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女性如何書寫歷史:戰火下的倫敦、五位女房客和自由先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40641
- 條形碼:9787513940641 ; 978-7-5139-406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女性如何書寫歷史:戰火下的倫敦、五位女房客和自由先聲 本書特色
一場希望被尊重對待的斗爭, 在書中看見你我 她是意象派創始人之一,歷史上首位獲得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獎章的女詩人 她是首批牛津大學女畢業生之一,推理小說大師,“神探溫西爵爺”之母 她是英格蘭首位獲得全職大學教職的“女性職業學者”,古典學里程碑式人物 她是首位獲得阿爾伯特·卡恩環球旅行獎學金的女性,一生呼吁和平 她是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寫出《到燈塔去》《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 …… 她們既有廣為人知的共同點——捍衛書寫歷史的女性力量 也有不為人知的共同點——她們是同一個社區的“超時空鄰居” ○ 半世紀的社會和文學史濃縮在這五位女性被遺忘的生活中,提醒著女性必須以不同的聲音將女性的故事寫給未來 本書承繼伍爾夫“ 書寫不同歷史”的未竟之志,記錄了五位偉大女性的生平。書中既記錄著她們的個人情感、發生在客廳中的私人生活,也翔實記載著她們的職業生涯、政治觀念、文學成就和所屬社會群體。書中同樣免不了涉及戰爭,這一時代背景深刻地影響著她們每一個人的命運。 在她們生活的時代,社會依舊拒絕女性力量,認為女性的需求和欲望不同于男性,并據此對女性施加期望。而這些女性在她們各自的人生、作品中,試圖在這樣的社會中找到所期盼的生活方式。 ○ 她們選擇背離傳統的生活方式,走出了“與眾不同”的人生樣本,成為了少數 書中這幾位女性的人生都經歷過充滿矛盾甚至是深刻痛苦的階段,可當她們的人生畫卷徐徐鋪展在我的面前,使我感動的是她們鍛造全新生活模式的決心。這些生活也許各有不同,它們復雜、多樣,有時甚至具有危險性,但都立足于對人格獨立性的追求和對知識深沉的熱愛。 本書中的女性如饑似渴地學習各種形式的知識,如關于歷史和文學的知識,關于廣闊世界的知識,以及并不更簡單的對于自我的覺知。她們通過接受教育、旅行、友誼、工作以及裝飾家園,不約而同地開拓“ 女性領域”。 她們不懈地追尋充實的人生路徑,在二十世紀引發著深刻的回響。直到今天,“兩者兼得”的難題仍然掛在我們嘴邊,個人成就和情感滿足兩者兼得的理想狀態依然可望而不可即。
女性如何書寫歷史:戰火下的倫敦、五位女房客和自由先聲 內容簡介
希爾達·杜利特爾(1886—1961):現代詩人多蘿西·L.塞耶斯(1893—1957):推理小說家簡·艾倫·哈里森(1850—1928):古典學學者,翻譯家艾琳·鮑爾(1889—1940):歷史學家,廣播員,和平主義者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作家,出版人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一批女性宣告主動追求精神厚度與智識發展,史稱婦女運動的**波浪潮。作者探訪英國倫敦的布魯姆斯伯里區——現代歐洲思想先鋒地,發現有五位不尋常的女房客在世界大戰期間住在同一個社區,她們通過選擇一處住所,投入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去愛、去生活。這一小小的發現意外掀開了一段壯闊的戰時女性私人史。通過挖掘大量史料、文學作品中的蛛絲馬跡,作者如實地還原了她們以不同的方式回應女性生活和職業上的焦慮和挑戰,并完成*負盛名的代表作的全過程。這部群像傳記著力揭示女性書寫的力量,以及每個人如何擔當時代的書寫者——不需要花費、不存在門檻,再私人的寫作也具有公共意義。“書寫就是找回主導權”。
