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studies on the military meritocracy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3969
- 條形碼:9787108073969 ; 978-7-108-07396-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studies on the military meritocracy 本書特色
本書是歷史學家李開元先生的學術代表作,初稿是其在東京大學的博士論文(原為日文)。2003年,作者同年推出中文版、日文版。中文版收入 “三聯(lián)·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第六輯。此次出版的是中文初版的增訂版。
本書的重要貢獻,緣于作者根據(jù)《史記》《漢書》中相對稀少、不成系統(tǒng)的文獻記載,做了大量的史料整理工作,用計量史學的方法,研究漢初劉邦集團的人數(shù)、籍貫、爵位、職官、任期等基礎信息,使得劉邦集團與漢初政治的討論有了比較扎實的根基。作者認為漢初的“軍功受益階層”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在此次的增訂版中,作者充分利用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新史料、涌現(xiàn)的新成果,進一步豐富完善自己的論證,使之成為定本。
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studies on the military meritocracy 內容簡介
本書是歷史學家李開元先生的學術代表作,初稿是其在東京大學的博士論文(原為日文)。2003年,作者同年推出中文版、日文版。中文版收入 “三聯(lián)·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第六輯。此次出版的是中文初版的增訂版。
本書的重要貢獻,緣于作者根據(jù)《史記》《漢書》中相對稀少、不成系統(tǒng)的文獻記載,做了大量的史料整理工作,用計量史學的方法,研究漢初劉邦集團的人數(shù)、籍貫、爵位、職官、任期等基礎信息,使得劉邦集團與漢初政治的討論有了比較扎實的根基。作者認為漢初的“軍功受益階層”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在此次的增訂版中,作者充分利用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新史料、涌現(xiàn)的新成果,進一步豐富完善自己的論證,使之成為定本。
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studies on the military meritocracy 目錄
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studies on the military meritocracy 節(jié)選
軍功受益階層論
一、漢初軍功受益階層概論
西漢初年,一個新的統(tǒng)治階層,即漢初軍功受益階層出現(xiàn)了。漢初軍功受益階層的母體,乃是劉邦集團。劉邦集團起源于芒碭山群盜集團,即秦始皇三十七年劉邦率領沛縣之服徭役者集體逃亡所結成的集團,其人數(shù)不過數(shù)十百人,其性質乃是一個沒有政治目的的脫籍流民集團。秦二世元年九月,劉邦率領芒碭山群盜集團返回沛縣起兵反秦歸楚,轉化為楚國屬下的楚制沛縣集團,其人數(shù)約有三千人,其性質乃為楚軍楚臣之一部分,具有明確的政治統(tǒng)屬關系。秦二世二年后九月,劉邦集團升格為楚之碭郡集團,接受懷王之命,在明確的獨立建國之目標下展開軍事活動,其人數(shù)發(fā)展到三萬人,其性質仍為楚國屬下的政治軍事集團。
