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經濟分析史(第一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22095
- 條形碼:9787100022095 ; 978-7-100-02209-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濟分析史(第一卷) 內容簡介
《經濟分析史》全書共分三卷。本書為**卷,內容共分兩編。**編為導論,討論了經濟學科的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并介紹了經濟分析的技術和方法,包括經濟史、統計學、經濟社會學、政治經濟學以及應用領域的各個學科。第二編從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的所謂“希臘-羅馬經濟學”開始到1790年古典經濟學建立為止。介紹了這一時期的諸多人物及他們的哲學觀點及經濟學說。
經濟分析史(第一卷) 目錄
編者緒論
**章 導論與計劃
1.本書計劃
2.我們為什么要研究經濟學史?
3.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嗎?
第二章 插曲Ⅰ:經濟分析的技術
1.經濟史
2.統計
3.“理論”
4.經濟社會學
5.政治經濟學
6.應用學科
第三章 插曲Ⅱ:同時代其他科學的發展
1.經濟學與社會學
2.邏輯與心理學
3.經濟學與哲學
第四章 經濟學的社會學
1.經濟學史是一部意識形態史嗎?
(a)“經濟法則”的特殊性質
(b)馬克思對意識形態偏見的闡釋
(c)經濟分析史如何與政治經濟學體系史區分?如何與經濟思想史區分?
(d)科學方法:想象和程序的規則
第二編 從開始到初期古典學派境地(約到1790年)
**章 希臘-羅馬的經濟學
1.本編的計劃
2.從開始到柏拉圖
3.亞里士多德的分析成就
4.論國家、私有財產與奴隸制的起源
5.亞里士多德的“純”經濟學
(a)價值
(b)貨幣
(c)利息
6.希臘哲學
7.羅馬人的貢獻
(a)分析工作的缺乏
經濟分析史(第一卷) 節選
《經濟分析史(**卷)(漢譯名著本)》: 有幾段初稿(也許是口授的),在某種程度上對于科學人員有所論述,是在作者的筆記中找出來的,附印于后。 把科學定義為一種由一個社會集團專門從事研究而發展起來的技術,這一定義同這個集團的“科學”活動所產生的方法與結果的意識形態方面有什么關系,讀者是不難看出的。顯然在其成員之間必定有某種程度的凝聚力,至少在這個集團已經取得相當確定的存在地位時,會有一種合作精神,產生出明顯的或者下意識的規則,依照這些規則,成員可以彼此互相承認,而且允許某些人加入,而把另一些人排斥在外。看一下這些事實所引起的一些現象,就可以了解我們關于科學的社會學這個題目所能說的僅有的一點看法。 如果有可能設想有這么一個人,這個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著手自行研究已成為科學努力目標的那些現象中的任何一套現象,他必然也能體會到一條非常簡單而又非常基本的真理。這個人首先必須認識他預備研究的現象,而且要認識這些現象之間有些關聯,以及它們與其他現象有所區別。這種認識是一種認識行為,但并不構成分析工作的一部分。反之,它只是向分析工作提供對象或素材,因而是分析的先決條件。于是分析工作本身就含有兩種不同的然而又不可分割的活動。一個在于使想象的內容概念化。所謂概念化,我們的意思就是說,把想象中的各種組成成分以準確的概念來加以固定,給它們一定的標志或名稱以便于識別,同時(用定理或命題)確立它們之間的關系。另一種活動就是獵取更多的經驗資料(事實),借以豐富和核對原先已經掌握的資料。應該說這兩種活動并不是各自獨立進行的,而在兩者之間一定有一個不斷取舍的過程。為了概念化,往往引起對更多的事實的獵取;而新發現的事實又一定被插進來和加以概念化。在一種永無休止的連續過程中,這兩種活動改進、加深和修正了原先的想象,同時也互相改進了彼此的結果。在我們科學努力的任何特定階段,我們確實試圖建立圖式、體系或模式,以便盡量妥善地描述我們感興趣的整套現象,然后以“演繹的”或“歸納的”方式加以發展。但是這些模式在本質上都是暫時的、相對的,總是和我們所能掌握的事實有關。以上是關于科學程序的一個很不完全的描述,但揭示了一個我們還要反復強調的事實:在“理論”與“尋找事實”之間并沒有、也不可能存在任何根本的對立,更不要說在演繹與歸納之間了。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要說明為什么有時又會出現這種對立。 實際上當前沒有一個科學工作者是從他自己獨立的想象開始,而經歷了所有這些工作階段的,只要一門科學是活生生的,就永遠會不斷有人直觀地看到它的新奇的方面。可是足以產生新鮮方法、命題或者導致新奇事實的發現——此時這些事實就以新假說或限制條件的形式進入這門科學——的那種想象,僅能添加在現有的科學結構之上,或也許只能部分地替代這些結構,而這些結構的大部分自然而然是會世代相傳下去的。實際上,并不是整個社會,甚至也不是任意一部分人把科學知識的財產傳下去的,而是有一個或多或少確定的專家集團,不僅把他們的方法與結果,而且把有關今后發展的方向、手段的意見傳授給繼起的后代。在大部分情況下,從事科學工作的能力是不能從公認的專家傳授以外的任何來源獲得的;如果能夠的話,也必然是具有非凡的創造性與毅力的人。讓我們簡單看一看這個事實所產生的若干后果。 首先應該注意到,這個社會機制是極其節省勞動的。利用這個社會機制,任何初學者只要遵循他所受到的勸告并從事指定給他的工作,都可以獲得有關事實的知識,抓住問題,掌握方法,而節省很多精力,以便騰出大部分力量去開拓他老師力所能及的邊界以外的土地。所以應該可以相信,上述社會機制主要地不僅對概念工具的發展與事實知識的積累有利,而且甚至提供了通常所謂科學進步的*強有力的推動力量。不過事情顯然還有另外的一面。傳授任何已確立的科學都會給初學者的頭腦套上框框,使他或許具有的創造性受到壓抑。這將產生另一種不那么明顯的后果。由于現有科學結構所產生的抵抗力,視野與方法的重大改變*先是受到阻礙,接著就不是通過改造而是以革命的方式來臨,而舊結構中也許具有永恒價值或至少還沒有來得及充分產生成果的那些成分,很可能就在這個過程中消失。因此,正像革命者有大量理由憎恨某些人強調科學的連續性、捍衛舊的見解、對抗新的看法一樣,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理由證明這樣做是完全正當的。本書將指出這方面的很多例子。 ……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