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一位蘇聯科學家在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564764
- 條形碼:9787535564764 ; 978-7-5355-6476-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一位蘇聯科學家在中國 內容簡介
《一位蘇聯科學家在中國/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有計劃地訪問一些當事人,希望他們能將親歷、親見、親聞的史實口述回憶,讓采訪者整理成文字和音像資料,為后人留下一些寶貴的文化財富。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應該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一位蘇聯科學家在中國 目錄
前言
上篇 1958年在中國
**章 一件科學差事
第二章 北京的科學與科學家
第三章 在北京的生活
第四章 友誼賓館和蘇聯大使館:在北京的中蘇合作
第五章 運動與驅使
第六章 去南方出差
第七章 去北方出差
第八章 在北京的*后幾周:我們談論政治
下篇 1960年在中國
第九章 回到中國
第十章 對昆明的*初印象
第十一章 潮流逆轉
第十二章 在昆明的*后一個月
第十三章 在中國的*后幾周:與時間賽跑
人名索引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一位蘇聯科學家在中國 節選
《一位蘇聯科學家在中國/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比如說用一個方塊字來表示元素鎢與釷,這就造成了沒法形容的混亂。我們必須承認使用漢字來翻譯化學術語是一個相當費力的工作。就像在其他許多方面一樣,中國文字實際上妨礙了科學的發展。在這方面,我相信,在使用元素或者化合物的名稱時,中國人彼此之間很難溝通。只有當他們采取國際通用符號,使用拉丁或俄文字母表示時,中國科學家才能解決這個困難問題。中國的科學研究是按照蘇聯的模式組織起來的。正像在蘇聯,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在研究所里,而不是在大專院校里進行的。中國科學院成立于1949年11月。**任院長是郭沫若,一位歷史學家。科學院負責管理在京和在外地的研究所,后者由分院領導。科學院還有一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圖書館。同時還有許多專門研究應用科學的機構,但是它們直屬中央各部領導而與科學院無關。科學院的巨大行政機構通通歸院長和五位副院長領導。他們在院部的下屬不是由科學家或學者,而是由黨內官員組成的。我時常要與一位顯要相見,就是吳有訓。他是負責物理、數學、化學方面的副院長。他清瘦,行動敏捷。在美國留學多年,能講一口漂亮的英語。他是一位很有才能的物理學家。如果不是官樣文章糟蹋埋沒了他,他是能有一番作為的。他不再搞研究,而是專門從事“科學規劃”。總是為他的過去、現在與將來的錯誤,進行自我批判。然而看起來他并沒有失望,似乎好日子就在前頭,*終有一天,他還會去搞科研。因此,看起來,他的興致總是很高的。我還和科學院的外事部門的負責人王拓同志多次會面。他的負責蘇聯事務的助手是一位35歲上下的女士,我們稱之為程( Cheng)女士,是位生性活潑,長相看起來相當敦實的人。 科學院官員老是開一些大會小會,研究科研項目。這些會的主要目的看起來就是為了將政府指示傳達給研究所。這些政府指示朝令夕改,更改得如此之快以致科學院五大副院長根本沒時間著手他們自己的科研工作。他們的時間全被所謂的“計劃工作”占去了。至于院長郭沫若,他成了在官方場合出頭露面的花瓶;當然每一次,少不了他在會上大發宏論。本來中國人是能在科研工作上大干一場的,因為他們的實驗室大多很大而且設備齊全,就是與蘇聯相比也毫不遜色。在十月革命前的俄國,研究機構很少,而且它們大多屬于圣彼得堡的帝國科學院。一般來說,研究大多是在具有良好實驗室的大學里完成的。十月革命后,研究所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但是除了少數研究所外,大多沒有現代化的先進設備。大多數實驗室位于光線陰暗的莫斯科、列寧格勒與基輔的古老建筑物的院子里。只是在近來,蘇聯科學院才在莫斯科的城墻外面建成新的實驗室。在中國,卻是另一番景象。1949年以前建于北京、南京和昆明的大學,四周全是草坪、樹林和花壇點綴的美麗景色。就是新建的研究所也是出奇的大,并附設花園草地,空間十分寬敞,這與中國大城市周圍可耕地十分短缺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差別近來已經減弱,因為部分大學里的空地已經改為供應學生飲食的小賣部了。即使如此,這些廣植林木的地區仍然使得大學里的建筑物看起來十分可愛,因為它們周圍往往是花團錦簇,落英繽紛,精心地用樹木、綠草和鮮花裝飾起來。除了我工作的化學所,我與科學院的分支機構以及其他科研機構的科學家也多有接觸。有色金屬研究所的一些人經常來找我研討他們的一些問題,而我本人也多次去他們所。由于我在有關稀缺金屬會議上的講演,有關部門決定我的建議必須首先在鉑金屬領域里實行。……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一位蘇聯科學家在中國 作者簡介
米哈依爾·阿·克羅契科(1902-1985),烏克蘭人,物理化學家。蘇聯科學院普通與無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斯大林獎金獲得者(1948)。于1958年和1960年兩次來華講學。1961年赴加拿大。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