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表演與闡釋:早期中國詩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4157
- 條形碼:9787108074157 ; 978-7-108-0741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表演與闡釋:早期中國詩學研究 內容簡介
我試圖將早期中國的詩學文化置入宗教、政治、哲學思想及實踐的大語境中。比起將寫定的文本視為當然,認為它們是早期中國文化*為自然、不證自明之物,我更愿意去探討這些文本如何在一個與當下接近不同的世界中運作:那不是一個由沉默的抄者和讀者組成的世界,在那個世界中,無論是書面文本還是口頭文本,都與由鮮活的宗教政治儀式、政治勸誡、教與學、道德修身等構成的表演傳統相關。那是一個詩學文本絕非純然以書面制品的形式而起作用的世界。 ——柯馬丁 有名漢學家柯馬丁(Martin Kern)的**部中文學術文集,收錄了1996 年至2022 年間16 篇討論周、秦、漢代詩歌及詩學的文章,集中關注早期中國詩歌的發展,它與儀式表演的關聯,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的形成,以及中國詩歌早期和中世的詮釋傳統;討論對象聚焦于《詩經》、西漢頌詩、賦文、秦始皇碑、楚辭等。集內諸篇皆經過作者的補充完善與編者重要的譯校修訂,現以時間排序陳示。
表演與闡釋:早期中國詩學研究 目錄
前 言
權威的頌歌:西漢郊廟歌辭(1996)
作為表演文本的詩:以《小雅·楚茨》為個案(2000)
出土文獻與文化記憶:《詩經》的早期歷史(2003—2005)
西漢美學與賦體的生成(2003)
《司馬相如列傳》與《史記》中“賦”的問題(2003)
漢史之詩:《史記》《漢書》敘事中的詩歌功能(2004)
作為記憶的詩:《詩》及其早期闡釋學(2005)
出土文獻與蘇格拉底之悅:《國風》解讀的新挑戰(2007)
《毛詩》之外:中古早期《詩經》接受研究(2007)
來自群山的宣告:秦始皇刻石碑文探論(2008)
說《詩》:《孔子詩論》的文理與義理(2012)
《詩經》的形成(2017)
早期中國詩歌與文本研究諸問題:從《蟋蟀》談起(2019)
“文化記憶”與早期中國文學中的史詩:以屈原和《離騷》為例(2021)
反思之一丨超越本土主義:早期中國研究的方法與倫理 柯馬丁
反思之二丨早期中國研究與比較古代學的挑戰:漢學和比較文學的對話 柯馬丁 郭西安
編后記丨潛文本、參照系與對話項:理解全球化時代漢學話語的一種進路 郭西安
參考文獻
文章出處
表演與闡釋:早期中國詩學研究 作者簡介
柯馬丁(Martin Kern),普林斯頓大學亞洲學講座教授,美國哲學院院士,美國東方學會主席(2023—2024),古根海姆獎獲得者(2018),國際權威漢學期刊《通報》(T’oung Pao)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古代文本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創始主任,曾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主任(2013—2020)。研究廣涉早期中國文學的諸多論域,包括詩歌作為政治與宗教儀式的文化記憶與表演、作者身份、書寫與口述、闡釋與文論、文獻學方法論以及哲學和史學修辭等問題,對比較文學、比較古典學及語文學和翻譯研究也深有興趣。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專著及編著多部,擔任《中國文本歷史研究》(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s)系列叢書主編。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