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學:批評·跨域·歷史化/吳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21633
- 條形碼:9787521221633 ; 978-7-5212-216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批評·跨域·歷史化/吳俊 本書特色
本書系“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與批評”之一,作者本身是文學教授,其作品充滿了說服力和對文化的傳播力。 從批評案例延伸到文學歷史化研究,更具體也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并多方關聯到近年的文學研究前沿和聚焦論題,開闊文學研究的理論視野; 形式上分別是批評史和文學史論、作家和作品論、文體跨域作家論、批評新人新論,可以說條理清晰、簡潔明了。
文學:批評·跨域·歷史化/吳俊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有關新時期文學流變與轉型研究的成果結集。內容主要是著眼于世紀之交紙媒文學與互聯網新媒體文學所呈現出的現實生態,分析并探討其文學史嬗變的現象及意義,力圖從文學史視野對于當下的文學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文學的挑戰,予以理論的宏觀回應,以期推動相關的學術研究。所收文章多數已經發表,少量成稿待刊。總字數約22萬字。
文學:批評·跨域·歷史化/吳俊 目錄
文學:批評·跨域·歷史化/吳俊 節選
**輯 批評·批評史·文學史 **輯 批評·批評史·文學史 本輯小引 本輯文章是以文學批評為主要對象的傾向于理論和文學史,或者說是傾向于批評史專業方向的一些探討。這不僅是因為我近十年從事了教育部重大項目《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工作,有必要撰述一部同名史著,而且也是我歷來從事文學批評的自然走向和結果。文學批評*終都將走向文學史,理論批評史也是廣義文學史的題中之義。只是批評史更具有狹義專業的所指,自身的學術論域、目標和功能有相當的特殊性。因此需要也有必要明確批評史的范疇、規范、方法等,使之成為一種具有獨立意義和價值的專業學術主體。某種程度上這意味著批評史(研究)是一項擁有獨立學術地位的學科專業。只是說著簡單而做起來難。尤其是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學術上的未定問題極多,且難解甚而無解。既有宏觀層面上的觀念和理論認知問題,也有具體技術和個案癥結問題。當然,橫梗其中的還有制度剛性規范問題等。一切都需要自覺、適度而有策略地推進。無論如何,現在已經到了一個學術突破和突進的時刻。假如說所謂當代文學史料學的概念在學理上還有待于完善和提升,那么有關史料的具體研究、當代文學史范疇的研究,顯然已經成為*近及今后一段較長時間當代文學研究足可預期的重大現象和潮流現象,成為這一廣闊領域的學術前沿標志和成果標志。一言以蔽之,當代文學史和批評史已經成為當代文學研究格局中的高顯示度學術生態指標要素。相比而言,高校學者不僅是文學批評的主力,而且更該是批評史、文學史學術的主創者。作為其中一員,我希望有幸追隨先進時賢,貢獻綿薄。本輯文章雖非個人努力的全部,但也是近年主要之作,為免重復收錄,就這樣揀選芹獻了。 訪談記:文學·批評·制度 題記 受《當代文壇》委托,該刊專欄主持人黃平教授垂顧約寫訪談。時值本人正在臺灣講學授課,遂請海南大學李音教授合作進行。李音費心將訪談大綱擬為四個部分,也是四方面的問題。即:一、問題意識與學科觀念;二、“變局”的歷史意識;三、“深描”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四、歷史重評與現實關懷,并有逐一闡釋意圖和論述邏輯。我按其規劃內容接續寫出自己的想法,行文看起來也是一種訪談。成文后發表在《當代文壇》2018年第5期。感謝鼓勵幫助我的各位朋友。 李音:吳老師好!從2011年您擔任首席專家的教育部重大課題“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成功競標以來,差不多歷時8年,2017年底12卷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編年》叢書終于全部面世,這可以說是近年來整個現當代文學學科建設和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這是**部系統、完整地著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的大型專業叢書。