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理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312231
- 條形碼:9787300312231 ; 978-7-300-3122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理論研究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當代中國書系》首章闡述中國經濟學現代化的學術原則、理論假設、體系創新,探討構建現代廣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問題。第二章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根本立場、研究要義、重大原則,前瞻性研究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發展階段。第三章闡述新的活勞動價值論、生產性管理活動性質,比較分析資本主義貧困成因的理論。第四章闡述當代壟斷資本主義的金融和經濟危機、福利制度變動、監控技術權力,分析新帝國主義的特征和特性、美式民主損害世界經濟和民生,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加劇美國社會的不平等狀況。第五章闡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公有資本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企業共享和平臺經濟治理,探討新時代社會主義農業的發展。第六章闡述市場與國家的雙重調節論、按比例規律與市場調節規律和國家調節規律之間的關系、公平與效率交互同向理論、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理論和政策,詮釋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能更好地運用市場經濟。第七章闡述自力主導型開放、知識產權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與安全、海上“一帶一路”建設,界定中國正處于世界經濟體系的“準中心”地位。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當代中國書系》全書主題重大、求真務實、視野寬闊、守正創新、正本清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理論研究 目錄
**章 求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論
推進中國經濟學現代化的學術原則
現代政治經濟學的四大理論假設
現代政治經濟學體系創新與學術方向
現代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多樣化的發展
構建現代廣義政治經濟學
第二章 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構建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起點的經典考證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要義和重大原則
應前瞻性研究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發展階段
第三章 價值:新的活勞動價值論
價值、財富與分配“新四說”
科學地認識和發展勞動價值論
新的活勞動價值一元論
馬克思“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變動規律”新探
剝削與生產性管理活動性質的分析
資本主義貧困成因的理論比較
第四章 世情:當代壟斷資本主義論
新帝國主義的特征和特性
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體系的構成與發展
西方國家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分析
認清西方福利制度變動及其實質
監控資本主義視閾下的技術權力
美國式民主制度損害世界經濟和民生
新冠肺炎疫情加劇美國社會的不平等狀況
第五章 產權:多種所有制共進論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概括
發展公有資本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經濟
企業共享的理論分析和實施原則
產權—所有制與平臺經濟治理
新時代社會主義農業的發展
第六章 調節:市場國家雙重調節論
完善市場與政府的雙重調節體系
按比例規律與市場調節規律、國家調節規律之間的關系
公平與效率交互同向理論
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與四維邏輯
促進社會各階層共同富裕的若干政策思路
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能更好地運用市場經濟
第七章 開放:自力主導型引領論
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知識產權優勢理論
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強化互聯網巨頭公司監管
“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
中國正處于世界經濟體系的“準中心”地位
后記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理論研究 節選
一、新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假設(一)“新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假設”的要義依據已有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實踐和馬克思關于活勞動創造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商品價值,以及純粹為商品價值形態轉換服務的流通活動不創造價值的科學精神,可以推斷:凡是直接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物質商品和精神商品的勞動,以及直接為勞動力商品的生產和再生產服務的勞動,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實體的內部管理勞動和科技勞動,都屬于創造價值的勞動或生產勞動。這一“新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假設”,不僅沒有否定馬克思關于“活勞動創造價值假設”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反而恰恰是遵循了馬克思研究物質生產領域價值創造的思路,并把它擴展到一切社會經濟部門后所形成的必然結論。具體說來:**,生產物質商品的勞動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如為市場提供物質商品的農業、工業、建筑業、物質技術業等領域中的生產性勞動。這是馬克思早已闡明的。第二,通過交通使有形和無形商品的場所發生變換的勞動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如為市場提供貨物和人員空間位移的運輸勞動,提供書信、電報等各種信息傳遞的郵電勞動。變換場所或傳遞信息就是廣義的交通勞動產生的效用,它們可以發生在流通領域內的特殊生產性部門。這也是馬克思闡明的觀點。第三,生產有形和無形精神商品的勞動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如為市場提供精神商品的教育、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化技術、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圖書館、博物館等領域中的生產性勞動,其中包括講課、表演等無形商品或服務勞動。應當突破價值創造僅限于物質勞動的理念,確認生產有形和無形精神商品的勞動同樣創造價值。程恩富?倡導“新的活勞動價值一元論”?光明日報,20010717?