漢元年二月,劉邦集團接受項羽的分封,在蜀漢地區(qū)獨立建立漢王國,劉邦集團開始轉化為漢王國的統(tǒng)治階層,成為獨立的政治軍事集團。高帝五年,漢王劉邦聯(lián)合其他諸侯王國共同消滅西楚霸王項羽,即位做了皇帝,建立漢帝國,作為政治軍事集團的劉邦集團,已發(fā)展到約六十萬人以上。漢帝國宣告成立以后,開始遣散軍隊,同時,頒行了“高帝五年詔”等一系列優(yōu)待軍吏卒的法令,通過到手的政權,對于帝國內的政治權力、經(jīng)濟財富、社會身份,即社會總資源進行了全國性的再分配。在這個社會總資源的再分配過程中,劉邦政治軍事集團轉化成了漢帝國的統(tǒng)治階層,即漢初軍功受益階層。
根據(jù)筆者的估計,漢初軍功受益階層,連同其家族計算,約有三百萬人以上,約占當時人口總數(shù)的20%。在漢初所進行的社會總資源的再分配過程中,其分配的標準依照軍法的規(guī)定,首先根據(jù)軍功大小確定軍功爵的高低,再根據(jù)軍功爵之高低確定分配量之多少。就政治權力之分配而言,集團之首領劉邦功*高,又有公平主持分配的*厚之德,因而得到了*大的權力,做了皇帝。在皇帝之下,依據(jù)軍功之高低,劉邦集團的成員們分別得到了諸侯王、列侯、大臣、各級官僚、官吏之職位,掌握了漢帝國之各級政權。就社會身份的分配而言,劉邦集團之成員們根據(jù)軍功得到了二十等軍功爵中的不同爵位,這二十等爵加上其上之王和帝,再包括其下之無爵的士伍公卒、庶人以及半自由民的隱官、非自由民的奴婢,就是當時的整個社會等級身份,各種特權和待遇皆由此而定。就經(jīng)濟財富之分配而言,漢初軍功受益階層根據(jù)以功勞行田宅賞賜的軍法規(guī)定,估計得到了全帝國40%以上的土地和相當部分的其他財產(chǎn),控制著帝國的經(jīng)濟。
漢初軍功受益階層,從高帝時期出現(xiàn),經(jīng)惠帝、呂后、文帝、景帝,直到武帝末年從歷史舞臺消失,大約存在了一百余年時間。在高帝、惠帝、呂后、文帝期之約五十年間,漢初軍功受益階層完全支配著漢帝國之各級政權,為其間漢帝國政治之主導和支柱。隨著時間推移,漢初軍功受益階層開始衰退,其衰退呈現(xiàn)一種自下而上的漸進方式,因時間之先后,由基層逐漸波及上層。大體而言,漢初軍功受益階層在文帝初期退出諸侯王國,文帝中期失去了對于縣一級政權的控制,在文帝末期失去了對郡一級政權的控制,在景帝時期失去對于漢朝中央政權的控制,無可挽回地全面沒落,被新起的法吏和軍吏集團取而代之。漢帝國政治之主導,由此而轉入皇帝的宮廷方面。
漢初軍功受益階層的前身,乃是劉邦政治軍事集團。劉邦集團是地域移動范圍相當廣大的政治軍事集團。其興起于沛縣,早期活動以泗水和碭郡為中心,然后西遷于關中蜀漢地區(qū)建國,再東進統(tǒng)一關東地區(qū),由該集團轉化而來的漢初軍功受益階層,也由此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其成員的出身籍貫結構,即其地域構成,乃是由其地域移動層累地形成的,呈現(xiàn)一種層累的圓錐體結構。該圓錐體結構由上而下可分為四個部分:
(一)豐沛元從集團。即秦二世元年九月,跟隨劉邦起兵于沛縣之楚制沛縣集團,他們約有三千人,幾乎皆為沛縣人,乃是整個劉邦集團之核心。
(二)碭泗楚人集團。即漢元年四月,跟隨劉邦進入漢中建立漢王國的集團。其成員以劉邦集團攻入關中以前的部隊為基礎,人數(shù)約在三萬人以內,其出身地區(qū)大體以秦之碭和泗水郡為中心,及于近鄰之陳、東海、薛、東、三川、潁川諸郡。這些地區(qū),舊多屬于楚國,楚國復興后,也多歸屬于楚之旗號下,故筆者籠統(tǒng)地稱他們?yōu)槌耍麄儤嫵闪藙罴瘓F之中堅部分。
(三)秦人集團。即漢中建國以后加入劉邦集團之蜀漢、關中地區(qū)出身的人,也就是舊秦國出身的人所形成的地域集團。他們的人數(shù)前后或有數(shù)十萬之多,構成了建國以后的劉邦集團之主力部分。
