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故國行色(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443323
- 條形碼:9787547443323 ; 978-7-5474-433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故國行色(精裝) 本書特色
在文學與歷史之間,作者端的是往來無礙、轉換自如,而又拿捏得不失分寸。懷古撫今,蒼然可讀。
故國行色(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為非虛構類隨筆集,作者在足勘游歷中,遍覽山川景物、故國名勝,大多篇什都是在旅次中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就的。全書循著地理的脈絡,追尋歷史的遺跡,抒發人生的感悟,引領讀者全方位地重回過去,感受歷史的云詭波譎,盛衰興替。作者文思敏捷,筆墨生動暢曉,寫景狀物,文采斐然;引經據典,循規蹈矩。在文學與歷史之間,往來無礙,轉換自如,亦文亦史,沉穩厚重,讀來意趣盎然,委婉有致。全書共約二十二萬字,十五幅圖,十九篇文章。
故國行色(精裝) 目錄
與過去“對話”(代序)??馮克力??
海邊的兩座小城
毛烏素南北的塞上明珠
走過紹興
*后的楚都
鎮江懷古
重過淮安舊驛樓
人出鳳凰
洞庭波涌岳陽樓
山水相依醉衡陽
柳江的故事
三江水韻潤蒼梧
大理憶舊
秦嶺南麓的三座都邑
長江上游的兩座酒都
穿透靈魂的箭鏃
云貴川丁巳戰事
鐵路修到紫光閣
海商與海盜
宋老帥與李中堂
后記
故國行色(精裝) 節選
海邊的兩座小城 咸豐十一年處暑的頭一天,涼爽的秋風吹走了暑熱,肥美的魚蝦堆滿了芝罘灣畔的大小碼頭。這是公元1861年8月22日。對于芝罘來說,驚天動地的變化,正是從這一天悄然開始的。 三年前的五月初八,也就是公元1858年6月18日,大清帝國的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吉利王國駐華公使詹姆斯·布魯斯(小額爾金)簽訂了中英《天津條約》,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增開牛莊、登州、臺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不久又增加了天津。 忙碌的漁人并不知曉,正是由于這件事,使得芝罘這個當時只有萬把人的散落漁村,迅速成長為近代史上的著名城市。 咸豐十一年(1861)初春,一位身著朝服的人陪同一個高鼻子、藍眼睛、黃頭發的洋人,來到了芝罘百里開外的蓬萊,那里是登州的府治。他們一個是受命于山東巡撫文煜的候補知府董步云,一個是英國駐華公使小 額爾金剛剛委派的駐天津領事馬禮遜,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在登州的開埠事宜。 時令還不到驚蟄,馬禮遜站在蓬萊閣上向海面一望,北風迎面撲來,凍得他渾身一哆嗦,這個來自英倫三島傳教士出身的外交官,立刻領教了渤海灣畔的“倒春寒”。 他又向東邊的登州水城俯瞰,只見海水很淺,口門也太窄,港池是為小型帆船停泊設計的。然而,萬里之遙的歐洲,來華貿易的商船大都在千噸以上,恐怕連水城的門都進不去。而水城外面的水域,又沒有船舶避風的場所。 馬禮遜失望了,董步云也搖起了頭。他們的目光慢慢轉向了東邊,芝罘灣漸漸進入了二人的視線,那里屬于黃海水域。 芝罘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但是,很久以前,如今人們十分熟悉的芝罘島卻孤懸海外。后來,由于夾河經年不息地沖擊,*終由東南向西北拉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線,讓這座孤獨的小島貼近了海岸,變成了一座陸連島,鬼斧神工般造就出了一個美麗的海灣。 馬禮遜和董步云登上那時還不著名的煙臺山,極目遠眺。北面的芝罘島,猶如一個碩大的靈芝,橫臥海中,擋住了遼東半島冬季刮來的勁風;東北方向的崆峒群島,兀峙海面,左右兩側分別形成了一個寬闊的海口,每日目送著漁船起錨歸航。 就是這里了!兩人四目相對,一下都相中了這個地方。馬禮遜很快返回北京,向小 額爾金報告了考察情形,經過與清廷的溝通,開埠地點移到了芝罘,馬禮遜也順理成章地從英國駐天津領事變為了首任駐煙臺領事。這一天,就是本文開始時敘述的那一天。 馬禮遜的父親老馬禮遜,是西方**位到中國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也是**個把《圣經》譯成中文的英國人,還曾編輯出版了中國歷史上**部英漢辭典——《 華英字典》。并且在澳門開辦了**個中西醫合作的診所,小馬禮遜就出生在那里,他對中國比他的祖國還要熟悉。 就在馬禮遜到芝罘考察的這一年,咸豐皇帝駕崩了。一年半以后的同治二年二月二十日,也就是公元1863年3月23日,春分時節,山東省**個海關(洋關)終于在芝罘設立。當時山東尚有“東省”之稱,海關遂定名為“東海關”。