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山地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與提升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076505
- 條形碼:9787563076505 ; 978-7-5630-765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山地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與提升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在總結過去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以中國典型山地城市重慶為研究對象,主要闡述山地城市水資源承載力的評價方法及應用,開展水資源承載力提升研究,為現代水資源管理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山地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與提升研究 目錄
**章 概述
1.1 背景及科學意義
1.2 山地水文水資源特征
1.2.1 山地及山地城市
1.2.2 山地水文過程特征
1.2.3 山地水資源特性
1.2.4 山地水資源利用
1.3 水資源承載能力的理論與研究進展
1.3.1 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定義及特性
1.3.2 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進展
1.3.3 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
1.4 研究內容
第二章 山地城市水資源演變與分析評價
2.1 水資源數量及調查評價
2.1.1 降水量
2.1.2 蒸發量
2.1.3 地表水資源量
2.1.4 地下水資源量
2.1.5 水資源總量
2.1.6 水資源開發利用分析
2.2 山地流域水資源演變分析
2.2.1 徑流變化的統計特性分析
2.2.2 徑流變化的復雜性分析
2.2.3 徑流變化的趨勢性分析
2.2.4 徑流變化的突變性
2.2.5 徑流變化的階段性
2.3 典型區域水資源模擬分析
2.3.1 榮昌區分布式水文模型
2.3.2 涪江流域分布式日徑流模型
2.4 水生態環境狀況分析評價
2.4.1 水生態環境狀況分析評價
2.4.2 水電開發的河流健康評估
第三章 山地城市需水量預測
3.1 基本要求
3.1.1 需水統計及預測要求
3.1.2 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分析
3.1.3 經濟社會需水預測
3.2 城市需水量概念及組成
3.2.1 城市需水量預測
3.2.2 國內需水量預測研究現狀
3.2.3 山地城市需水量預測的用水組成
3.3 山地城市需水量預測模型
3.3.1 常見城市需水量預測方法
3.3.2 影響需水量主要因素
3.3.3 需水量預測方法選擇
3.3.4 山地城市需水預測模型
3.4 基于SD模型的渝北區需水量預測分析
3.4.1 研究區概況
3.4.2 預測模型
3.4.3 模型建立
3.4.4 模型校準與運行
3.4.5 國民經濟需水指標評價
3.4.6 需水量預測
3.5 城市需水量預測的應用——供需水平衡
3.5.1 供需水平衡分析方法
3.5.2 供需水時空分析
3.5.3 工作內容
3.5.4 渝北區供需水平衡分析
3。6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的重慶產業用水量研究
3.6.1 基礎資料
3.6.2 模型建立
3.6.3 模型分析
3.6.4 模型應用
3.7 生態需水量計算
3.7.1 基本要求
3.7.2 預測方法
3.7.3 重慶市代表站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
3.7.4 河道外生態需水量預測
第四章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
4.1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4.1.1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指導思想
4.1.2 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4.1.3 承載能力指標體系的構成
4.1.4 水資源承載能力量化指標值
4.2 水資源承載能力影響因素分析
4.2.1 經濟發展指標與主要用水量之間的關系分析
4.2.2 主成分分析法
4.3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與應用
4.3.1 方法介紹
4.3.2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重慶市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
4.3.3 基于水量水質控制指標的重慶市區縣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
4.3.4 重慶市榮昌區水資源承載能力計算
第五章 水資源承載能力提升措施
5.1 水資源及生態環境現狀主要問題
5.1.1 水資源相對貧乏、時空分布不均
5.1.2 用水效率低與過度利用并存
5.1.3 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
5.1.4 水環境污染狀況
5.2 水資源配置與調控
5.3 水資源承載能力提升措施
5.3.1 工程技術措施
5.3.2 經濟結構性措施
5.3.3 建立完善水資源市場
5.3.4 管理與制度措施
5.4 用水控制指標管控
5.4.1 用水總量控制
5.4.2 用水效率控制目標
5.4.3 水功能區納污控制目標的管控要求
5.4.4 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5.5 水資源管理措施
5.5.1 水資源規劃與利用
5.5.2 水資源監測與保護
5.5.3 水資源配置與取用水管理
5.5.4 節約用水
5.5.5 納污控制管理