(四)多國合縱集團。也就是由加入劉邦集團的楚秦以外的諸侯國人所形成的地域集團,他們的數(shù)量也或有數(shù)十萬之多,他們構成了劉邦集團之外圍部分。
大體而言,在漢初軍功受益階層當中,豐沛元從集團地位*高,待遇*厚,其次為碭泗楚人集團,他們長期壟斷了漢帝國政權之核心和上層部分,秦人集團多以漢帝國政權之中層為其局限,多國合縱集團之其他諸侯國人,則以在各諸侯王國任事者為多。毋庸置疑,這個圓錐體政治結構的頂點就是劉邦本人。 二、軍功受益階層通論
我們在序文中已經(jīng)談到,西漢王朝不過是中華帝國時代眾多的循環(huán)王朝之一,是筆者在考察中華帝國問題時所選取的一個可供分析的獨立單位。已如所論,漢初軍功受益階層乃是西漢帝國之創(chuàng)建者,其存在狀況決定了初期漢帝國的基本形態(tài)。然而,當我們將漢帝國作為典型,放到整個中華帝國問題中來加以考察時,馬上就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軍功受益階層這樣一個獨特的社會階層,究竟是西漢王朝時期的特殊產(chǎn)物呢,還是貫穿整個中華帝國時代的普遍現(xiàn)象?也就是說,筆者根據(jù)創(chuàng)建西漢帝國的劉邦集團所建立的軍功受益階層的概念,是否可以推廣到中華帝國時代的二千年中,作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歷史學概念而成立?
也如我們在序文中所談到的,中華帝國始于秦始皇所建立的秦王朝,分析中華帝國起源的*適當對象當然是秦王朝了,然而,主要是由于史料的限制,我們選取了西漢王朝作為一種便宜的替代。事實上,如果我們根據(jù)殘缺的現(xiàn)有材料對秦王朝之建立過程作一鳥瞰式的概觀的話,就會相當清晰地看到,秦王朝同漢王朝一樣,產(chǎn)生于秦之軍功受益階層之手。
在本書第1章中已經(jīng)詳細地討論過,漢初軍功受益階層之產(chǎn)生,直接系于軍功爵制,而漢之軍功爵制,乃是直接從秦之軍功爵制繼承而來的。我們知道,秦之軍功爵制,以法制的形式明確成立于商鞅變法,秦之社會,由此而成為一個完全不同于遠古以來的氏族貴族社會的新社會,秦之國家,也由此從一偏處西陲的諸侯小國一步步擴張成為中國歷史上**個統(tǒng)一帝國。
對于由軍功爵制所塑造的這個新的社會,杜正勝在其《編戶齊民》中稱之為兵農(nóng)合一的編戶齊民社會,杜氏之著眼點,在于制度本身,特別是戶籍制度之整理和身份制上之齊一,故有是稱。筆者之著眼點,則在主導社會的人,特別是社會集團和社會階層。事實上,經(jīng)商鞅變法確立軍功爵制以后,秦國舉國轉入軍國主義的戰(zhàn)爭體制,在爾后不斷擴張的戰(zhàn)爭中,秦之軍吏卒通過軍功獲得軍功爵,通過軍功爵獲得田宅地位官職,從而取代舊的氏族貴族,穩(wěn)定而牢固地發(fā)展成為一個全新的支配階層——秦之軍功受益階層,秦之國家和社會由此完全由秦之軍功受益階層支配和主導。在這種意義上,筆者將商鞅變法以后主要由軍功爵制塑造的秦的新社會,定義為軍功社會。
筆者所謂的軍功社會,至少有兩重基本含義:其一,這個社會是由軍功導向的。也就是說,這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乃是尊崇軍功的,政治、經(jīng)濟等各種權益的分配、社會身份的確定,皆是基于軍功的。其二,這個社會的支配和主導者是軍功受益階層。也就是說,其他的社會階層和社會集團,都處于各種不同的從屬地位。秦之軍功社會,至商鞅變法以后在秦是完全地確立了,并隨著統(tǒng)一之進程而日漸擴大到整個中國。
中華帝國的起源,即秦統(tǒng)一帝國之建立及其之所以出現(xiàn),乃是中國史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筆者以為,關于這個問題的一個比較直接而且可以實證的解答方向有三:
(一)秦之軍功受益階層通過長期戰(zhàn)爭建立了秦帝國(人及人的集團)。
(二)以秦為代表的軍功社會取代了遠古以來的氏族貴族社會(社會)。
(三)包括軍功爵制在內的軍法和各種軍事制度,逐步演化為以秦帝國為代表的法的體系和制度(法和制度)。
