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人間熱鬧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71505
- 條形碼:9787559471505 ; 978-7-5594-715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間熱鬧事 本書特色
一代生活大師——汪曾祺 他帶給文壇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籠統地說,美,應該是所有作家創作的品質,但是我覺得在汪曾祺的筆下,美有不可多得的特質,它是健康的、快樂的、平和的、向上的,但同時又蘊含一種淡淡的憂傷和感動、不動聲色的幽默,這是汪曾祺小說總能夠帶給我們的感受。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當代作家鐵凝 人生智慧者——季羨林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200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 靈性的詩意者——沈從文 他是一位好社交的熱情人,可是在深心里卻是一個孤獨者。他不僅唱出了少數民族的心聲;也唱出了舊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聲,這就是他的深刻處。 ——中國美學奠基人朱光潛
人間熱鬧事 內容簡介
汪曾祺,品評生活滋味,酸甜苦辣,皆成文章。沈從文,感受人情深廣,山高水滿,萬物生發。季羨林,探尋人生高遠,落筆之外,世事榮枯。……本書精選了汪曾祺、季羨林、沈從文、徐志摩、梁遇春等諸多文學大師的經典作品,通過四十多篇言簡意深、風趣通透的散文,來表達他們積極豁達的生活態度和深邃的人生感悟。同時,本書分為四大章節,從“小日子”看奇妙世界,以生活中場景的一角來體悟世界的奇妙,比如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閑話》、梁遇春《途中》;從“四方食事”看食中之趣,以食物為描寫對象,強調生活的樂趣,比如汪曾祺《四方食事》《端午的鴨蛋》;從“人間草木”看萬物歡喜,以“花鳥魚蟲”“春花秋月”等來展現作家們的赤子之心,比如魯彥《聽潮》、郁達夫《故都的秋》;從“奇跡生命”看悲喜自渡,以人為本,抒寫平凡生活的三兩事,比如季羨林《一條老狗》、沈從文《鴨窠圍的夜》。
人間熱鬧事 目錄
**章
小日子·奇妙世界
002 花園/汪曾祺
013 途中/梁遇春
023 翡冷翠山居閑話/徐志摩
027 北戴河海濱的幻想/徐志摩
03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
038 北京的春節/老舍
043 落花生/許地山
045 釣臺的春晝/郁達夫
055 野店/李廣田
060 茶鋪/廢名
第二章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068 五味/汪曾祺
074 四方食事/汪曾祺
083 端午的鴨蛋/汪曾祺
087 飲食男女在福州/郁達夫
097 咬菜根/朱湘
100 桃園/廢名
110 西紅柿/老舍
113 度日/蕭紅
115 談吃/夏丏尊
第三章
人間草木·萬物歡喜
122 春的林野/許地山
124 荷塘月色/朱自清
128 草木春秋/汪曾祺
137 故都的秋/郁達夫
142 秋夜/魯迅
145 雪/魯彥
151 聽潮/魯彥
155 養花/老舍
158 花潮/李廣田
163 快閣的紫藤花/徐蔚南
第四章
平凡生活·悲喜自渡
168 鴨窠圍的夜/沈從文
178 冬天/朱自清
181 背影/朱自清
185 西南聯大中系/汪曾祺
191 阿長與《山海經》/魯迅
198 風箏/魯迅
202 一條老狗/季羨林
212 我們家的貓/老舍
214 “春朝”一刻值千金/梁遇春
221 我所知道的康橋 /徐志摩
人間熱鬧事 節選
精彩片段—— 途中 梁遇春/文 今天是個瀟灑的秋天,飄著零雨,我坐在電車里,看到沿途店里的伙計們差不多都是懶洋洋地在那里談天,看報,喝茶——喝茶的尤其多,因為今天實在有點冷起來了。還有些只是倚著柜頭,望望天色。總之紛紛擾擾的十里洋場頓然現出閑暇悠然的氣概,高樓大廈的商店好像都化作三間兩舍的隱廬,里面那班平常替老板掙錢,向主顧賠笑的伙計們也居然感到了生活余裕的樂處,正在拉閑扯散地過日,仿佛全是古之隱君子了。路上的行人也只是稀稀的幾個,連坐在電車里面上銀行去辦事的洋鬼子們也燃著煙斗,無聊賴地看報上的廣告,平時的燥氣全消,這大概是那件雨衣的效力罷! 到了北站,換上去西鄉的公共汽車,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別有一種風味的。外面的蒙蒙細雨是看不見的,看得見的只是車窗上不斷地來臨的小雨點,同河面上錯雜得可喜的纖纖雨腳。此外還有粉般的小雨點從破了的玻璃窗進來,棲止在我的臉上。我雖然有些寒戰,但是受了雨水的洗禮,精神變成格外地清醒。已攖世網,醉生夢死久矣的我真不容易有這么清醒,這么氣爽。 再看外面的景色,既沒有像春天那驕艷得使人們感到它的不能久留,也不像冬天那樣樹枯草死,好似世界是快毀滅了,卻只是靜默默地,一層輕輕的雨霧若隱若現地蓋著,把大地美化了許多,我不禁微吟著鄉前輩姜白石的詩句,真是“人生難得秋前雨”。忽然想到今天早上她皺著眉頭說道:“這樣凄風苦雨的天氣,你也得跑那么遠的路程,這真可厭呀!”我暗暗地微笑。她哪里曉得我正在憑窗賞玩沿途的風光呢?