第六章 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
6.1 監測方案
6.1.1 監測指標體系
6.1.2 監測站網布設
6.1.3 監測工作方案
6.2 水資源數據庫建設
6.3 預警方案
6.3.1 預警等級與警戒線
6.3.2 預警應對措施
6.3.3 預警撤銷方案
6.4 水資源管理系統
6.4.1 系統建設的目標及原則
6.4.2 系統的結構及主要功能
6.5 保障措施
6.5.1 加強組織領導
6.5.2 強化法制保障
6.5.3 加大資金投入
6.5.4 定期信息通報
6.5.5 嚴格督導考核
6.5.6 加大宣傳力度
參考文獻
1.1 背景及科學意義
1.2 山地水文水資源特征
1.2.1 山地及山地城市
1.2.2 山地水文過程特征
1.2.3 山地水資源特性
1.2.4 山地水資源利用
1.3 水資源承載能力的理論與研究進展
1.3.1 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定義及特性
1.3.2 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進展
1.3.3 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
1.4 研究內容
第二章 山地城市水資源演變與分析評價
2.1 水資源數量及調查評價
2.1.1 降水量
2.1.2 蒸發量
2.1.3 地表水資源量
2.1.4 地下水資源量
2.1.5 水資源總量
2.1.6 水資源開發利用分析
2.2 山地流域水資源演變分析
2.2.1 徑流變化的統計特性分析
2.2.2 徑流變化的復雜性分析
2.2.3 徑流變化的趨勢性分析
2.2.4 徑流變化的突變性
2.2.5 徑流變化的階段性
2.3 典型區域水資源模擬分析
2.3.1 榮昌區分布式水文模型
2.3.2 涪江流域分布式日徑流模型
2.4 水生態環境狀況分析評價
2.4.1 水生態環境狀況分析評價
2.4.2 水電開發的河流健康評估
第三章 山地城市需水量預測
3.1 基本要求
3.1.1 需水統計及預測要求
3.1.2 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分析
3.1.3 經濟社會需水預測
3.2 城市需水量概念及組成
3.2.1 城市需水量預測
3.2.2 國內需水量預測研究現狀
3.2.3 山地城市需水量預測的用水組成
3.3 山地城市需水量預測模型
3.3.1 常見城市需水量預測方法
3.3.2 影響需水量主要因素
3.3.3 需水量預測方法選擇
3.3.4 山地城市需水預測模型
3.4 基于SD模型的渝北區需水量預測分析
3.4.1 研究區概況
3.4.2 預測模型
3.4.3 模型建立
3.4.4 模型校準與運行
3.4.5 國民經濟需水指標評價
3.4.6 需水量預測
3.5 城市需水量預測的應用——供需水平衡
3.5.1 供需水平衡分析方法
3.5.2 供需水時空分析
3.5.3 工作內容
3.5.4 渝北區供需水平衡分析
3。6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的重慶產業用水量研究
3.6.1 基礎資料
3.6.2 模型建立
3.6.3 模型分析
3.6.4 模型應用
3.7 生態需水量計算
3.7.1 基本要求
3.7.2 預測方法
3.7.3 重慶市代表站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
3.7.4 河道外生態需水量預測
第四章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
4.1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4.1.1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指導思想
4.1.2 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4.1.3 承載能力指標體系的構成
4.1.4 水資源承載能力量化指標值
4.2 水資源承載能力影響因素分析
4.2.1 經濟發展指標與主要用水量之間的關系分析
4.2.2 主成分分析法
4.3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與應用
4.3.1 方法介紹
4.3.2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重慶市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
4.3.3 基于水量水質控制指標的重慶市區縣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
4.3.4 重慶市榮昌區水資源承載能力計算
第五章 水資源承載能力提升措施
5.1 水資源及生態環境現狀主要問題
5.1.1 水資源相對貧乏、時空分布不均
5.1.2 用水效率低與過度利用并存
5.1.3 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
5.1.4 水環境污染狀況
5.2 水資源配置與調控
5.3 水資源承載能力提升措施
5.3.1 工程技術措施
5.3.2 經濟結構性措施
5.3.3 建立完善水資源市場
5.3.4 管理與制度措施
5.4 用水控制指標管控
5.4.1 用水總量控制
5.4.2 用水效率控制目標
5.4.3 水功能區納污控制目標的管控要求
5.4.4 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5.5 水資源管理措施
5.5.1 水資源規劃與利用
5.5.2 水資源監測與保護
5.5.3 水資源配置與取用水管理
5.5.4 節約用水
5.5.5 納污控制管理
第六章 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
6.1 監測方案
6.1.1 監測指標體系
6.1.2 監測站網布設
6.1.3 監測工作方案
6.2 水資源數據庫建設
6.3 預警方案
6.3.1 預警等級與警戒線
6.3.2 預警應對措施
6.3.3 預警撤銷方案
6.4 水資源管理系統
6.4.1 系統建設的目標及原則
6.4.2 系統的結構及主要功能
6.5 保障措施
6.5.1 加強組織領導
6.5.2 強化法制保障
6.5.3 加大資金投入
6.5.4 定期信息通報
6.5.5 嚴格督導考核
6.5.6 加大宣傳力度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