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立斜陽集 本書特色
1. 紀念馮至先生逝世30周年,收錄馮至先生沉思往事、懷師憶友、文藝因緣、創作感懷等文字。
2. 記楊晦、梁遇春、郁達夫,徐詩荃、梁岱宗等故人故事,記錄與齊白石、永瀨義郎之間的文藝因緣。
3. 江湖越大,越是不能相忘。馮至作品,感念那些人生中走過的路,遇到的人。
4. 回到馮至精神創造的生命現場:20年代的北京、30年代德國的海德貝格、40年代的昆明三個他的心靈故鄉,探源馮至思想及作品的催動力。
5. 收錄馮至先生創作于20世紀80年代的新詩三十二首,表達對于時代的愛和憎。
6. 內外雙封設計,隨書附贈全本配樂有聲書。
立斜陽集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馮至寫于20世紀80年代的一些回憶性散文及新詩。主要記錄20世紀20年代的北京、20世紀30年代前半期德國的海德貝格、20世紀40年代前半期的昆明這三個作者“華年磨滅地”的城市和在那里結識的良師益友——楊晦、梁遇春、郁達夫,徐詩荃、梁岱宗等,記錄昆明往事,記錄與齊白石、永賴義郎及夫人永賴照子之間的文藝因緣。“當時只道是尋常”,許多往事一經回想便意味無窮,于是沉思往事立“斜陽”。另收錄馮至先生創作于20世紀80年代的新詩約三十首。
立斜陽集 目錄
上卷·散文
還“鄉”隨筆――讀十本詩集書后…………………………002
衷心的愿望――紀念《世界文學》創刊三十周年………017
從癸亥年到癸亥年――懷念楊晦同志……………………………021
談梁遇春………………………………………038
敲鼓與趕車――《田間選集》代序………………………057
聞山散文集《紫色的霧》序…………………064
銀湖夜思………………………………………070
相濡與相忘――憶郁達夫…………………………………081
仲平同志早期的歌唱…………………………091
祝杜甫紀念館成立三十周年…………………100
《駱駝草》影印本序…………………………103
回憶《沉鐘》――影印《沉鐘》半月刊序言………………106
昆明往事………………………………………117
樂趣與沒趣……………………………………166
紅櫻桃與“紅娘子”…………………………171
記陳展云………………………………………175
我在四中學習的時候…………………………182
文藝因緣二則…………………………………192
外來的養分……………………………………200
海德貝格記事…………………………………219
“但開風氣不為師”――記我在北大受到的教育…………………249
讀魏斯科普夫的小說《誘惑》………………258
下卷·詩
新絕句十首……………………………………270
記 夢 詩 ………………………………………275
獨白與對話……………………………………281
西西里浮光掠影………………………………292
祭詩四首 ………………………………………299
立斜陽集 節選
引 言
馮 至
1988年6月19日
1983年初,我編輯出一部選集,寫了一篇《詩文自選瑣記》作為代序,給從20年代以來的寫作生活做了一個總結,心里覺得輕松而又空虛。輕松,是把些自認為不無可取的東西搜集在一起,裝印成冊,總算有了一個交代;空虛,是自念生平無所建樹,這點所記不無可取的東西也十分貧乏,如今體力和精力日漸衰退,來日還能有什么作為,深感渺茫。正當輕松與空虛兩種心情交織的時候,在3月上旬,我參加了中國作家協會組織的**屆新詩評獎工作,得以閱讀平素不甚注意的、新出版的詩集,眼前展現出一片詩的繁榮景象。這繁榮景象不僅是“十年浩劫”時不能想象,就是在50年代也是難以看到的。不由得想到自己,從60年代初期起二十多年內沒有寫過一首新詩,好像與新詩絕了緣。我面對這些劫后奇葩,深有感觸,寫了一篇《還“鄉”隨筆》,表達我讀了那些詩集后的一些感想和意見。這個加引號的“鄉”當然不是生我育我的家鄉,而是闊別了許久的詩的故鄉。我那時是多么想念我的詩的故鄉啊!由于這縷鄉思,我經常懷念與我過去寫詩以及從事文藝工作有深切關系的人和地方,并為此寫了些紀念性或回憶性的散文,從1983年4月算起,到現在已經過了五年多。這些文章,寫的時候沒有計劃,如今把它們按照寫作的年月編纂成集,不成系統,卻也不無重點。這里邊主要寫的是20年代的北京、30年代前半期德國的海德貝格、40年代前半期的昆明――這三個城市曾是我的“華年磨滅地”,但它們豐富我的知識,啟發我的情思,是任何其他地方都不能與之相比的。尤其是我那時在那些地方結識的人,無論是衷心愛戴的良師益友,或是短途相遇而又難以忘卻的某個路人,都對我有過這樣那樣的影響。我為了對他們表示感念之情,有的寫成專文,有的寫入文章中的某個段落,當然,也有些人和事本來應該寫卻還沒有來得及去寫,看來這部集子好像是一幅尚未完成的畫卷。
許多年來,我喜歡讀納蘭性德的一首詞《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我喜歡這首詞,并不是對于詞里的情調和事跡有所認同,我既沒有西風黃葉之感,也沒有品嘗過“被酒”與“賭書”的情趣,我只是欣賞其中*后的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自念生平,沒有參與過轟轟烈烈的事業,沒有寫過傳誦一時的文章,結交的友人或熟人中,沒有風云人物,也沒有一代名流。有些人和事,或長期共處,或偶爾相逢,往往有一言一行,一苦一樂,當時確實覺得很尋常,可是一旦回想起來,便意味無窮,有如淡薄的水酒,只要日子久了,也會有幾分醇化。恨不得能讓時光倒流,把那些尋常事再重復一遍。重復不可能,只有“沉思往事立殘陽”了。不過,“殘陽”顯得過于衰颯,納蘭性德年始三十便已逝世,他說“立殘陽”,如果不是為時過早,就是略有征兆。我比他已經多活了五十多年,卻不愿立在殘陽里沉思往事。若把“殘陽”改為“斜陽”,則更適合我的心情。因此我把這部集子叫作《立斜陽集》。
但沉思的并不限于往事。身在斜陽里,也要看到今天。面對今天的現實,不無感觸和希望,有時也順手寫入某些篇章里。而且從1985年起,現實促使我每年都寫幾首或十幾首詩,表達我對于我們時代的愛和憎。這也可以說是實現了我寫《還“鄉”隨筆》時重返詩的故鄉的愿望。我曾經說過,我寫詩的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20年代、40年代、50年代,以后是否還會有第四階段,我很懷疑。1985年以來寫的一些詩,可以說是我寫詩的第四階段吧。當然,我希望這個階段不就此結束。我把這些詩跟大部分都是沉思往事的文章印在一起,說明我并沒有忘卻今天。
立斜陽集 作者簡介
馮至,原名馮承植,字君培,直隸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現代詩人、學者、翻譯家。
馮至1930年赴德國留學,先后就讀于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主攻德國文學,兼修哲學和藝術史并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同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馮至詩歌風格幽婉、沉郁且多具哲思,學術風格嚴謹、求真。魯迅稱贊他是“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曾獲德國“歌德獎章”、“格林兄弟文學獎”、“大十字”勛章等多項榮譽。
主要代表作有:小說《伍子胥》,散文集《山水》,詩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譯作《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海涅詩選》,學術專著《杜甫傳》《馮至學術論著自選集》等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