第四,從事勞動力商品生產的服務勞動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直接涉及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的生產和再生產的部門,除了包括上述有關人們生活的生產性部門以外,還包括醫療、衛生、體育、保健等部門。程恩富?新的活勞動價值一元論?當代經濟研究,2001(11)?第五,生產性企業私營業主的經營管理活動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我國傳統的政治經濟學承認,在公有制企業內,廠長經理從事的生產性管理活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生產勞動;而對于在資本主義私營企業內從事生產性經營管理活動能不能創造價值的問題,則持完全否定或回避的態度。這在分析邏輯上就形成一種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本來屬于創造價值的生產性管理活動,一旦與該企業的財產私有權相結合,便完全喪失了其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屬性。其實,倘若生產性私營企業的主要投資者或所有者同時又是該企業的實際經營管理者,那么,這種管理活動具有兩重性:一是從社會勞動協作的必要管理中產生的勞動職能,客觀上會創造商品的新價值;二是從財產所有權獲利的必要管理中產生的剝削職能,客觀上又會導致無償占有他人的剩余勞動。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這兩種職能交織在一起,并由一個人來承擔,并不妨礙在科學分析進程中加以定性區別。這是馬克思沒否認而未強調的論斷。程恩富?生產性管理活動都是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社會科學,1995(7);程恩富?經濟管理活動創造價值嗎?人民日報,20001214?第六,勞動生產率變化,可能引起勞動復雜程度和社會必要勞動量的變化,從而引起商品價值量的變化。馬克思在闡述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變化規律時舍掉了勞動的主觀條件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作用,而認定由勞動的客觀條件和自然條件變動引起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只引起使用價值量變動,不會影響價值總量,所以就得出了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反向變化的規律。但是,就一般意義而言,引起勞動生產率變化的重要因素是科技的進步,而它會引致勞動復雜程度、熟練程度和強度的提高,進而增大商品的價值量,并由此增大社會價值總量。如果勞動生產率變動是由勞動的客觀條件變化引起的,勞動的主觀條件沒有發生變化,那么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是反向變動關系,這種情況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時期是存在的。如果勞動生產率變動是由勞動的主觀條件變化引起的,勞動客觀條件沒有變化,那么,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是正向變動關系。如果勞動生產率變動是由勞動的主觀和客觀條件共同變化引起的,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的變動方向不確定,可能是正方向變動,也可能是反方向變動,也可能不變。由勞動的復雜程度、熟練程度和強度的提高而引起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主要的,因而長期來看商品的價值總量和社會價值總量會具有一種向上變動的趨勢,而不是不變。我們對馬克思的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規律作了如上的界定和理解,就可以科學地說明科技勞動和管理勞動等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與事實。需要突破馬克思關于勞動生產率提高而商品價值量不變的假設與論斷,確立由科技等勞動的復雜性和熟練性的提高所導致的勞動生產率一般會增大商品價值量這一新觀點。馬艷,程恩富?馬克思“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變動規律”新探?財經研究,2002(10)?(二)與新假設密不可分的“全要素財富說”和“按貢分配形質說”與上述“新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假設”密切相關的是“全要素財富說”和“按貢分配形質說”。必須指出,活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但就勞動過程而言,顯然,僅有活勞動是遠遠不夠的。人們還必須擁有除勞動之外的其他生產要素才能進行現實的生產和服務活動,提供能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使用價值或效用。其中,包括土地、資本、技術、信息,以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因而,財富、效用或使用價值的源泉是多元的,是所有或全部相關生產要素直接創造的。同一些論著隨意批評馬克思經濟學忽視財富及其生產要素的觀點相反,馬克思是一貫高度重視財富及其各種生產要素作用的。十分明顯,這里的“全要素財富說”與“活勞動價值說”不僅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構成了關于創造商品和財富的完整理論。前者說明的是作為具體勞動過程的生產要素與社會財富(商品使用價值或效用)之間的關系,其目的主要是揭示在創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過程中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和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在這個層面上,財富的源泉必然是多元的。后者說明的是作為抽象勞動的活勞動與商品價值之間的關系,其目的主要是揭示在特定的社會生產方式下新價值創造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層面上,價值的源泉又必然是一元的。同時,二者的內在聯系又表明:作為勞動主體的活勞動,既是價值的源泉,也是財富的源泉;作為勞動客體的有形或無形生產資料,既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價值創造的必要經濟條件或基礎。但是,要素價值論者聲稱財富的源泉就是商品價值的源泉,既然勞動不是財富的唯一源泉,那么勞動也不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其他生產要素的勞動共同創造價值。在這里,他們混淆了財富與價值、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勞動過程與價值創造過程等的區別。*后,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必須指出,我國現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項基本分配制度。從廣義上看,按生產要素分配中自然包括按勞動力這一主體性要素分配(在了解了勞動與勞動力的嚴格區別后,不妨礙我們說勞動是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而市場型按勞分配首先表明的是要視勞動力同其他生產要素一樣,可憑借自身的所有權參與分配;其次才表明要根據勞動力的實際有效支出或貢獻,即有效勞動的數量和質量,來具體確定可分配的價值量或金額。這不會否定我們經常從狹義上把按勞分配從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獨立出來并分別加以闡明這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生產要素的多種產權狀態與生產成果的多種分配狀態及其相互關系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這啟發我們可以從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提煉出“多產權分配說”,即多種產權關系決定了按資和按勞等多種分配方式。