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農耕社會整治:明代官員呂坤構建的社會環境建設方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450735
- 條形碼:9787560450735 ; 978-7-5604-507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農耕社會整治:明代官員呂坤構建的社會環境建設方案 內容簡介
本書書依呂坤長期在山西從政做官的生涯追蹤,從重農資商調賦稅、強軍撫軍練鄉兵、禁山護林植木、強吏治,嚴執法、備荒防亂穩秩序、立德育人扶弱等多方面去考察呂坤的作為,希冀能勾畫出他心中的“農耕社會整治:構建的社會環境建設方案”,并從得失兩方面剖析了社會原因和他的歷史局限性。書稿內容豐富翔實,匯集多年呂坤從政作官的奏折、書表、公函、信件等,并結合當時社會環境以及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資料,剖析呂坤的所思所想,真切再現他憂國愛民的心跡。通過他治學、道德修養的養成,從基層官員的磨練直至成為身居要職的封疆重臣,卓然獨立,從他一心想達到農耕社會的整治,提出力主構建社會環境建設方案,并從得失兩方面剖析了深層的社會原因和個人局限:——既顯示出他忠君愛民、認真做事的清官思想,同時也顯示了封建社會官員的歷史局限性。
農耕社會整治:明代官員呂坤構建的社會環境建設方案 目錄
一、呂坤上疏內容的變化顯示社會環境建設方案日趨成熟
二、研究時段與空間的界定與說明
三、學界對呂坤的研究
四、研究意義及方法
**章 社會環境建設方案構建的條件
**節 呂坤嚴謹治學是方案構建的文化基礎
一、呂坤終身嚴謹治學
二、呂坤的治學方法及主要治學思想
第二節 呂坤的思想、修養、人生態度是方案構建的基本條件
一、呂坤的尊君、愛民思想是方案構建的思想基礎
二、呂坤的個人修養及人生態度是方案構建的前提條件
第三節 社會環境建設方案在實踐中醞釀、成熟
一、呂坤“基層做官”經歷及活動空間是方案構建的基層社會基礎
二、呂坤“朝中做官”及“歸鄉著書講學”是方案成熟的重要經歷
第二章 社會環境建設方案構建的歷史背景
**節 吏治敗壞
第二節 財政危機
一、稅收漏洞多
二、財政吃緊
第三節 邊防危機
一、東北邊防潛伏危機
二、西北邊疆韃靼挑釁頻繁
第四節 地方叛亂
第三章 重農資商調賦稅
**節 農桑業是各行各業之首
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二、備耕獎勵、植木有賞
第二節 調整行業之間的比例
一、擴大農桑業規模
二、減少不實用物品的生產
三、物資供應要有計劃
四、饑荒年間擴大礦業的規模
第三節 商道通,商家興
一、商道要暢通
二、引導官店、皇店正常營業
三、整頓食鹽市場
第四節 土地、房屋及賦稅合理分配的建議
一、合理分配房屋
……
第四章 強軍撫軍練鄉兵
第五章 禁山、護林、植木
第六章 強吏治嚴執法
第七章 備荒防亂穩秩序
第八章 立德育人扶弱
第九章 社會環境建設方案的實施及相關評價
后記 情感、責任、使命:寫呂坤的緣由
農耕社會整治:明代官員呂坤構建的社會環境建設方案 節選
