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蘭波(知人系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84002
- 條形碼:9787532184002 ; 978-7-5321-840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蘭波(知人系列) 本書特色
神童蘭波,浪子蘭波,文學超新星蘭波! 蘭波是個永遠的謎。 為什么他會成為全世界一代代人的青春偶像? 為什么說他摧毀了幾個世紀的法國詩歌傳統? 如超新星一般爆發,他放棄文學、四海漂泊又是在逃避或追尋什么? 比起眾多試圖解答這些問題卻又解答未盡的大部頭,本書 1. 僅以10萬字的篇幅帶你把握蘭波波瀾一生的主線,及其身后余響。輕而全,短而精。 2. 所引詩篇法語、漢語雙語對照,從詩律角度解讀蘭波詩藝的顛覆意義。 3. 配圖豐富,甄別細致,多幅圖片在中文世界已出蘭波傳記中未見。 4. 作者塞思·惠登是蘭波研究當代中堅,英語新版權威蘭波詩文全集校訂者、導讀者,對蘭波的解讀、評述在前人基礎上頗多闡發。
蘭波(知人系列) 內容簡介
法國詩人蘭波(1854—1891)一生短暫,其創作期僅在14—19歲之間,但對后世的詩歌、文學理念產生的影響至今。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將目光主要集中在蘭波的文學創作時期,結合其交游,深入細致地剖析了蘭波詩歌的顛覆意義所在,既有一定的專業性,又適合普通讀者了解蘭波其人其詩。本書不僅是一本傳記,也是一本蘭波詩歌鑒賞的入門讀物。
蘭波(知人系列) 目錄
引文與英譯說明
引子
1 城墻
2 田野
3 首都
4 城市
5 創傷
6 世界
7 來世
注釋
精選參考書目
致謝
圖片致謝
蘭波(知人系列) 節選
既然巴黎不再歡迎蘭波,他就和德拉埃在夏爾維爾光顧各種酒吧。與此同時,魏爾倫回到了首都,向瑪蒂爾德保證他已經和蘭波分了手,說服她返回巴黎,她在3月中旬也這么做了。至少在表面上,婚姻秩序得以恢復,但是在她背后(毫無疑問也在她鼻子底下),兩位詩人仍然保持著定期書信往來。5月初,蘭波悄悄返回巴黎,兩人故態復萌。如果說她丈夫醉醺醺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多,瑪蒂爾德可能懷疑其中有蹊蹺,那么當他回家的時候流血不止,她就該擔心了。那是5月9日,據目擊者夏爾·克羅稱,他們在“死鼠”咖啡館(位于皮加勒廣場)喝酒時,蘭波在玩一把刀,突然將它刺進了魏爾倫的手和腿。刀這一話題在6月還會出現,喝醉了的魏爾倫在一家餐館里拿著刀威脅瑪蒂爾德(前一天晚上,他還試圖燒她的頭發)。同月,蘭波在一封給德拉埃的信中描述了他*喜歡的消遣,信寫自“巴謝特”(Parshit),日期為“約在6月”(June-ish):他高喊“盡管侍者脾氣暴躁,但苦艾酒俱樂部萬歲”,并描述了他夜間的寫作節奏和白天喝酒取樂一樣有規律(OC,368)。 盡管他的作息時間非常散漫,但是蘭波專心創作的時候還是寫下了許多詩歌,它們通常被稱為《*后的詩》,因為那是他寫下的*后的韻詩:《淚》《加西河》《渴的喜劇》《晨思》《耐心的節日》(*初名為《五月的旗幟》)《高塔之歌》《永恒》《黃金時代》《新婚夫婦》《她是埃及舞女?……》《花壇……》《饑餓的節日》《噢,季節,噢,城堡……》《記憶》《你聽,四月里……》《羞恥》《米歇爾和克利斯蒂娜》《怕什么》和《烏鴉》。 模仿詛咒派的作品所表現出的輕蔑(例如向梅拉的詩集《偶像》致敬的那首十四行詩)有了更多的譏諷對象,這次是韻詩。與刺傷魏爾倫時酒徒的魯莽不同,在這里,他如外科醫生一般精準地切開了亞歷山大體詩句,在這一點上十六行詩《淚》(Larmes,OC,207)就是一例。詩中的主體拙于刻畫事物——j’eusse été mauvaise enseigne d’auberge(我只會是小客棧的一塊破招牌),與此呼應的,是不做區分的淚水、酒和河水等液體,所有這些都使這首詩的情感框架更加復雜,因為一系列近似和故意的接近失誤顛倒了含義和押韻。蘭波在認可規則的同時又輕視規則。聲音的重復貫穿這首詩的四個小節,全詩充滿了loin(遠)和 eau(水)等詞中的wa和o的元音諧音以及它們在oiseaux(鳥)一詞中的組合,產生了鏗鏘的韻律,將聲音的重要性從句尾或停頓之前的傳統位置中分離出來。由于沒有了常規的停頓,所以后一個選擇變得更加復雜:這些詩行只包含十一個音節,因此不能分為兩半。