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杜甫在梓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309754
- 條形碼:9787573309754 ; 978-7-5733-097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杜甫在梓州 內容簡介
《杜甫在梓州》以時間為順序,以史料為依據,以詩歌為根基。作者既能從歷時性角度考察杜甫在梓州的前后,對杜甫這一段歷史有較為全面、總體的把握,也能從共時性角度對杜甫在梓州所作的一百四十余首詩歌作品進行考據之研究、義理之研究與辭章之研究。作者善于發現學術洼地,橫向與縱向結合,深度與廣度兼具,為我們還原了杜甫在梓州的真實情況。 該書能結合古代文學研究熱點,結合地理特色,充分挖掘梓州一地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對杜甫的氣質、心理、價值觀念、審美傾向、情感態度、語言風格等構成的影響。誠如金啟華先生在《杜甫詩論叢》中所言:“杜甫在寓居梓、閬時期的詩風,仍是沉郁悲涼,并有衰颯之感,而梓閬山川,峭拔高聳,也影響到了他的詩風,成為一種特殊的風格,并開了后來夔府詩風的先河。”可見,杜甫在梓州這段寶貴的經歷對其詩歌風格變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后人研究杜甫不可錯過的一段重要歷史。 《杜甫在梓州》所選取的杜詩以蕭滌非先生主編的《杜甫全集校注》為范本(魏君亦有參考、比較多種版本),體現了學術的嚴謹性;又加入一些地方志收錄的杜甫在梓州的詩歌,體現了研究視野的寬廣性。魏君立足杜詩、闡釋杜詩、挖掘杜詩,一切解釋與賞析都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將一個鮮活、全面的杜甫呈現在讀者面前。如他提及杜甫的性格時,談到“在人們的印象中,杜甫似乎是不茍言笑,老實固執的人,其實面對挫折、生活困難,他有時也開開玩笑,幽他一默”。魏君深刻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面性和復雜性,秉承著為求真而研究的精神,讓讀者能更走近“詩圣”的內心世界。
杜甫在梓州 目錄
二、綿州賞舊跡
三、途窮仗友生
四、秋天不肯明
五、九日意無窮
六、激烈傷雄才
七、此行疊壯觀
八、“戲為絕句”創新體
九、還鄉夢成空
十、二月頻送客
十一、梓州登臨意
十二、暮春綿漢游
十三、江邊歲月長
十四、秋水席邊多
十五、江邊獨立時
十六、深懷喻蜀意
十七、終作適荊蠻
十八、巴山又傷春
十九、閬州盛事可斷腸
二十、殊方又喜故人來
讀《杜甫梓州詩注》,看唐代三臺生態美
少陵留圣跡,梓郡增光輝
附錄:杜甫簡譜
后記
杜甫在梓州 節選
《杜甫在梓州》: 杜甫的父親杜閑,玄宗開元末任兗州司馬,約于天寶五年(746)調任奉天縣令。杜甫就出生在這樣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因此,儒家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念以及世代為官的家族氛圍,對其一生的成長和成年后熱衷于仕進產生了深刻的、積極的影響。 從杜甫祖父、父親的宦游經歷來看,他們基本沒有在鞏縣居留過,杜甫的詩文中也沒有一處提及。相反,他常常在詩中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老”,抑或“杜陵布衣”“少陵布衣”。杜甫為姑姑寫墓志銘時,也敬稱其為“萬年縣君京兆杜氏”。京兆萬年縣,就是京兆杜陵。萬年縣為京兆之轄區,杜陵和少陵都屬萬年縣,位于長安城東南。所以,杜甫真正的出生地應該是京兆萬年。 對于杜甫出生于河南鞏縣,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表示懷疑。洪業先生在《杜甫:中國*偉大的詩人》中說:“我們不能確知杜甫的出生地。漢語文獻中的‘籍貫’含義頗為模糊。他可以確實指為出生地,也可以暗指選擇永久居住的地點,家族祖產所在地,或者宗族的發源地。” 或許是出生年月帝王年號的多變,或許是出生地的模糊撲朔,注定了杜甫一生命途多舛,漂泊不定。不知只身來梓州的杜甫,一路上是否也想到了這些莫名的讖兆? 杜甫出生于書香世家,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時期優游吳越,放蕩齊趙。