光緒三十三年(1907)東北地區設立行省后,“東省”這個概念才慢慢變成了“東三省”的特指。 同治二年(1863)春日,東海關首任稅務司、英國人漢南來到了芝罘。他告訴友人,自己居住在一個景色妙不可言、氣候首屈一指的好地方。 依據“凡中外商船稅務皆與地方官會辦”的規定,管轄登州、萊州和青州的“登萊青兵備道”,也從萊州東遷到了芝罘。 開埠之后,馬禮遜在芝罘相中了煙臺山,**個把領事館建在了山上。煙臺山上修建的**條道路曾經的名字就是“Morrison路”,漢語為“履信路”,后來改成了“歷新路”。 煙臺山古為荒丘,三面環海,海拔不足50米,由于緊靠 北海岸,人們習慣叫它“北山”。明代“奇山所”建立后,在北山設立了“狼煙墩臺”,以為警報,簡稱“煙臺”,北山的稱謂則慢慢變成了“煙臺山”。 就是這么個七八公頃的地方,很快就聚集了英、法、美、日、德等十七個國家的領事館,形成了亞洲*為密集的領事館建筑群,很是熱鬧。而以芝罘為中心擴展的煙臺,也漸漸享譽海內外。 有意思的是,遠在南邊幾千里外的東海之濱,一個面積接近四萬平方公里的海島,出于同一個原因,也在同一個時間節點緊鑼密鼓地籌辦著開埠的事情。 咸豐十一年(1861)小暑時節,略晚于馬禮遜,另一位洋人在酷熱中抵達了臺灣島,他就是新上任的英國駐臺灣副領事郇和。郇和顯然不如馬禮遜和漢南幸運,因為彼時臺灣的條件遠不如內地。 郇和從“打狗”(高雄)登陸后,來到了臺灣府衙所在地臺南,想在這里設立領事館,并在西海岸的安平港開埠。但他到了安平一看,灘涂延伸,航道淤塞,大型船舶靠港十分困難。當地的百姓,又因為荷蘭人曾經的入侵,對洋人并不友善,加上他水土不服,只得怏怏不樂地返回了廈門。 三個多月后,臺灣的氣候舒適多了,郇和又一次踏上海島,來到了北邊的淡水。同治元年(1862)盛夏,他終于在淡水河岸的“滬尾”設立了**個“洋關”,這是臺灣島上*早的開埠之所。 五口通商之前,清朝的海關主要征收中國民船的關稅,俗稱“常稅”;五口通商之后,新制海關專門征收外國商船的關稅,俗稱“洋稅”。于是慢慢也就有了“常關”和“洋關”等稱謂。 開埠之初,出入關手續是依照貿易的繁盛程度次第辦理的。當時的洋商主要是英商,由于語言的制約,通關事務往往由英國人一手包辦了,清廷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后來,懶得麻煩的清廷,干脆就把“洋關”委托給了外國人管理。 咸豐四年(1854)暑熱時節,朝廷委托英國人威妥瑪、美國人科爾和法國人史密斯組成了大清關稅管理委員會,這是清朝新制海關的起源。 十年后的同治三年(1864)秋天,英國人赫德被任命為大清海關第二任總稅務司,他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四十五年。平心而論,新制海關,恰恰是大清所有衙門中效率*高的機構。 商人們的鼻子比貓還靈,聞聽臺灣開埠,各國商船紛至沓來,但他們并不只從“滬尾”泊岸,而是哪里方便就到哪里。 面對稅收的流失,閩浙總督左宗棠上了折子:“臺灣府城海口,查明淤淺,難以開辦”;而“雞籠”(基隆)、“打狗”兩處,“既有洋船停泊,應一律添設子口,均歸‘滬尾’正口管轄。”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海關稅務司協調后,決定增設副稅務司一名,專管臺灣四口稅務,皇上很快準了。 “雞籠”為淡水外口,“打狗”為安平外口,于是臺灣一島商埠,名為二口,實為四口,并且深入臺北的老城區艋舺。 郇和在淡水待了一段時間,由于距離臺灣府衙太遠,交涉不便,同治三年(1864)又將領事館遷到了臺南,而把淡水改成了辦事處。 同治四年(1865),郇和升任領事。由于打狗水深港闊,商船大都愿意當成首選錨地,于是他干脆移駐到登特(Dent)公司駐泊打狗的鴉片裝卸船“德奈”號上辦公,那個時候,鴉片貿易已經合法化。第二年,他終于正式在打狗修建英國駐臺灣領事館,這里一下子熱鬧了。 郇和沒有他的同胞馬禮遜那么走運,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臺灣島上只有英國一國的領事館,直到二十年后,德國人才于光緒十二年(1886)在臺灣設立了領事館,而美國人干脆就直接把駐臺灣的領事館設在了廈門。 郇和為了排遣寂寞同時增加收入,還代理了其他國家的領事事務和“洋關”業務。因為開埠之初,領事往往身兼數職。煙臺山上雖然有諸多國家的領事館,可人家郇和以一頂十,以少勝多,也是趣事。 打狗命運的改變,如同芝罘。蓬萊水城由于條件不具備,開埠地點東移到了芝罘;臺南安平港也是如此,開埠地點*終南遷到了打狗。
故國行色(精裝) 作者簡介
小非,男,山東煙臺人,本名張曉飛。出生于天津,成長于川滇,工作在山東,煙臺師專中文專業1981屆畢業生。務過農、做過工、教過書、為過吏。退休有暇,轉而為文。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協會員,作品散見于《老照片》《青島文學》《膠東文學》《青島日報》《煙臺日報》等報刊,亦有作品被山東人民出版社等相關文集收錄。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