也就是說,以秦為原形的中華帝國之起源,應當求之于戰(zhàn)爭及其所帶來的變化。中華帝國各種性質之原點,皆是由其軍事起源規(guī)定的。由于本書限于討論軍功受益階層問題,故關于社會和制度之問題及關于中華帝國軍事起源論之整體的討論,皆暫時置而不論。
已如筆者所論,秦末漢初,乃是后戰(zhàn)國時代,漢帝國之建立過程,在相當程度上是戰(zhàn)國末年歷史關系的重演,也就是秦之統(tǒng)一過程在相對短一些的時間的又一次重演。與此相應,漢初軍功受益階層之建立過程,就是秦之軍功受益階層之建立過程的一個縮影,漢初之社會,與商鞅變法以來的秦之社會是同一性質的,皆是軍功社會。
在中國歷史上,繼秦漢帝國時代以后的另一個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統(tǒng)一帝國時代是隋唐帝國時代,在關于整個中華帝國問題的研究中,隋唐帝國時代具有上承秦漢魏晉,下啟宋元明清之典型意義。關于隋唐帝國之建立,陳寅恪先生有卓越的分析,陳先生指出,隋唐帝國之建立,出于北魏、北周以來的關隴集團之手,關隴集團,乃是一個以關中為根據(jù)地,以在關中的關東關中胡漢軍人為核心的政治軍事集團,他們通過戰(zhàn)爭創(chuàng)建了隋唐帝國,轉化為帝國的統(tǒng)治集團。從北魏至唐初的政治,皆由該集團主導。陳先生之分析,在中國歷史的研究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社會集團的分析方法,首次系統(tǒng)地展示了通過創(chuàng)建王朝的人組成的集團來考察王朝起源及其性質特點的方法和成果,使我們對于隋唐帝國的理解有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當然,陳先生的關隴集團的概念,更多地限定于統(tǒng)治集團之上層和核心部分,然而,如果將關隴集團的一般士兵及其家屬考慮進去,適當?shù)亟Y合府兵制和均田制來展開考察的話,以關隴集團為核心的創(chuàng)建了隋唐帝國的政治軍事集團就可以直接理解為北魏北周隋唐以來的軍功受益階層,他們和創(chuàng)建了秦漢帝國的秦漢軍功受益階層具有基本的共同性,屬于同一類型的社會階層。為了明確而普遍地表達這個社會階層的概念,筆者首先將他們通稱為軍功受益階層,然后定義如下:
(一)創(chuàng)建王朝政權的政治軍事集團的成員及其家族后代;
(二)王朝政權建立以后,他們轉化為新的統(tǒng)治階層,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身份諸方面居于支配地位。
筆者進而以為,由對于創(chuàng)建西漢王朝的劉邦集團之研究中抽象出來的這個軍功受益階層的概念,不僅可以作為一種典型通用于秦漢帝國和隋唐帝國時代,而且可以推廣到整個中華帝國時代,作為中國歷史研究中,特別是中華帝國問題研究中一個普遍概念來加以使用。
我們知道,繼秦和西漢以后,中國之統(tǒng)一帝國是東漢帝國,東漢帝國創(chuàng)建于劉秀之光武集團之手。光武集團,乃是一個以南陽豪族為核心的政治軍事集團,該集團通過長期戰(zhàn)爭建立東漢帝國以后,也轉化為東漢帝國的統(tǒng)治階層。漢末三國并立,三國之魏、吳、蜀,無一不是出于各個政治軍事集團長期戰(zhàn)爭的結果,魏國創(chuàng)建于以中原世族為核心之曹魏集團,吳國創(chuàng)建于以江東世族為核心之孫吳集團,蜀漢創(chuàng)建于以寒門下士為核心的劉備集團,皆是軍功受益階層所創(chuàng)建的政權。西晉直接繼承曹魏,只是將宮廷皇權由曹氏轉入司馬氏,統(tǒng)治階層沒有發(fā)生變化。南北朝時期,東晉承繼西晉,其他各個政權,無不出于各個胡漢政治軍事集團之手,也是軍功受益階層政權。其后,南北共同歸于隋唐。
唐末有五代十國,無不是一個個短期之軍功受益階層政權。北宋創(chuàng)建于趙匡胤集團,該集團就是后周政治軍事集團,同魏晉交替一樣,只是將軍功受益階層政權之頂點——皇室,由柴姓換了趙氏,作為帝國創(chuàng)建者之軍功受益階層沒有改變。蒙古騎馬軍團創(chuàng)建
