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當代散文集:紙上萬物浮現如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047662
- 條形碼:9787550047662 ; 978-7-5500-4766-2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當代散文集:紙上萬物浮現如初 本書特色
于社會生活的點滴中,于人物的角色轉化中品味生活的奧義,體味靈魂的意趣讀詩,讀的是作者的感悟,也是你我的共鳴 作者以大氣沉穩的筆調,直白有力地詮釋了優秀文化傳承及各領域匠人的堅守。無論剪紙、唱戲、制筆的終生鉆研,還是古鎮古村的維護、祠堂建筑的承續、陶瓷工藝的精益求精,都能讓人在不經意間被打動。 全書分五輯內容:輯一以非遺傳承人的剪紙工藝、古戲臺的靜守、一管管毛毫的制成工序,講述歷史悠久卻日漸小眾的文化元素;輯二以儺面具的雕刻與意義、陶瓷顏色釉的研制、蓮對于古鎮的象征意義鋪墊精神傳承的重要性;輯三以海昏侯墓、鄉間戲曲與舞蹈、傳統圍屋、浮橋等突出不同地域的文化象征;輯四以建筑聯系鄉土情結升華文化與傳承對人們心理及行為的影響;輯五直擊儺戲與采茶戲的演出現場,讓人身臨其境的同時,感受到從古到今的一脈相承。
中國當代散文集:紙上萬物浮現如初 內容簡介
散文集《紙上萬物浮現如初》聚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優秀價值,對民間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人進行了深度挖掘。作者王蕓采取田野調查的方式,堅持實地體驗,糅合人類學、社會學和藝術散文、非虛構文本的形式,生動、深刻地撰寫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章節,是一部具有較高審美價值、呈現傳統文化韻致與內涵的散文作品。作者用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豐密而充滿張力的語言,以及極富音樂節奏美的新式“情景交融”的抒情表達,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清新而厚重的散文世界。
中國當代散文集:紙上萬物浮現如初 目錄
目錄
輯一
紙上萬物浮現如初/ 002
看這臺上春色如許/ 012
筆下,微云起泰山/ 026
輯二
儺影如刻/ 056
瓷上寶石/ 071
與蓮俱老/ 096
輯三
海昏謎色/ 108
冬月看戲/ 119
燕翼圍的表情/ 127
余響/ 131
浮現如初 木質的村莊/ 138
在凝定與流動之間/ 143
盞上與燈下/ 149
輯四
在時間的長河,彼此供養/ 156
萬壽宮:來自故鄉的深情護佑/ 168
一脈清音越山川/ 175
大雅扶輪 千年后萬/ 189
梅關十里雪香來/ 200
輯五
觀儺記/ 208
有一種美由來已久/ 248
中國當代散文集:紙上萬物浮現如初 節選
