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屈原及楚辭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6457
- 條形碼:9787100206457 ; 978-7-100-20645-7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屈原及楚辭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專以上古代文學和傳幾乎沒有中國人不知道屈原,但他光耀千古的天才之作《離騷》,卻很少有當代讀者全篇誦讀下來。同樣,除端午節外,很少有人能清晰完整地勾勒屈原的一生。熟悉與模糊之間的矛盾為屈原增添了其他中國古代作家所沒有的光彩。本書即從“熟悉”入手,考辨屈原生平,分析作品藝術,嘗試解決閱讀的“模糊”之處,并*終回歸“熟悉”,探究屈原文化價值的現代意義。
屈原及楚辭研究 內容簡介
千百年來,屈原的作品及精神一直滋養著后世文人。“楚辭”又與屈原聯系在一起。作為一種詩歌樣式,“楚辭”奇文郁起,啟發著歷代文學作品。本書從身世論、作品論、思想論三個方面分析了屈原的精神文化價值。作者于楚國世系中考辨屈原生平,結合史料認為屈原被“放流”并非刑罰意義的“流放”。同時,作者依次分析《離騷》《九歌》《九章》《天問》《遠游》《卜居》《漁父》的藝術特色,探討屈原精神的現代意義。作者不僅還原歷史中的屈原,還關注后世對屈原的詮釋,揭示屈原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的精神價值。
屈原及楚辭研究 目錄
**章 楚國的變遷與屈氏的傳承
一、楚的建國與屈瑕得氏
二、楚國爭霸與任莫敖的屈氏
三、戰國時期的楚王與屈氏
四、鄂君啟節與屈原研究
第二章 《史記·屈原列傳》述論
一、楚之同姓與左徒之職
二、王怒而疏與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三、不復在位與自疏
四、怒而遷之與自沈汨羅
第三章 屈原的放流問題
一、作為刑罰的流放
二、先秦典籍所見流放刑罰
三、《史記》所記流放刑罰
四、屈原的放流不是流放
第四章 《楚辭》所收屈原作品的作者問題
一、《楚辭》與《楚辭釋文》目錄
二、質疑屈原作品的兩種傾向
三、《九辯》與屈原
四、《招魂》與屈原
五、《大招》與屈原
第五章 《離騷》分章及主題問題述論
一、《離騷》的寫作時間與命名
二、《離騷》的分章問題
三、《離騷》內容解析
四、《離騷》的騷體詩書寫特征
第六章 《九歌》構成及主旨發微
一、《九歌》的命名和構成
二、芳菲蘭湯――《東皇太一》《云中君》述論
三、洞庭木葉下――《湘君》《湘夫人》述論
四、滿堂兮美人――《大司命》《少司命》述論
五、長太息兮將上――《東君》《河伯》述論
六、長無絕兮終古――《山鬼》《國殤》《禮魂》述論
七、哀而艷的書寫風格
第七章 《九章》主題辨析
一、《九章》的寫作和編輯
二、徘徊不去――《惜誦》《涉江》《哀郢》述論
三、憂思難忘――《抽思》《懷沙》《思美人》述論
四、三致志焉――《惜往日》《橘頌》《悲回風》述論
第八章 《天問》《遠游》《卜居》《漁父》述論
一、《天問》中的古史及傳說
二、《天問》不存在錯簡問題
三、禮失而求諸野――《遠游》述論
四、正道直行 九死不悔――《卜居》《漁父》述論
第九章 屈原精神的現代意義
一、正道直行的人生態度
二、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三、追求美政的堅定理想
四、九死不悔的底線意識
第十章 屈原的文化價值
一、屈原價值的歷史發現
二、作為政治家的屈原
三、作為愛國主義者的屈原
四、端午節與屈原
主要參考書目
屈原及楚辭研究 節選
患之,乃宣言張儀免相,使張儀南見楚王,謂楚王曰:‘敝邑之王所甚說者無先大王,雖儀之所甚愿為門闌之廝者亦無先大王。敝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先齊王,雖儀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而大王和之,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儀亦不得為門闌之廝也。王為儀閉關而絕齊,今使使者從儀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則齊弱矣。是北弱齊,西德于秦,私商於以為富,此一計而三利俱至也。’懷王大悅,乃置相璽于張儀,日與置酒,宣言‘吾復得吾商於之地’。群臣皆賀,而陳軫獨吊。懷王曰:‘何故?’陳軫對曰:‘秦之所為重王者,以王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交先絕,是楚孤也。夫秦又何重孤國哉,必輕楚矣。且先出地而后絕齊,則秦計不為。