無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多種分配形式都直接取決于生產要素的所有權或產權。所有權與產權在廣義上可以相等。程恩富?西方產權理論評析?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7476?事實上,勞動價值論是一切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石,所揭示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與商品之間的一般規律以及勞動機制和價值機制,指出價值是由活勞動創造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只是被轉移到商品價值中,因而使其舊價值得以保存;而馬克思所描述的經典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是沒有商品貨幣關系和市場經濟的,因而勞動價值論不可能成為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直接依據。不過,在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中,勞動價值論同市場型按勞分配有了一定的聯系,因為分配的是商品出售后的價值,又由企業自主分配并完全貨幣化。盡管市場化按勞分配的直接依據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和勞動力的個人所有制,但從寬泛的意義上說,公有制范圍內的工資既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也是市場型按勞分配的實現形式。進一步說,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是按生產要素所有者在自身創造財富和價值過程中的具體貢獻來分配的,其經濟實質則是按生產要素所有者在要素創造財富和活勞動創造價值過程中所貢獻或提供的要素數量及其產權關系來分配的。這就是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形式與實質,用哲學上的形質來表達,可簡稱為“按貢分配形質說”。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生產三要素創造價值論”把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形式或表象當作其本質。而現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既承認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形式或表象,又揭示了其經濟實質,并在形式與本質相統一的基礎上理解和新用“按貢分配”這一術語。這與西方經濟學一貫主張按貢獻分配的詮釋和立場是有本質區別的。有的學者認為,只要承認“按貢分配”的用語,就等于承認生產要素所有者都親自創造或貢獻了財富和價值,并據此進行分配。這是有誤的論證。其理由在于:當我們使用“按貢分配”一詞時,只是承認在特定的經濟制度下,要素所有者拿出了一定數量的土地、資本等非活勞動性質的要素同勞動力相結合,進而由勞動者運用非活勞動生產要素實際創造財富和價值。從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來分析,要素所有者只是在實際生產財富和價值之前的購買階段從“預付”、“拿出”或“提供”的意義上“貢獻”了非活勞動生產要素,而所有的財富和價值都是在生產階段由勞動者運用非活勞動生產要素進行實際創造和生產的,并在生產階段結束后(若是商品,則在銷售階段后),由購買階段的各個要素所有者依據“預付”要素的數量及其所有權進行生產成果的分割或分配。可見,是要素本身成為財富的源泉,而非主體性要素所有者成為財富的源泉;是要素本身對財富的實際構成作出了生產性的貢獻,而非主體性要素所有者對財富的實際構成作出了生產性的貢獻;從一般勞動過程考察,勞動者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實際生產或貢獻出財富或價值,只與各類生產要素的數量和質量有關,而同要素的所有權狀況(私人所有、集體所有、國家所有或公私混合所有)沒有直接的關系。其實,“按貢分配”歸根到底可以分解為勞動所得或按勞分配與資本所得或按資分配。當把管理、技術、信息等作為勞動要素來看待并參與實際分配時,它們屬于勞動所得或按勞分配的范疇;當把管理、技術、信息等作為資本要素來看待并實際參與分配時,它們屬于資本所得或按資分配的范疇。例如,科技人員因技術發明而獲得收入,屬于勞動所得或按勞分配;科技人員再把這項技術發明折合成一定數量的技術股并參與分配,則明顯地屬于技術資本所得或按資分配。又如,讓某個名人在企業掛名并給予一定數量的干股,而他不為該企業從事任何工作,則是將名人的無形資產轉化為資本,全部屬于資本所得或按資分配。再如,對實際在企業工作的某個管理者或員工實行部分工資加部分干股的總收入分配方式,則其總收入都屬于勞動所得或按勞分配。其他生產要素均可作以此類推的分析。那么,各種要素收益的量是由什么規律和機制進行調節的呢?要素價值論者認為,用邊際分析法可準確測定各自應得的實際貢獻額。事實上,各種要素所有者參與分配的量的多少,其依據和分割規律是不同的。工資收入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貨幣表現,工資的多少并不影響商品的價值,其實際數量的多少取決于全體或部分勞動者的談判和博弈狀態,而不是勞動者的邊際貢獻。以美國工人為例,1992年工會化雇員得到的平均周工資要比非工會化雇員高35%,而對所有行業的藍領工人來說,這個比例達70%,但沒有證據顯示工會化的企業勞動生產率要高于非工會化的企業勞動生產率。參見:毛增余?與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對話:顧海良、王振中、林崗、程恩富(第5輯)?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非勞動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在競爭規律和平均利潤率規律的作用下,等量資本大體獲取等量收益,并具體表現為地租、利息和利潤等形式。這一趨勢性的收益分割規律和機制,并不排除各種壟斷、產業地位、交易能力和博弈智慧等主客觀因素會影響其實際收益數量。當前,我們要高度重視和發揮勞動、科技、信息、管理、環境和資本等各種生產要素的作用,切實保障一切要素所有者的合法權益,促使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健康發展。這是由“新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假設”,以及與此相關的“全要素財富說”“多產權分配說”“按貢分配形質說”必然推出的政策思想。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理論研究 作者簡介
程恩富,1950年生于上海,知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經濟學家。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部主席團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指導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智庫副理事長,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一屆和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第七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議組專家。兼任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會長、中國政治經濟學學會會長、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會長,世界文化論壇和中國創新馬克思主義論壇理事長。在中國、美國、俄羅斯等10個國家發表文章800多篇,出版著作40多部,任《世界政治經濟學評論》《國際思想評論》等期刊主編,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作過講解。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