女性如何書寫歷史:戰火下的倫敦、五位女房客和自由先聲 目錄
**章 在廣場生活
第二章 H.D.(1886—1961)
梅克倫堡廣場44 號 1916 年2 月—1918 年3 月
第三章 多蘿西·L. 塞耶斯(1893—1957)
梅克倫堡廣場44 號 1920 年12 月—1921 年12 月
第四章 簡·艾倫·哈里森(1850—1928)
梅克倫堡街11 號 1926 年5 月—1928 年4 月
第五章 艾琳·鮑爾(1889—1940)
梅克倫堡廣場20 號 1922 年1 月—1940 年8 月
第六章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
梅克倫堡廣場37 號 1939 年8 月—1940 年10 月
第七章 廣場之后
注釋
部分參考文獻
引文使用許可
致謝
譯后記
女性如何書寫歷史:戰火下的倫敦、五位女房客和自由先聲 節選
1940年9月10 日,周二,午夜剛過,梅克倫堡廣場遭遇空襲。住在廣場45號的約翰·萊曼(John Lehmann)先是聽見遠處炮火轟隆隆地嘶吼,飛機的轟鳴聲逐漸迫近,隨后,頭頂正上方傳來“三聲巨響,狂嘯怒吼、地崩山摧”,緊跟著一陣鏗然脆響,確然無誤是玻璃碎裂的聲音。他翻身從床上爬起,拉開遮光簾,透過已成碎片的窗戶望去,倫敦整座城市都隱沒在火光之中。不遠處蘭斯道恩街上,往日從他的二樓窗臺就能望到的好友斯蒂芬·斯彭德的房子,此時已被熊熊火光籠罩,濃煙滾滾。“可憐的斯蒂芬,先走一步了。”萊曼想道,驚訝于自己此刻的鎮定。 萊曼離開房間,沖到樓下,經過房東門口時,沒忘把仍在睡夢中的房東吼醒。還沒來得及打開前門,又一場爆炸來襲,整個建筑物劇烈地顫動起來—他后來回憶道,“整幢房子像是一時被緊緊攫住,接著是靜寂”。他試著向外望去,展現在他面前的是這樣一幅景象:“一團龐然灰霾,像是有了意識一般,越滾越大,向我侵襲逼近。”出于求生本能,萊曼往廣場跑去—這時探照燈已經毀壞,整片地區陷入了黑暗之中——一路上不斷與穿著睡衣、四下張皇逃命的鄰居相撞。住在46號的一位熟人頂著錫制的頭盔告訴他,廣場花園被放置了一顆未爆炸的定時炸彈,那邊的防空洞里的人已經疏散了。 廣場東面的五幢房子歸屬于拜倫公寓,為格雷律師學院路上皇家救濟醫院的護士提供住宿。等眼睛適應了黑暗,萊曼發現,眼前的景象非常怪異,過了一會兒才意識到,前邊不遠是一棵樹—這幢建筑物已經支離破碎,一面被劈開,像洋娃娃的房子那樣立著。戰爭爆發以來,萊曼**次感覺到死亡近在咫尺。但在當下,他什么也做不了。他癱坐在臺階上,和一位穿著陸軍婦女幫輔隊制服的女人交談了幾句,和梅克倫堡廣場其他居民一起,等候著黎明宣告這場空襲的結束。不少人躺在路邊,蓋著手邊能找到的遮蓋物,相互依偎著取暖;有人不知從哪兒翻出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借著漸漸放亮的曦光讀了起來;一群從拜倫公寓中被解救出來的年輕女人,圍聚在階梯上,蜷縮在一塊兒。警報解除信號終于響起,暫時聚集在一處的這群人逐漸四下散去,一些有勇氣的人回到公寓,其他人則去附近的教堂、地鐵站或是旅館尋求棲身之所。 這天早上晚些時候,他返回梅克倫堡廣場。人行道上全是亮晶晶的玻璃碎片,消防員的水龍帶蜿蜒曲折,直穿過花園。天剛亮時,灌木枝葉上還覆著厚厚的塵土,這會兒已由雨水沖刷干凈了,但燃燒彈在草地上遺留下的片片焦土依然刺目。拜倫公寓仍然冒著滾滾濃煙,一隊消防員正努力控制局勢,救護車、軍隊輸血車等待調用,旁邊還立著一隊警察。一顆延時高爆炸彈將廣場30號、31號、32號夷為平地;十七位傷員被送入皇家救濟醫院,直到上午11點仍有人用擔架抬出傷員。六名護士死亡。一整天,廣場人來人往。倫敦大轟炸期間,政府機構迅速建立起了一套固定的流程:燃氣監測員檢查有無泄漏,電力委員會收集電表、電灶,工作人員運送漂白粉對幸存房屋進行消毒,慈善組織“病患動物診療室(PDSA)”為受傷動物提供診治,疲勞運作的殯儀車運走各處的尸身。 