他被任命為山西歸綏道道員的時候,慈禧已經十四歲了。呼和浩特市新城落鳳街,怎么可能是她的出生地呢?惠征被任命為安徽寧池太廣道道員,是在咸豐二年(1852)二月,他到任的時間,是咸豐二年七月,慈禧被選入宮,是在咸豐二年五月。已經被選入宮的慈禧,自然不可能隨父赴任。她不僅沒有“生長南中”,一生中也沒有去過南方。至于第三種說法,則完全是無稽之談。因為惠征根本沒有做過山西潞安府知府,他的女兒是不可能生在潞安府衙西花廳的。從惠征的經歷看,道光十五年(1835),他正在清王朝的中央機關吏部任筆帖式之職。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慈禧的出生地就在北京,她酷愛京戲,這和她生長在北京是有密切關系的。 慈禧入宮前的生活,有許多傳說,都和她的家庭有關,我在介紹她的家庭時已經談到了。還有一個相當流行的傳說,就是說榮祿是慈禧的未婚夫。在《西太后全史》的書中提到,惠征在京之時,與榮祿之父素稱莫逆之交,時相過從。一天,榮祿之父來訪,見到了年方七歲的慈禧,“聰慧可喜”,于是向惠征提出結為兒女親家,得到惠征的同意。榮祿之父即解身上所佩之漢玉佩作為聘禮,惠征也以白玉環一副為報。后來,惠征病死安徽,榮祿之母素嫌惠征家境貧寒,對這樁婚事本來就不滿意,這時更堅決反對。不久,慈禧被選入宮。于是,二人之婚事被硬生生拆散。然而藕斷絲連,終于穢亂宮闈。 不錯,在中國歷史上,兒女還在年幼之時,就由父母做主結為婚姻之事,是屢見不鮮的。但是,在清代的旗人中,這種做法卻是被禁止的。早在順治年間(1644—1661),清政府就明文規定,八旗的女子必須參加選閱秀女,“有記名者,再行選閱,不記名者,聽本家自行聘嫁。如有事故不及與選者,下次補行送閱。未經閱看之女子及記名女子私相聘嫁者,自都統、參佐領及本人父母、族長皆分別議處”。因為,選閱秀女的目的,是“擇其幽嫻貞靜者入后宮及配近支宗室”。所以,清統治者對此非常重視。乾隆六年(1741),兩廣總督瑪爾泰曾專折奏請為他十七歲的女兒完婚。因為他的女兒未經選閱,乾隆皇帝特降諭旨大加申斥。諭旨說:“八旗女子,必須挑選后方準結親,此本朝之舊制也。”又說:“所有挑選旗人女子,原為與王、阿哥等挑選福晉(按: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皇帝自己挑選皇后、妃、嬪);若未選之前,便與人許配結親,不但有違舊制,似無奏事之責人員等之女,業經許人,朕并不知其詳,另婚與人,大有關系。”*后,他命令戶部通行曉諭八旗:“嗣后將來未選女子,斷不可私自與人結親,務須照例挑選后,方準結親。”惠征在吏部任職多年,對于清王朝的制度,理應十分熟悉,怎么可能在未經選閱之前就私自與人結親呢?蔡東藩先生在《慈禧太后演義》的序言中說:“坊間曾有《西太后》一編,卷帙無幾,第述宮闈穢褻事,跡近污蔑,毫無價值,故不崇朝而毀滅。”他在編著《慈禧太后演義》時,采用了許多傳說,對于慈禧太后和榮祿之間的感情糾葛卻只字不提,其中的原因,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慈禧入宮之初的身份是什么?相當流行的說法是宮女。有人說是秀女,在坤寧宮當差,半年之后,才封為貴人。其實,這里的秀女,只不過是宮女的另一種說法而已。值得我們研究的是,慈禧入宮之初是否做過宮女。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考察一下清代的宮闈制度。 清代的宮闈制度,是在清王朝建立之后逐步完備,到了康熙年間(1662—1722),宮闈制度才確立起來。《國朝宮史》卷八《典禮四·宮規》在談到后宮位號時說: 本朝定制:皇帝尊圣祖母為太皇太后,尊圣母為皇太后,居慈寧、壽康、寧壽等宮,奉太妃、太嬪等位隨居。皇后居中宮,主內治。皇貴妃一位,貴妃二位,妃四位,嬪六位,分居東、西十二宮,佐內治。自貴妃以下,封號俱由內閣恭擬進呈,欽定冊封。貴人、常在、答應俱無定位,隨居十二宮,勤修內職。 在談到宮女子額數時說: 皇太后宮十二名,皇后宮十名,皇貴妃位下八名,妃位下六名,嬪位下六名,貴人位下四名,常在位下三名,答應位下二名。 該書編者在按語中說,這些條款是根據《欽定宮中現行則例》“開載編錄”的。