(二)食鹽市場整頓的辦法 振興鹽業是穩定食鹽市場*根本的措施。振興鹽業主要是針對鹽業出現的問題而進行的。整頓河東鹽業,是國家鹽業整頓的重點,減少課稅是整頓鹽業的一項重要措施。由于鹽業課稅多,因此,生產者被迫擴大生產規模,鹽的質量也不能得到保證。相關文獻載:“解鹽以甘以其澆曬也,故苦,以其苦也,故不行,不行則商人坐困。”①從相關資料可知,過去解鹽的獲得,以采集解池周圍的天然食鹽晶體顆粒為主,因此,鹽的質量很好。從以上文獻得知,因為過去解鹽質量好,所以在市場上享有盛譽。生產者為了得到更多的錢財,于是擴大生產規模,他們在解池一帶利用鹵水曬鹽。通過這種方式生產的食鹽味苦且質量差。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解鹽在市場上的聲譽越來越差,食鹽賣不出去,河東鹽商經營不景氣,銀兩積累較少。如減小課稅,對生產者來說,賦稅壓力減少,他們可以縮小生產規模,想辦法提高食鹽的質量。對此呂坤提出自己的建議:“見解池不必澆曬而自足,既不澆曬,則硝堿不雜,而自甘鹽足有不及于舊商者乎?鹽甘有不售者乎?”因此,要使河東的鹽業起死回生,應減少課稅,讓生產者利用有限的銀兩生產質量較好的食鹽。比如,盡可能多采集天然結晶鹽,不要用鹵水澆曬。當河東一帶食鹽的整體質量提高以后,解鹽在整個明王朝內的食鹽市場上又有了新的出路。 還有減少課稅,使鹽商積累的銀兩增多,更多的錢進入流通領域。這樣,食鹽在市場上的流動有更大的靈活性。這里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減少課稅,似乎使明王朝的賦稅收入受到損失。但是,當鹽業興盛起來的時候,食鹽產量上升,質量提高,食鹽市場穩定有序,*終結果是,上繳朝廷的課稅還會增多,明王朝受益更多。這樣,解鹽苦于難行的局面就會扭轉。鹽業振興以后,還能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其社會效益會從多方面顯現出來。 各地的食鹽市場要統一管理。不同地域鹽價的差異較大,以及市場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販賣私鹽者乘虛而入,而專門從事食鹽調運的官商走人困境。這一社會現象向當時的執政者警示,各地的食鹽市場要統一管理,呂坤對此提出自己的建議。他認為,明王朝內產鹽之地要統一成一個大的市場,“今產鹽之地,孰非王土?私販之徒孰非王民?使通融一處,則私食皆官鹽,而私販者皆官商矣”①。他認為,如果各地的食鹽流通融為一體,保證商路暢通,使私販者合理繳納課稅,官商不可壟斷市場,兩類商人相互協調,取長補短,這樣整個鹽業市場就會步人正常軌道。 呂坤還舉例論述了不進行統一管理所帶來的不良后果。 例如,過去河東之鹽在內地銷售,兩淮、長蘆、山東之鹽在沿海地區銷售,由于市場沒有融為一體,就出現了以下情況:“強民以河東之苦鹽,使價貴而不售,則不足者病。禁兩淮、長蘆、山東之甘鹽,使價賤而不售,則有余者亦病。”②從文獻中得知,由于內地與沿海之間食鹽流通渠道不暢,在河東及內地,由于食鹽供不應求,即使河東的食鹽味苦、質量不高,賣的價格也高,且不夠銷售。生產者晾曬的食鹽少,則盈利少;晾曬得多,則盈利多。而兩淮、長蘆、山東的食鹽,在沿海地區遠遠供過于求。由于政策因素,沿海與內地商路不暢通,即使食鹽的質量較好,仍然是低價銷售,生產者晾曬的食鹽越多,則盈利越少。從以上分析可知,整個明王朝的食鹽流通不能建立一個統一的市場,對朝廷和百姓的利益都會造成一定的侵害。 通過以上正反兩方面的分析得出結論,呂坤建議各地的食鹽市場要統一管理,這是正確的主張。
農耕社會整治:明代官員呂坤構建的社會環境建設方案 作者簡介
呂坤(1536—1618),字新吾,河南商丘寧陵縣人。明朝文學家、思想家、官員。史傳他剛正不阿,為政清廉,被譽為萬歷年間天下“三大賢”之一。留有《實政錄》《呻吟語》等十余種著作。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