由于許多住戶回來取信件,試圖找回商業票據、被褥、配給卡等物,政府便在此安排了一位管理員,記錄廣場人員出入情況。“09:26,杰克遜先生,梅克倫堡廣場8號,喂貓。”“13:50,哈林頓夫人,拜倫公寓52號房間,找尋財物,14:17 離開,一無所獲。”“15:40,戈爾丁夫人得到允許,將路邊衣柜里的東西全部帶走。”“20:13,搬移尸體。女性。”弗吉尼亞·伍爾夫和倫納德·伍爾夫夫婦就住在約翰·萊曼鄰屋,他們也是霍加斯出版社的同事。這天下午,伍爾夫夫婦從蘇塞克斯過來,卻發現道堤街上圍了一大群人,梅克倫堡廣場入口拉起了警戒線。他們的公寓位于廣場37號,也無法進入。弗吉尼亞看見,不遠處好友簡·哈里森(Jane Harrison)那位于廣場11號的舊居,“只余斷壁殘垣……角落里孤墻危立,還掛著幾縷破布。一面鏡子似乎搖搖晃晃的。像是拔掉的牙齒。一處干脆利落的傷口”。一位鄰居告訴伍爾夫夫婦,前一天晚上那場轟炸—德軍意圖毀壞附近的國王十字車站,這場轟炸是連續三天空襲的*后一場—將他震下了床。伍爾夫離開廣場,心下惶然,沿著她往日慣常的路線游蕩:霍爾本區,街上管道破裂,水流奔涌;交通擁堵的大法官法庭巷,她的打字員的辦公室也毀了;林肯律師學院附近,一直到倫敦攝政公園。弗吉尼亞看見街道裂隙間升起煙霧,劇院只剩個屋架,舞臺裸露著,破敗的餐館向過往行人供應酒飲,場面令人唏噓。這晚,夫婦二人正要驅車離開,警報聲忽然大作,人們立馬四下逃竄。二人飛奔過空蕩的街道,沿路躲避路邊雜亂泊停的車輛和從車轅掙脫、發了性子的奔馬。 一周后,9 月16 日,定時炸彈爆炸。伍爾夫的房子遭到波及。用于存放印刷機的地下室天花板坍塌,好幾扇門從門框上脫落,所有窗戶玻璃破裂,伍爾夫家的瓷器無一幸免。麻雀從屋頂的洞中飛入,棲在屋椽上;水管已然失控,時不時有水流噴涌出來,從樓梯上傾瀉而下。等弗吉尼亞再次回到這里時,布盧姆斯伯里(Bloomsbury)已經完全變樣。她那位于塔維斯托克廣場52 號的舊居遭到毀滅(“過去我寫下許多書本的地方,如今已是斷井頹垣。過去我們休憩宴飲之處,如今只剩一片白茫茫”)。梅克倫堡廣場37 號是沒法再住了;門上被人用粉筆畫了一個十字架,弗吉尼亞想到黑死病的場景,心驚膽戰。屋外,警報無休無止地悲鳴。冷風從破碎的窗戶玻璃縫隙侵入。屋內,伍爾夫夫婦、約翰·萊曼還有樓上律師事務所的職員們(堅定樂觀地穿著工作服),分食著冰冷的香腸,試圖從一堆破損不堪的物品中(大多數陶器、一臺唱機)搶救出一些還能用的(達爾文的作品、銀器、一些奧米加工作室的盤子)。他們還請來一位園丁,用鐵鍬掘開地面。弗吉尼亞跪在玻璃碎片、石灰中用雙手尋覓摸索,忽然立起身來,如同取得了暫時的勝利,手上舉著二十四卷日記。“對我的回憶錄來說,真是大量的資料”。她再也沒回到倫敦生活。二百年來,梅克倫堡廣場曾為律師、醫生、藝術家、作家和先鋒派激進分子提供安身之所,如今只余一片廢墟。
女性如何書寫歷史:戰火下的倫敦、五位女房客和自由先聲 作者簡介
作者 弗朗西斯卡·韋德(Francesca Wade),任職于《白色評論》,曾為《倫敦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副刊》《金融時報》《新政治家》《展望》等雜志撰稿。本書是她的第一部作品,獲得了2020年度傳記作家俱樂部托尼·洛錫安獎、《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非虛構文學、《衛報》年度最佳圖書、《紐約時報》編輯推薦獎、PopMatters年度最佳圖書,入圍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翁達杰獎和貝里·吉福德文學獎等。 譯者 林曳,本名鄭俊婷,北京大學英語筆譯碩士,通過CATTI英語一級筆譯。希望能夠詩意地棲居在翻譯世界,“幽棲山林,曳尾涂中”,在隱逸平和的翻譯日常中建構起精神生活。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