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南師的背影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南粉”,對南懷瑾先生和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二○一○年九月二十日,作者以新上任的七都鎮黨委書記的身份拜訪南懷瑾先生。告別后,南師評價作者:“這是一個正直而且有見解的人,不落俗套……”此后,作者時常上門請益。交往日深,南師對作者的稱呼由*初的“父母官”“查書記”變成“查旭東”“小老弟”,作者對南師則由*初稱呼“南先生”“南老師”,變成直呼“老師”。南師生前身后事,作者如實記錄所見所聞;南師的點滴教化,作者于生活、工作中時時參省,故有了這些求真求是的文字。
南師的背影 內容簡介
南懷瑾先生晚年定居在蘇州吳江七都鎮太湖邊講學。本書作者查旭東任七都鎮黨委書記歷時八年,在任期間,因職務之故,與南先生交往較多,并得先生“家人待遇”,每遇困惑,時時上門請益。本書**部分收錄《說不盡的南懷瑾》一書內容,如實描述作者與南師交集的歲月,記錄南懷瑾先生晚年的言行教化;第二部分記錄先生辭世后,作者所預所見所聞的先生身后諸事;*后兩部分文章是作者在南師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影響下,結合其基層工作經驗,對鄉鎮治理等工作的思考,以及對文化、對民生等方面的觀察和見解。
南師的背影 目錄
**篇 說不盡的南懷瑾
魂歸太湖
文化太廟
不老的 “老頑童”
中國的南懷瑾
傳統文化的力量
出世入世的教導
音容宛在 師道常存
答 卷
第二篇 永不道別
吳江各界 “南懷瑾先生追思會”上的悼詞
Never Say Goodbye
二月初六憶南師
南師身后事——寫在南公懷瑾先生百年誕辰之際
南師留“遺囑” 了嗎?
這些年 這些事——致敬南師辭世十周年
南懷瑾先生的“三不朽”
“人師”南懷瑾
南懷瑾的詩與人生
讀《懷師的四十三封信》
“退”而不“休”的劉老師
百歲老人的生日禮物
賀 雨虹先生百齡壽辰
法乳深恩——追憶劉雨虹老師
第三篇 公門修行
臨別感言
在南師的影響下
文化自信靠什么?
傳統文化是什么?
“公門之中好修行”
有文化地做事,做有文化的事
《縣委大院》: “中國式” 基層干部
《天下長河》:識水、 識人、 識時務
事而功成者,謂之德——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黨委書記查旭東訪談錄
第四篇 家國春秋
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
“人道”與“獸道”
天心·人心·初心
“聽”話的道理
也說“佛系”
校外培訓與教育公平
留住“純真年代”
吳江的“企業家精神”
兩個“SZ”:深圳與蘇州
也說“滬蘇同城化”
美國:從“得意忘形”到“失意忘形”
讀《創業的國度》所想到的
“Chin”與“中國”
古裝歷史劇的經典:《雍正王朝》
附錄一 在首屆“七都孝賢”表彰 儀式上的致辭
附錄二 佛門楹聯廿一副
南師的背影 節選
南師留“遺囑”了嗎 我曾任職吳江七都鎮(“太湖大學堂”所在地)黨委書記(2010.08—2017.06),有幸與南懷瑾先生結緣,受南師教益頗多(參見拙著《說不盡的南懷瑾》)。部分親歷了南師生前身后的這段特殊時光,雖曾努力居間調停,卻終因德薄智淺、力小任重,無功而返。如今我因工作已經離開,本可置身事外,但看到、聽到一些不明真相甚或別有用心的人,置喙、質疑甚至詆毀南師及其后人的言論,出于對南師的感情,也是基于一份歷史的責任和義務,有感而作此文。 如題,自2012年9月29日南公懷瑾先生辭世以來,這是一個很長時間以來被很多人問起的問題。 南師的身后事,原本是南師的家事,與旁人無關,不足為外人道。繼承也好、贈予也罷,是非曲直,自有法律的裁判,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但由于事涉名人,又牽涉紛爭不斷,在媒體、自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為各方所關注,成為一個社會公共話題,也就不足為怪了。 時至今日,我同大家一樣,沒有看到過南師親筆的、成文的、法律意義上的“遺囑”出現。如果有,或許也不會有這許多的歧義、紛爭了,這也似乎正是外界所普遍為南師“抱憾”的。 南師并非倉促離世,以其智慧學識,要留一份完整、清晰的遺囑,絕非難事。所以,我更愿意相信這樣的觀點:南師留的是“法”(即其生前的著述文章、道德思想),而非普通人所看重的遺產遺物的處置方案。那么,對于身后事,南師真的沒有任何交代嗎? 