先絕齊而后責地,則必見欺于張儀。見欺于張儀,則王必怨之。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絕齊交。西起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之兵必至。臣故吊。’楚王弗聽,因使一將軍西受封地。張儀至秦,詳醉墜車,稱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楚王曰:‘儀以吾絕齊為尚薄邪?’乃使勇士宋遺北辱齊王。齊王大怒,折楚符而合于秦。秦齊交合,張儀乃起朝,謂楚將軍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楚將軍曰:‘臣之所以見命者六百里,不聞六里。’即以歸報懷王。懷王大怒,興師將伐秦。陳軫又曰:‘伐秦非計也。不如因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取償于齊也,吾國尚可全。今王已絕于齊而責欺于秦,是吾合秦齊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楚王不聽,遂絕和于秦,發兵西攻秦。秦亦發兵擊之。“ 張儀愚弄楚懷王是在公元前313年。楚懷王受張儀戲弄,沒有得到商於之地六百里,還斷絕了和齊國的合縱形勢,發誓要伐秦。陳軫提出的策略是聯合秦國,”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取償于齊也“。楚懷王沒有聽從陳軫的建議,公元前312年發動丹陽之戰,被秦斬殺八萬甲士,大將屈匄和裨將逢侯丑等七十余人被俘。之后楚懷王又動員部隊進攻秦,在藍田再敗,在召陵又敗。雖然楚國奉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策略,以彌補一些土地損失,但總體而言,楚國是一直在潰敗的。《史記·楚世家》又載,(楚懷王)二十四年,倍齊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賂于楚。楚往迎婦。二十五年,懷王人與秦昭王盟,約于黃棘,秦復與楚上庸。二十六年,齊、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于秦,三國共伐楚。楚使太子人質于秦而請救。秦乃遣客卿通將兵救楚,三國引兵去。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斗,楚太子殺之而亡歸。二十八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昧,取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復攻楚,大破楚,楚軍死者二萬,殺我將軍景缺。懷王恐,乃使太子為質于齊以求平。三十年,秦復伐楚,取八城。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在武關被秦昭襄王扣留,其子橫即位,是為楚頃襄王。公元前297年,楚懷王潛逃趙國,趙惠文王不敢接納,楚懷王又準備逃亡魏國,在途中被抓。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客死秦國,靈柩被秦昭襄王送回楚國。楚頃襄王前期的政策主要是與楚國結好,重點對付齊國。楚頃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楚追隨秦軍,與趙、魏、韓、燕聯合進攻齊國。楚頃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國開始繼續進攻楚國,先后奪取上庸、漢北、西陵等地。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楚軍潰敗,遷都陳城(今河南淮陽)。這次遷都以后,楚國迅速衰落。近年出土的楚遷都以后的器物,包括漆器、青銅器,質量和制造工藝水平都大幅度下降。
屈原及楚辭研究 作者簡介
方銘,現任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孔子與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長,光明文學遺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屈原學會會長,《中國楚辭學》主編等。主要從事先秦兩漢經學、諸子、辭賦研究。主要著作有《戰國文學史》《楚辭全注》《方銘孔子暨儒家文化研究文集》等20余部,主編的書籍有《中國儒學文化大觀》《詩騷分類選講》《三傳與經學文化》等10余部,并發表論文200余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