“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青年時期的杜甫有著發憤圖強的雄心壯志,而且自帶慷慨高昂的氣魄,“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對人生前途充滿了幻想。然而進入中年的杜甫在現實面前卻處處碰壁,科舉不第、制舉不成,困居長安十年,一直被擯斥在仕途之外。直到天寶十四年(755),四十四歲的杜甫才被授予河西縣尉,旋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從八品下),好不容易成了一名負責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門禁鑰匙的官人。他十月受官,十一月,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便在范陽(今北京附近)起兵謀反。倉促之間,唐軍一觸即潰,河東諸郡相繼失陷,叛軍很快占領長安;隨即,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控制了河北十三郡地。在此大唐江山萬分危急之時,玄宗皇帝帶著少數妃嬪、隨臣逃往蜀郡(治所在今成都市)。急遽動亂之中,杜甫也被裹挾在逃難的人群中,成了一名穿著官服的逃難人員,一路北逃,*后把家人安頓在鄜州(今陜西富縣)的羌村。 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即位,改元至德,當年即為至德元年。杜甫聽到這個消息后,便由鄜州投奔靈武,途中不幸被叛軍俘虜,押解到長安。在長安,他目睹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皇都慘景。至德二年(757)四月,陷賊于長安的杜甫得知肅宗已至鳳翔(今陜西鳳翔),他冒著生命危險,逃離長安,穿過叛軍與官軍對峙的營壘,翻越崎嶇陡峭的高山峻嶺,歷盡千辛萬苦,潛行至風翔行在所,“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肅宗念其忠心,授官左拾遺(從八品上),成了皇帝身邊的一名諫臣,因之后世又稱他為“杜拾遺”。他任職左拾遺不到半個月,因為疏救房琯觸怒肅宗,幾乎被砍頭定罪。第二年,即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被貶期間,杜甫寫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別”等現實性極強的詩篇。 乾元二年(759)七月,滿懷濟世匡國理想的杜甫,由于對自己政治前途的失望,加上現實生活所迫,他棄官華州,并由華州赴秦州,十月往同谷,十二月初由同谷奔走至成都,開啟了他晚年漂泊西南、仗友而生的流浪生涯。 杜甫到成都后,在西川節度使裴冕及高適、嚴武等親友的幫助下,生活很快安頓下來。第二年,便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建居草堂,過上了相對安穩的田園生活。 杜甫一邊走著,一邊回憶著、思考著自己的半百人生。 寶應元年(762)在成都發生的徐知道叛亂,再一次讓杜甫有家難回……想到這里,杜甫的心緒一落千丈,他分明覺得身旁這濁浪滾滾、咆哮奔涌的涪江之水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嘲笑。他揚起手中的馬鞭,恨恨地抽打了一下胯下這匹瘦骨嶙峋的老馬。老馬奮力向前,嗒嗒的馬蹄聲,空洞而單調,讓杜甫那顆本就孤寂的心,更加孤寂。 寶應元年(762),唐王朝仍然動蕩不安。四月,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卒于神龍殿,享年78歲。唐肅宗李亨,三月以來就臥床不起,驚聞父皇去世,病情加重,即命太子李豫監國。十多天后,肅宗卒于長生殿,隨父皇而去,享年52歲。噩耗傳至蜀中,杜甫向北慟哭。幾天后,太子李豫順利繼位,是為代宗,改元寶應;奸宦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相繼把持朝政。八月,浙東臺州一帶爆發袁晁起義,聲勢浩大。近兩年,劍南兩川也是禍亂連連。先有梓州段子璋反叛,剛被鎮壓下去,誰知西川節度使兼成都尹嚴武剛離開成都,又傳來了徐知道在成都造反的消息。 ……
杜甫在梓州 作者簡介
魏浩,四川省三臺縣人。先后從事中學語文教育教學與政府部門行政管理工作。現為四川省綿陽市政協特邀文史研究員,三臺縣人大特聘文史專家庫成員。愛山愛水愛生活;偶爾為文,自得其樂。近年來有散文、詩歌等作品在《中國鄉村》《天府散文》《綿陽日報》等刊物發表、獲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