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灰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907345
- 條形碼:9787553907345 ; 978-7-5539-0734-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灰色) 內容簡介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的主人公,是一位中國猶太人的后裔。這位地質學家,是考古學家陳夢家的弟弟。陳夢熊西南聯大,師從孫、袁、馮,西北蘭州,考察紅、黃、黑六十余年上下求索,八千里路南北奔波。回首望去,端見得——開拓中國水文地質學的這一串足跡。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灰色) 目錄
第1章 我的家庭
父親和母親
五姊妹的故事
五兄弟的故事
兩位早逝的姐姐
第2章 學生時代
大石橋畔的童年
充滿活力的中學時代
逃離北平
西南聯大
啟蒙恩師
第3章 西北行
美麗的北碚
**次野外出差
建立西北分所
蘭州三部曲
漫譜在黃土的海洋
跨越祁連山
第4章 南京時代
幾個學術團體
地質調查所的元老
跟隨黃汲清編圖
三峽工程
雷諾事件
結婚
第5章 動蕩的五六十年代
迎接解放
地質機構大調整
飛來橫禍
家庭生活
戰斗在秦嶺
蘇聯專家
青海湖的特殊任務
“漏網右派”
“大躍進”
進入柴達木
第6章 十年動亂
**次挨打
當“逍遙派”
桃山的日日夜夜
會戰葛洲壩
不穿軍裝的“軍人”
第7章 海外繽紛錄
曼谷之行
萬隆會議
兩訪英國
荷蘭和芬蘭
德國漢諾威
蘇聯印象
第8章 學術研究工作
主要成就
編制水文地質圖
地下水系統新理論
環境水文地質學
第9章 情系西部:關注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保
護與生態重建
附錄
陳夢熊年表
陳夢熊主要著述目錄
人名索引
后記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灰色) 節選
母親蔡靈恩我父親只要身體許可都在寫東西。在我的印象中父親一天到晚光會寫東西,沒完沒了。家里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我母親和幾個姐姐做的。我母親有四個姊妹,她排行老二。母親出身于基督家庭,她的父親是浙江德清武康有名的牧師。但是她和普通不信教的婦女沒什么區別。我母親飯做得特別好,到現在我還記得她做的紅燒黃魚、清蒸墨斗魚、清蒸豆腐、梅干菜……這些都是我們家里經常吃的。我家吃飯時大家圍著一個大圓桌子,我父親坐在靠里、對著門的位置。我父親愛喝酒,每頓飯酒是不能少的,他尤其愛喝紹興黃酒。我母親也愛喝酒,所以我們家里的孩子也個個都能喝酒,連我的幾個姐姐也能喝。我母親每年都要親自做酒,她在壇子里放進一些楊梅,再放人黃酒或白酒,味道很好。那時候我家里買酒都是一壇一壇地買,家里的酒壇堆得像山一樣。因為子女多,我家的經濟狀況一直不太好。直到1930年前后,我十來歲的時候,哥哥姐姐們逐漸參加了工作,家里的經濟狀況才漸漸好轉起來。我家在上海搬了很多次家。先是住在上海閘北寶興西里,那個地方現在變成公園了,當時那里是上海窮人住的地方。后來我們家搬到了衡業里,那里距離父親上班的廣學會步行只有半個小時的路程。從我們家到廣學會要路過一個橋,叫“橫幫橋”,現在這個橋還在,廣學會就在橋旁邊。我家后來又搬到了北四川路。北四川路在抗戰時期被日本人控制。我家后來還在豐路里、桃源新村居住過,那里是法租界。再后來又從桃源新村搬到了元昌里。父親去世以后,母親一個人搬到巨鹿路和我大哥住在一起。新中國成立后我大哥離開了上海,我大姐就搬過去住了。我們住在上海的時候,商量重要的事情還是找父親,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和我母親接觸更多。我們家里人感情很好,我從來沒見過父母吵架。在我的記憶中,我母親只和我二姐吵過架,我們十個兄弟姊妹中就屬我二姐個性*強。 我家雖然子女眾多,家務負擔很重,但我母親是個挺會享受的人。我母親愛看報,特別是愛看廣告。她識字不多,能看看報紙,但有些復雜的字就不認識了。家里雖然雜志很多,但那些多是我父親看的,而且大多數是宗教方面的雜志,也有父親自己主編的雜志,我們都不感興趣。我們家的人都喜歡看報紙,因為那時是個動蕩的年代,所以每天都要看報紙,這是我們的主要消息來源。我母親是個電影迷,每天《申報》、《新聞報》來的時候,她都首先要看電影預報。她每次看電影回來,還都給我們講電影中的故事。中國電影、外國電影她都愛看,她到80多歲還一個人跑到電影院去看電影呢!在上海的時候,離我們家*近的電影院叫作巴黎電影院。電影票價一般是兩三毛、三四毛。巴黎電影院是二等影院,上海有家國泰電影院,是一等,但離我家比較遠。那時候我父親能掙200大洋,1個大洋相當于10毛,所以看電影對我們來說還不是很高的消費。我母親還喜歡逛街,經常到商店去買吃的。她也經常帶著我們幾個年齡小一點的孩子一起上街買東西、吃冰淇淋……我剛上大學的時候,父親病故了,母親就和大姐、大哥住在一起,一直到她1962年在上海去世。可能是因為人口多,我家沒什么特別的講究,所以我對于各種節日如何過的也印象不深。只記得每到春節家長會給小輩壓歲錢,此外就是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了。因為我從記事開始,基本上是在外面上學、工作,與我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很短。我求學時代在經濟上也基本上靠哥哥姐姐接濟,所以我對父母了解得不是很多。我叔父死得早,幾個兒子都沒什么出息,也不與我們來往。倒是叔父的女兒陳安芳和我們家里來往比較多。陳安芳被我父親安排在商務印書館當排字工,北伐時期她是工人救護隊隊長。記得有一次我剛從南京到了上海,就趕上那里在打仗。我們家里人就把兩個桌子并在一起,上面放了很多被子,我們就睡在桌子底下。第二天有人來報信,說陳安芳犧牲了,那時候她的孩子才半歲。聽說她是被流彈打中的,周總理還親自去慰問過呢。我母親家的親戚多在杭州,所以我們與她的家人來往比較少。……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灰色) 作者簡介
陳夢熊(1917-2012),浙江上虞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1942年畢業于兩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先后任職于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地質礦產部科技顧問委員會。早年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和地質圖編制工作,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從事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考察與研究,是中國水文地質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先后獲得德國地質學會“Leopoldv on Buch Medal”榮譽獎(2005)、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6)。著有《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的發展與成就》等。張九辰(1964-),河北邯鄲人。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主要從事近現代地學史研究。著有《地質學與民國社會: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施雅風口述自傳》。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