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測繪行業標準·光柵立體地圖生產技術規范——CH/Z 4025—2021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044588
- 條形碼:9787503044588 ; 978-7-5030-445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測繪行業標準·光柵立體地圖生產技術規范——CH/Z 4025—2021 內容簡介
《測繪行業標準·光柵立體地圖生產技術規范——CH/Z 4025—2021》規定了光柵立體地圖生產的地圖設計、地圖編繪、立體制作、地圖印刷等方面的要求。 《測繪行業標準·光柵立體地圖生產技術規范——CH/Z 4025—2021》適用于以自然地理空間為主要表達對象的光柵立體地圖的設計、編繪、制圖和制版印刷等生產環節。
測繪行業標準·光柵立體地圖生產技術規范——CH/Z 4025—2021 目錄
1 范圍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4 縮略語
5 總則
6 地圖設計
7 地圖編繪
8 立體制作
9 地圖審核
10 地圖印刷
附錄A(資料性) 常用的光柵材料參數
附錄B(資料性) 不同地貌類型立體渲染的夸大比例
參考文獻
測繪行業標準·光柵立體地圖生產技術規范——CH/Z 4025—2021 節選
《光柵立體地圖生產技術規范》: 7.4 道路 7.4.1 基本要求道路及設施的表示應遵守以下要求: a)正確表示道路的類別、等級、位置,反映道路網的結構特征、通行情況、分布密度; b)正確反映道路交通及設施與其他要素的關系。 7.4.2 鐵路 應表示主要的鐵路,圖上長度小于5cm且不構網的鐵路可不表示。 7.4.3 公路 公路的表示遵守以下要求: a)應選取表示高速公路和國道,并適當選取其他道路保證道路構網和主要居民地連通,圖上長度小于5cm且無連通意義的道路可不表示; b)公路形狀應與地貌、水系等要素協調,當道路與水系要素發生爭位時,宜保持水系要素的位置準確,移動道路,保持圖上0.2mm間距; c)采用不同的線狀符號區別表示道路等級,高速公路應注出編號和名稱。 7.4.4 道路設施 根據需要選擇表示橋梁、隧道等道路設施,并選注名稱。 7.5 境界 正確表示境界的等級、位置及與其他要素的關系,并符合GB/T35764的要求。 7.6 圖像底圖 圖像底圖應正確反映各類地貌的基本形態特征,清晰顯示山脈和分水嶺,保持山脈走向、坡度變化、特征點位置和名稱注記的正確。圖像底圖可分為暈渲圖像和遙感圖像兩種,并符合以下要求: a)暈渲圖像應符合CH/T9021的要求,彩色暈渲圖像漸變色的設計應符合色彩的冷暖進退原理,以色彩冷暖變化表示地勢的高低變化; b)遙感圖像應以數字正射影像為基礎,經過去霧、去噪、勻光、銳化和色彩調整等處理,要求色彩自然、紋理清晰、層次豐富,無接邊痕跡、噪點和斑點等。 7.7 其他地理要素 根據使用需要合理選取其他地理要素,要素的符號表示可參考相應比例尺地形圖圖式,并符合立體地圖的設計要求。 7.8 地圖圖面要素關系處理 按照地圖設計方案對地圖圖形要素進行符號化,在完成各要素符號化后還應正確處理地圖各要素關系,并遵守以下要求。 a)對于地物符號化后出現的壓蓋、符號間按規定保留的空隙或小面積重要地物夸大表示等情況引起地物要素的位移時,位移值一般不超過0.5mm。 b)正確處理水系、道路、居民地、地貌等要素之間的關系,保持其各要素間的相離、相切、相割關系。地物要素避讓關系的處理原則一般為:自然地理要素與人工建筑要素矛盾時,移動人工建筑要素;主要要素與次要要素矛盾時,移動次要要素;獨立地物與其他要素矛盾時,移動其他要素;雙線表示的線狀地物其符號相距很近時,可采用共線表示。 c)地物要素的綜合尺度應統一,地物要素圖形概括后的形狀應與其相鄰的地物要素相協調,例如,概括后的道路形狀應與地貌、水系相協調,水系岸線應與地貌形態相協調。 d)正確處理符號與注記的關系,注記的指向應明確,避免壓蓋點狀符號;沿線狀地物排列的名稱注記字間距宜均勻,間隔宜為2-8個字距。 7.9 地圖整飾 地圖整飾遵守以下要求: a)地圖整飾要素主要包括圖廓、圖名、圖例、比例尺,以及附圖、圖表和其他說明注記等,對于非北方向定向的地圖宜配置指北針; b)地圖整飾要素的編繪和配置宜根據圖幅幅面和整體布局確定,并滿足地圖設計的要求,達到視覺層次表達與地圖內容結構的協調一致; c)對加裝圖框的地圖,在整飾時宜預留裝框位,避免圖框遮壓地圖要素; d)根據光柵材料的角度和圖面實際景深,確定立體畫面左右兩邊的偏移距離,刪除偏移范圍內的獨立地物符號和注記,避免表達不完整。 8 立體制作 8.1 文件合成 為了保證地表要素的位置精度,將位于地表的居民地、水系、道路和境界等符號與圖像底圖合成,形成用于立體渲染的圖像文件。由于完成立體渲染后的圖像表面會產生拉伸擠壓,為了保證讀圖質量,可將文字注記和一些不需具體定位的矢量要素合成為矢量文件,不對這些矢量要素做立體渲染。 8.2 圖像分層 圖像分層遵守以下要求: a)圖層數量一般為10-16幀,具體根據不同工藝情況而定; b)根據制圖區域的高差范圍和地貌特征,設置圖層高差,提取圖層分割線并進行適度綜合; c)利用圖層分割線對圖像底圖分層,生成按高程排列的一系列圖層。 8.3 立體渲染 對系列圖層進行立體渲染,為達到*佳視覺效果,宜遵守以下要求: a)正確設定焦點圖層,一般選擇人類活動較密集的或特定專題指定的高程區域; b)為增強立體感,可適當夸大地表起伏,夸大比例見附錄B; c)立體渲染生成序列圖像的同名點,其左右偏移與景深協調,并避免地貌單元互相遮蓋。 ……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