首先要祝賀并感謝老師和參與這項浩大工程的諸位團隊成員。我知道,接下來還有《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以及一套8卷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論》叢書會陸續出版。借此機會,我想就這些年您的批評史研究及相關學術思考請教若干問題。 其實近年來吳老師您寫了一系列這方面重要的導論性文章,比如《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研究芻議》《批評史、文學史和制度研究》《中國當代“國家文學”概說》等,文章里您已經談過的問題,我基本不重復,有些必要的地方,我會代做問題梳理,不準確的地方請您更正,這樣可以更有效地呈現您的思想輪廓和深層思考,也希望這次訪談在相關問題研究方面有某種推進性。 一、問題意識與學科觀念 1.李音:自近代西學東漸,傳統知識體系經歷了意識變革、重組和學科分類細化的現代歷程,“文學”及文學史的概念輸入中國,成為獨立的知識生產領域和學科,包括在現代學術意義上的文學批評史學科方向也很早就進入了大學教育體系。雖然中國不乏詩文評,但將其演變為中國文學批評史卻是一個典型的現代知識事件。1927年陳中凡先生《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出版是一個標志,此著雖學術評價眾說紛紜,但充滿了變革時期與時俱進的學術激蕩意識——“我們生在二十世紀的今日,應當用二十世紀的方法去讀古書,應當用二十世紀的眼光去觀察已往的社會;不可據那刻板的死文學確定過去的事實。”他認為要求得高深的學問,必須具備三個要件:有適應時代進化的觀念、能鑒別材料的價值、有研究學問的工具(《求學與讀書》)。隨后1934年郭紹虞、羅根澤先生也相繼推出自己的《中國文學批評史》,“文學批評史”作為一門學科,影響遂大。正如吳老師您所說,“降至1980年代,我在復旦大學中文系讀書時,郭著及朱東潤先生的批評史著仍為本科閱讀書目,且同時開設有同名的專修課程。可見若從當代而言,文學批評史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本是文學研究中早就有的專門研究方向,綿延流變后稱其為文學研究里的大宗顯學恐也不為過吧”(吳俊:《略說〈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編年〉編纂》)。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批評史退出了學科設置體系,相比于古代和近現代的文學批評史,當代文學批評史更多地被兼容在了文學史、思潮史的系統中,還有一部分分化在文藝學中。90年代以來,隨著學風的轉移,現當代學科有一個顯著的現象是文學史研究意識濃厚,著述成果豐碩。盡管文學批評數量巨大,但與“批評史”相關的思考和研究被吸納到文學史視野下的各種具體問題中,而沒有專業獨立性和主體性。這樣下來,與古代文學學科情況相比,現代文學批評史研究薄弱,與現代文學相比,當代文學批評史干脆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當代文學70年在即,如果僅僅是出于學科比較的視野,迫于現代文學或古代文學的壓力,此時提出重建“批評史”學科,當然理由也足夠成立。因為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及內涵體量已足夠大。但是,整個現當代文學學科發展到今天,可以說明顯的學術空白領域幾乎沒有,單獨提出批評史學科,茲事體大,要有足夠的“合法性”來支撐。我知道您一向比較反感學界對文學史概念的亂用,以及對某種學術生長點不加辨析的無意義跟風,對學術圈地的做法很不以為然。所以,我想,您強調批評史作為獨立的研究領域,并非是簡單的對現代文學研究的靠攏,僅僅以學科建設成熟完善為目的,而是因為“當代文學”(狹義的、廣義的)有不同的問題需要解決,需要尋求闡釋更切合的角度和途徑,這個問題一定非常大,足夠獨特,需要體系化的觀察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文學批評史這個學科*早被命名的動機:“有適應時代進化的觀念、能鑒別材料的價值、有研究學問的工具。”
文學:批評·跨域·歷史化/吳俊 作者簡介
吳俊,現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年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文化傳播研究及文學批評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