南師一輩子潛心佛學,又深諳中華傳統文化精髓要義,其對死生、名利、傳承的看法、觀點,散見于生前的言傳身教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南師是以其獨特的方式,留下了廣義范疇的“遺囑”“遺言”…… “無門無派無弟子” 南師生前即對一些人以自己的“入室弟子”“接棒人”“衣缽傳人”自居,甚至招搖過市、騙名斂財深惡痛絕,故作出了“無門無派無弟子”的公開宣示,并說:凡自稱是我南某人“弟子”“接棒人”的,都是“冒牌貨”,是“騙子”。而在另外一些時間、場合,南師憶及自己的老師袁煥仙居士當年曾經對他說過的話,袁公說:“懷瑾啊,我現在可以輕松了,因為我已經找到你可以接我的棒了,而你今后就苦啰……”言下之意,袁老先生對文化式微、后繼乏人早有遠慮。也聽得出,南師對自己的學生中無人可以承繼事業流露出深深的無奈和失望。 “誰也別想‘雞犬升天’” 記得2012年5月的一天晚上,在太湖大學堂的餐廳課堂上,南師說及:一部《論語》使孔子萬古流芳的同時,也讓其一眾弟子青史留名。南師由此而對身邊的學生正色道:“哪天我走了,你們誰也別想跟著我‘雞犬升天’,我一個衣角也不讓你們拽著……”此言既出,滿座寂然。從中不難看出,南師對于身邊學生的態度非同一般地嚴厲,他是不希望看到后來者扛著自己的“招牌”沽名釣譽,而是應該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去開創一番利國利民的事業。 “教育無用”論 南師一輩子,閱人無數,也育人無數,所謂“有教無類”。在他看來,教育者的工作是要因材施教,而不是只挑選優質的學生來教。因為越是愚、劣、頑的學生,越需要幫助和教育,教育也才有意義。由此也就能理解,南師身邊的學生,并非個個“根正苗紅”,恰恰是“良莠不齊”的。 而在南師晚年,又常常生發“教育無用”的感慨。可見,一些學生雖經他悉心教育,卻終秉性難移,收效甚微。這也正是他在88歲高齡時,仍堅持創辦“太湖國際實驗學校”的一大緣由,就是認識到教育必須從孩童抓起。而在他看來,成年人的教育,由于底色已經“染污”,很難再有根本的轉變。 “自欺、欺人、被人欺” 在南師的課堂上、作品中,經常可以聽到、看到他引用前人的一段話,并認為是“極高明的概括”,就是“任何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 以南師的智慧和經驗,應該早已想到了自己的生前、身后,同樣也會與“自欺、欺人、被人欺”相伴,既然是“任何人”,也就概莫能外了。南師的學生、身邊人中,自然也不乏“自欺、欺人”者,而南師本人及其后人,也難免不“被人欺”了。 “捏緊拳頭來,松開雙手走” 關于生死、關于人類“貪嗔癡”的本性,南師早有精妙的闡述,他說:“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是捏緊了拳頭來,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抓到自己手上。但每個人離開這個世界時,都是松開了雙手的,什么也帶不走……”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初聽南師引述前人的這兩句詩文,內心頗覺震撼:為什么書讀多了,人卻做“小”了?也曾聽南師說過:書讀得多,并不代表就是有文化。相反,一個目不識丁的村婦、老漢,其行為符合傳統文化精神、合乎道德規范,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而當下的某些情形,恐怕非此不能解釋了。作為追隨南師多年的一些身邊人、常隨學生,自然應該算是熟讀“諸子百家”、通曉“修齊治平”的“讀書人”了,而在具體的利益面前,其境界、操守,卻甚至不如尋常百姓、鄉野莽夫…… “天下為公” 南師生前*后那年,題寫了這四個字。這是他一生的心愿、行履的寫照,更是對學生、后人的叮嚀和“遺囑”。南師后人,也作出了“將所繼承南師遺產、遺物捐贈國家和社會公益”的公告,雖有人質疑其“作假”“作秀”,但至少秉持、體現了南師“公天下”的情懷,當可告慰南師在天之靈! 我們常說:“事師如師在!”南師的離去,未嘗不是留給大家的一大功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交代和答卷。也許,我們更應該去認真領悟、積極踐行南師留下的這些“文字般若”…… *后,愿以南師生前引用的一首古詩,與大家一起自警、共勉: 書扇示門人 [北宋] 范仲淹 一派青山景色幽 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歡喜 還有收人在后頭 2019年4月18日
南師的背影 作者簡介
查旭東,江蘇吳江人,專注于中華傳統文化與基層社會治理關系的探索,曾任吳江七都鎮黨委書記(2010.8—2017.6),任職期間與南懷瑾先生結緣于太湖之濱。著有《說不盡的南懷瑾》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