《記憶》(Mémoire,OC,234—235)是這一階段又一首韻律被撕碎了的詩,詩中留存的亞歷山大體的*后痕跡被捶擊得體無完膚,無法辨認。這是一首抹去韻律的詩,是在廢墟上紀念韻律的輝煌過去。在《晨思》(Bonne pensée du matin,OC,202)中,詩律在被清除的那一刻獲得展示,宿醉醒來的清晨并不像看起來那樣完美,因為詩歌先以三行八音節詩句接一行六音節詩句這樣的小節開始——甚至以清晰的時間標記做了預告quatre heures du matin,l’été(夏季,凌晨四點)——很快就變得缺乏秩序和節奏,笨拙地、踉踉蹌蹌地穿過詩行,破壞了詩歌的韻律。一般情況下應該讀作十個音節的詩行必須以走捷徑的形式,利用單詞之間的省音和其他非常規的做法來發音。詩歌開頭給出的確切時間其實帶有欺騙性,因為其余的詩行在八、九、十個音節之間搖擺不定,沒有任何可辨別的模式。蘭波單刀直入地探究這樣的問題:讀詩意味著什么,什么內部規律應該支配我們的詩歌體驗。*后,他變本加厲,徹底顛覆了詩歌的*后一節:第五節也是*后一節以較短的**行開始,然后才是較長的詩行。之后,仿佛在取笑這首詩本身,也許是取笑讀者,蘭波突然用一句亞歷山大體詩行En attendant le bain [+] dans la mer à midi(當他們等待正午大海的沐浴)鼓吹一種即使是*守舊的詩人也會額手稱慶的秩序。這種完美的和諧與對稱蘊含著諷刺,因為——正如蘭波在多個層面上所知道的——已經無家可歸:詩歌已經掙脫了韻律的桎梏,任何企圖羈縻它的嘗試都是不合時宜的。 魏爾倫越來越把巴黎的婚姻生活看成過往煙云。他和蘭波腳底抹油,前往布魯塞爾,這座城市長期以來一直是躲避第二帝國審查員和巴黎保守主義的避風港。1862年,出版商奧古斯特·布雷-馬拉西斯(Auguste Poulet-Malassis)逃往布魯塞爾以躲避債權人;在那里,他出版了好幾部詩集,包括波德萊爾寫的放蕩淫靡的詩。1867年,他推出了五首魏爾倫歌頌性愛的十四行詩,題為《情人們》,在書名頁上,魏爾倫署名“被開除的帕勃羅·德·赫拉格尼茲(Pablo de Herlagnez)”。與魏爾倫和瑪蒂爾德和解之后兩位詩人仍一直保持著秘密往來同出一轍,這一次魏爾倫也在蘭波不知情的情況下寫信給瑪蒂爾德。后來,在回憶錄中,她憑記憶引用了其中一封——“我可憐的瑪蒂爾德,不要悲傷,不要哭泣;我做著一個噩夢,我總有一天會回來的”——聲稱魏爾倫要她帶上他的個人物品,因為當他和蘭波從巴黎溜出來時,他只帶了手杖和帽子。機不可失,瑪蒂爾德和魏爾倫的母親一起去了布魯塞爾,試圖讓他永遠離開蘭波。她的懇求似乎奏效了:魏爾倫與這兩位女性一起登上了一列開往巴黎的火車。應該說,瑪蒂爾德的懇求很快失效了:蘭波偷偷地登上了同一列火車,在越過邊界進入法國之前為了通關而停車的時候,他說服魏爾倫改變了主意。兩位詩人再次前往布魯塞爾,瑪蒂爾德只好返回巴黎,10月初她正式要求合法分居,聲稱丈夫和蘭波之間的關系“不干不凈”。 正是基于上述這幾個月的事件,某位隆巴(Lombard)警官(他受命監視兩位詩人)寫下了他的報告。盡管有一些錯誤,但“羅貝爾·魏爾倫(Robert Verlaine)”和“雷姆博(Raimbaud)”的故事(還有“夏爾·德·西夫里”客串出演)還是精彩紛呈: 以下這一幕發生在布魯塞爾。 巴那斯詩人羅貝爾·魏爾倫與作曲家兼鋼琴家西夫里的妹妹結婚已有三四個月,西夫里在巴黎公社后曾被關押在薩道里,然后被運走、釋放。 他們是在去年年初或年中結婚的。 盡管魏爾倫有時犯傻(他的腦子很久前就脫軌了),總的說來這對夫妻還算和諧。不幸的是,一個來自夏爾維爾的男孩雷姆博獨自一人到了巴黎,向巴那斯詩人們展示自己的作品。就道德和才華而言,這位15至16歲的雷姆博過去和現在都是妖孽。 他的作詩技巧無人匹敵,只不過他的作品絕對令人費解、反感。魏爾倫愛上了雷姆博,后者和他一樣熱情澎湃。他們去比利時品嘗了內心的安寧以及隨之而來的一切。
蘭波(知人系列) 作者簡介
作者|塞思·惠登 Seth Whidden 英國牛津大學法語語言與文學教授,19世紀法國文學與詩歌研究專家,編著、出版有多部關于19世紀法國文學及波德萊爾、魏爾倫、蘭波等作家的專著。 譯者|孫禮中 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英國邦戈大學翻譯學碩士,長期擔任中翻英和英譯中的教學任務。主要譯作有《黑暗的心》《從洛克起步》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