看這臺上春色如許 第三折 我們慕名而來,穿過油菜花恣肆燃燒的田野,在細雨中抵達滸崦。 不想,戲臺鑲板緊閉,通向祠堂的兩扇側門緊鎖,只有寶瓶、方天畫戟、翹飛的鰲魚尾巴、雙疊歇山頂的翹角飛檐展露在半空中,似佳人掩面,只見滿頭金釵微晃。 等待來人開門的空隙,我們沿祠堂壁立的高墻繞到后部,遇一個敞開的、似無人居住眷顧的院子。院內,一樹繁花獨立。 那枝上的花朵開得繁艷,而樹下粉白色的落英,迭覆簇擁,身下水漬漫漶,竟是比枝上的花朵更顯繁艷,艷到極致的那一種凄愴,讓人驚心。不由想起一句戲文,“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幾步之外的戲臺,不也容易讓人陷入幻滅之感?再喧騰的鼓樂,再明艷的戲裝,再動聽的吟唱,再傳奇的故事,都會走到曲終人散、臺空如也的一刻。真真是“或為君子小人,或為才子佳人,出場便見;有時風平浪靜,有時驚天動地,轉眼皆空”。那急鑼緊鼓,那刀劍齊飛,那令旗交錯,那水袖如練,那裙動如波,那高唱低吟,還在腦海中翻騰不休,眼前卻已是一派清寂與落寞。 一時姹紫嫣紅,一時斷井頹垣;一時春色如許,一時荒寂似空——這是一座戲臺的宿命,是它的一體兩面,是它的日月輪回,是它的陰陽交合,是它的天地歸一。 有人說,戲臺的構建中蘊含了“天圓地方”。戲臺中庭的梁枋之間,以斗拱嚴絲合縫交嵌一體的穹隆,被命名為“藻井”。藻,水中之物;井,蓄水之器。火是木的天敵,以水御火的防范意識,自然散布在木質建筑各處。這藻井,還以其螺旋上升的特殊形態,容得下高帽花翎,容得下刀槍齊飛,也讓演員的聲音,這透明的水波,向上聚攏又漣漪般散開。這一精美的局部,讓戲臺成為隱喻,有了挑高的空間,構成共鳴腔體,即使臺下喧囂,即使距離頗遠,戲音也能山高水長地抵達傾聽的耳朵。 滸崦戲臺的藻井,紅藍兩色交錯,其上飄金,如蒼穹中的星辰。那其實是《封神演義》中的八位正神,腳踏祥云,飛向天空。穹隆之下,四四方方的舞臺,便是那穩實的地面。人世間的故事,在這象征的天地間鏗鏘上演,常演不衰。 “敦本堂”闊大。重檐雙戧角歇山頂,配兩硬山頂,其形制在鄉村戲臺中實不多見。它與涌山村的“昭穆堂”戲臺相離不遠,也是祠堂臺。 一副斜撐上,戲繡球的雙獅鼓眼,吐舌,圓乎乎的額頭、鼻子與臉頰,如葉片舒張的雙耳,卷曲又搖擺如焰的尾巴,那生動活潑的氣息、躍然歡騰的體態,讓我忍不住駐足,看了又看。耳邊鳥鳴聲聲,直叫得人心思恍惚,仿佛某一時刻,比如一眨眼的工夫,這憨萌的幼獅就會奔騰而下,滿場撒歡。 一副雀替,長不盈臂,雕刻了三個人物,居中的老人手持祥云頭的木杖,一人在他身后躬身持扇,一人正與老人撫肩說話,眉目晰然,袍帶分明,不知出自哪部戲文。 繞到戲臺的背后,迎面一堵白墻上,數行墨寫的字跡,不算工整,筆意混沌,細瞧,卻能辨明八九。卻原來是“二〇〇六年臘月初四”寫下的點戲單:《玉堂春》《節義賢》《趙氏孤兒》《五子圖》《葵花嶺》《望江亭》《七郎招親》《黃鶴樓》《蓮花庵》《北漢王》……五列七行,共三十五出戲。越十五年,墻面屋漏痕遍布,墨書尚可辨認,當年唱著這些戲的人,而今安在? 蔓草如意紋、纏枝蓮花紋、祥云紋,貼金鰲魚、喜獅、飛鹿,二龍戲珠、龍鳳呈祥、九獅過江、蟠桃盛宴、百壽圖、五獅搶寶、魁星點斗……吉祥的意味,包覆著一座座戲臺。那是來自百姓心中的祈禱,借由工匠的刻刀明示。 臺空人寂時,九老天官、楊波抱太子登基、魯智深倒拔垂楊柳、三英戰呂布、薛丁山大戰樊梨花、時遷夜襲登州、打金枝等古老故事,依然在梁、枋、月門、隔扇上上演。戲音會否也在藻井的溝回里隱約縈繞,恍如戲臺的自洽時分,抑或夢境一場……
中國當代散文集:紙上萬物浮現如初 作者簡介
王蕓 ,中國作協會員。生于湖北,現居南昌。出版有長篇小說《對花》《江風烈》,小說集《與孔雀說話》《羽毛》《請叫她天鵝》《薇薇安曾來過》,散文集《此生》《穿越歷史的楚風》《接近風的深情表達》《經歷著異常美麗》等。300多萬字小說、散文見于《人民文學》《小說選刊》《中國作家》《新華文摘》《散文》《天涯》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