她或者以為我現在必定是哭喪著臉,像個到刑場的死囚,萬不會想到我正流連著這葉尚未凋,草已添黃的秋景。同情是難得的,就是錯誤的同情也是無妨,所以我就讓她老是這樣可憐著我的仆仆擱開不念,萬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但是我覺得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樣能與自然更見親密。旅行的人們心中只惦著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緊張的,實在不宜于裕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并且天下的風光是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巖。旅行的人們所看的卻多半是這些名聞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贊美的勝地。旅行的人們也只得依樣葫蘆一番,做了萬古不移的傳統的奴隸。這又何苦呢?并且只有自己發現出的美景對著我們才會有貼心的親切感覺,才會感動了整個心靈,而這些好景卻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絕不能強求。所以有時因公外出,在火車中所瞥見的田舍風光會深印在我們的心坎里,而花了盤川,告了病假去賞玩的名勝倒只是如煙如霧地浮動在記憶的海里。 今年的春天同秋天,我都去了一趟杭州,每天不是坐在劃子里聽著舟子的調度,就是跑山,恭敬地聆著車夫的命令,一本薄薄的指南隱隱地含有無上的威權,等到把所謂勝景一一領略過了,重上火車,我的心好似去了重擔。當我再繼續過著我通常的機械生活,天天自由地東瞧西看,再也不怕受了舟子、車夫、游侶的責備,再也沒有什么應該非看不可的東西,我真快樂得幾乎發狂。 西泠的景色自然是漸漸消失得無影無跡,可惜消失得太慢,起先還做了我幾個噩夢的背景。當我夢到無私的車夫,帶我走著崎嶇難行的寶石山或者光滑不能駐足的往龍井的石路,不管我怎樣求免,總是要迫我去看煙霞洞的煙霞同龍井的龍角。謝謝上帝,西湖已經不再浮現在我的夢中了。 而我生平所*賞心的許多美景是從到西鄉的公共汽車的玻璃窗得來的。我坐在車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蕩,看著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紀長篇小說,有時閉著書隨便望一望外面天氣,忽然覺得青翠迎人,遍地散著香花,晴天現出不可描摹的藍色。我頓然感到春天已到大地,這時我真是神魂飛在九霄云外了。再去細看一下,好景早已過去,剩下的是閘北污穢的街道,明天再走到原地,一切雖然仍舊,總覺得有所不足,與昨天是不同的,于是乎那天的景色永留在我的心里。 甜蜜的東西看得太久了也會厭煩,真真的好景都該這樣一瞬即逝,永不重來。婚姻制度的*大毛病也就是在于日夕聚首:將一切好處都因為太熟而化成壞處了。此外在熱狂的夏天,風雪載途的冬季我也常常出乎意料地獲得不可名言的妙境,滋潤著我的心田。會心不遠,真是陸放翁所謂的“何處樓臺無月明”。自己培養有一個易感的心境,那么走路的確是了解自然的捷徑。 “行”,不單是可以使我們清澈地了解人生同自然,它自身又是帶有詩意的,*浪漫不過的。雨雪霏霏,楊柳依依,這些境界只有行人才有福享受的。許多奇情逸事也都是靠著幾個人的漫游而產生的。《西游記》《鏡花緣》《老殘游記》,Cervantes的《吉訶德先生》(Don Quixote),Swift的《海外軒渠錄》(Gulliver's Travels),Bunyar的《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Cowper的《癡漢騎馬歌》(John Gilpin),Dickens的Pickwick Papers(《匹克威克外傳》) ,Byron的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Fielding的Joseph Andrews(《約瑟夫·安德魯斯》),Gogols的Dead Souls(《死魂靈》)等不可一世的杰作沒有一個不是以“行”為骨子的,所說的全是途中的一切,我覺得文學的浪漫題材在愛情以外,就要數到“行”了。陸放翁是個豪爽不羈的詩人,而他*出色的杰作卻是那些紀行的七言。我們隨便抄下兩首,來代我們說出“行”的浪漫性罷!
人間熱鬧事 作者簡介
季羨林: 北京大學終身教授,留下“三辭桂冠”的佳話,國際著名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教育學家國學家、翻譯家等,歷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他通透、樸實、純粹。座右銘為:“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汪曾祺: 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ZUI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ZUI后一個士大夫”。 沈從文: 20世紀文學家,曾兩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代表作品有小說《邊城》《長河》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