從《宮規》的記載,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清代后宮有兩種人:一種是享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等位號的“內廷主位”;一種是供這些“內廷主位”役使的宮女子,也就是宮女。前者是主子,后者是奴才。她們之間的區別是十分明顯的。 清代后宮,上至皇后,下至宮女,都在旗人女子中挑選,由于政治地位不同,旗人又有八旗和內務府三旗的區別。八旗有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這是清政權的主要支柱。內務府三旗又稱包衣旗,則是清皇室的奴隸。但是,在清王朝建立的過程中,一些包衣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在內務府三旗中,也有一些官員世家。《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輩,就屬于滿洲正白旗包衣,是由于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成為官員世家的。 清代前期,不論是八旗還是內務三旗應選的女子都稱為秀女,但是,這兩種秀女的挑選辦法和她們在宮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選一次,由戶部主持。內務府三旗秀女,每年挑選一次,由內務府主持。八旗秀女,可備皇后、妃、嬪之選或賜婚近支宗室。內務府三旗秀女,雖然也有少數人被選為妃、嬪或賜婚近支宗室,如大學士高斌的女兒成了乾隆皇帝的貴妃,江寧織造曹寅的女兒成了多羅平郡王訥爾蘇的福晉,而“后宮使令”,則“皆內務府包衣女”。雍正七年六月初三(1729 年 6 月 28日)的上諭中說:“爾等留心切記,嗣后凡挑選使令女子,在皇后、妃、嬪、貴人宮內者,官員世家之女尚可挑入,如遇貴人以下,挑選女子,不可挑入官員世家之女。若系拜唐阿、校尉、護軍及披甲、閑散人等之女,均可挑入。”后來,內務府三旗的官員世家,有的升入本旗,有的撥入漢軍,到了清代后期,內務府三旗的應選女子就不再稱為秀女,而選閱內務府三旗女子,在檔案中更明確地說是“引看包衣三旗使女”了。在清代后期,也有個別由宮女而成為妃嬪的。咸豐八年五月十五日(1858 年 6 月 25 日),咸豐皇帝新封的吉貴人,就是內務府正黃旗維翰佐領下園戶清遠的女兒。但是,由八旗秀女而成為供后宮使令的宮女的事例,在有清一代,卻一個也沒有。 慈禧的家庭原屬于滿洲鑲藍旗,慈禧參加選閱秀女時,她的父親惠征已是正四品的山西歸綏道道員,慈禧被選入宮,怎么會是一個供使令的宮女呢?大量的清代檔案和文獻資料說明,慈禧一被選中就得到貴人的位號了。
慈禧太后傳 作者簡介
王道成,1933年生,四川省高縣人。1955年,畢業于四川大學中文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清史研究所清代后期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清史研究所副所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是清代皇家園林研究的權威專家,在清代政治史、文化史的其他研究方面也卓有成就。主要著作有《〈紅樓夢〉與清代封建社會》《頤和園》《圓明園》《科舉史話》《垂簾興風云——慈禧太后》《圓明園研究四十年》;主編《近代京華史跡》《圓明園:歷史·現狀·論爭》《圓明園重建大爭辯》,及“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28種;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其中十幾篇是關于慈禧太后的,而長達兩萬余字的《慈禧的家族、家庭和入宮之初的身份》一文,以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檔案資料糾正了長期以來種種傳聞的訛誤,被譽為“慈禧研究的奠基之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