了元朝,以蒙古軍人為核心,形成了新的軍功受益階層。起源于紅巾軍的朱元璋集團建立了明帝國,其軍功受益階層問題,具有另一種典型性。清朝創(chuàng)建于八旗軍團,為以滿漢八旗為核心的政治軍事集團,他們在帝國建立以后,轉換為新的統(tǒng)治階層,作為軍功受益階層持續(xù)的時間之長,甚至超過漢唐。
論述至此,筆者感到有必要再次說明,筆者所提出的軍功受益階層的概念,只是筆者由創(chuàng)建西漢王朝的劉邦集團之研究中抽象出來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概念,運用這個典型概念,有助于對于中華帝國問題之整體及其各個王朝部分之理解。毫無疑問,當我們把這樣一個概念具體運用到不同的時代和王朝時,必須考慮到時代之變遷所帶來的新的因素,如東漢之豪族、魏晉之世家大族、北朝隋唐,更至于元清之種族因素等。筆者以為,盡管可能因時代不同而有種種變形,軍功受益階層這樣一個概念,是可以作為一條首尾一致的主線貫通于中華帝國二千年的。
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studies on the military meritocracy 相關資料
方法的明快考究和內容的豐富多彩,是本書的特點。作者首先用詳盡的考證,建立起立論的基礎;又用精當?shù)姆治觯床鞖v史的幽隱;再用歸納抽象,建立起新說新論。
——田余慶(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作者著眼于創(chuàng)建王朝國家的政治軍事集團,追蹤其轉化成為新的統(tǒng)治階層的過程,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軍功受益階層之說,為中華帝國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見解和新的視角。
——尾形勇(東京大學榮譽教授)
秦帝國在戰(zhàn)國復國運動中崩潰,歷史向戰(zhàn)國方向回轉。但是,向戰(zhàn)國方向回轉的歷史無法繞開秦帝國,于是出現(xiàn)了一個戰(zhàn)國和帝國兩個時代特點混在的新時代——后戰(zhàn)國時代。后戰(zhàn)國時代新說的提出,是作者的創(chuàng)見,也是本書的一大看點。
——郉義田(“中研院”院士)
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studies on the military meritocracy 作者簡介
李開元,四川成都人,198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1998年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日本就實大學人文科學部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致力于歷史研究、歷史敘事和史學理論的結合,追求打通文史哲,科學與藝術并舉的新史學。主要研究領域為戰(zhàn)國秦漢史與史學理論,主要著作有《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楚亡——從項羽到韓信》《漢興——從呂后到漢文帝》《秦謎——重新發(fā)現(xiàn)秦始皇》等,主要論文有《史學理論的層次模式和史學多元化》《“歷史”釋義》《解構〈史記·秦始皇本紀〉:兼論3+N的歷史學知識構成》《末代楚王史跡鉤沉:補〈史記〉昌平君列傳》等。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jīng)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