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生態文明教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151711
- 條形碼:9787511151711 ; 978-7-5111-517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態文明教育 內容簡介
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極其重要的環節,是大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生態文明教育》主要內容包括五個方面:①梳理生態文明思想歷史演進脈絡,講述生態文明的內涵及特征、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內在關系以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等;②講述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特色,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模式進行分析,對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經驗進行總結,講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成就;③講述“五位一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④講述建設美麗中國的意義、美麗中國的內涵與特征、實施美麗中國建設的天藍地綠水凈戰略;⑤講述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現狀,介紹推進綠色教育的舉措,倡導建設綠色機關、綠色學校、綠色家庭、綠色社區。 《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教育”通識課教材,也可作為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及相關專業基礎課程教材和參考書,還可作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基本知識讀本。
生態文明教育 目錄
**節 中國古代生態文明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二、厚德載物的生態倫理觀
三、中國古代生態文明思想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 西方生態文明思想
一、工業文明的反思
二、生態現代化
三、生態倫理學
四、生態政治學
五、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
第三節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
一、自然先在性
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三、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
四、物質循環的生態利用
復習思考題
第二章 生態文明與生態文明建設
**節 生態文明的內涵及特征
一、生態與文明
二、生態文明
第二節 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內在關系
一、生態文明與“五位一體”的關系
二、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關系
三、生態文明與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關系
第三節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概述
一、從生態環境保護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演進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第四節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內涵及其本質屬性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復習思考題
第三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和實踐基礎
一、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基礎
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基礎
第二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內涵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現狀及實踐探索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主要任務
復習思考題
第四章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探索和主要成就
**節 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探索
一、國家層面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二、地方層面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三、實踐探索過程中的成效
第二節 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成就
一、生態文明建設方向進一步明確
二、生態環境治理的模式和措施更加成熟
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法治化邁出堅實一步
四、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實現綠色轉型
第三節 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經驗
一、堅持以“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生態環保責任
二、堅持以生態紅線管控引領綠色發展
三、堅持以協調統籌的生態環保體制支撐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
四、堅持以行政、民事與刑事司法聯動實施有效環境監管
五、堅持以聯防聯控促進區域和流域生態環境治理
六、堅持以典型示范推廣生態文明建設*佳實踐
七、堅持以多元共治推動全社會共同行動
八、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生態文明走向世界
復習思考題
……
第五章 “五位一體”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
第六章 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
第七章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夢
第八章 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
參考文獻
附錄
生態文明教育 節選
《生態文明教育》: 二、環境問題既是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政治問題 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污染嚴重,已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突出短板。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建設美麗中國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生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更加殷實。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環境問題,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斷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可謂抓住要害、切中積弊。如果我們不大力推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污染會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即使經濟增長了,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會大打折扣,甚至會產生強烈的不滿。 環境問題通過發展來解決。實踐經驗表明,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生態環境問題也必須通過發展來解決。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保護生態環境也不是要舍棄經濟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源源不斷地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環境也是民生。這個民生,一頭連著百姓生活質量,一頭連著社會和諧穩定,從改善民生的著力點看,生態文明也是民意所在。中央提出的“調結構、轉方式”,正是與老百姓的想法一致。民生問題就是*大的政治。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踐行黨的使命宗旨的政治責任。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之所以能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根本的就在于不斷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實踐證明,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要全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人民群眾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生態環境在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當前,不同程度存在的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垃圾圍城、農村環境問題依然是民心之痛、民生之患。要從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做起,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三、如何保障人民的環境福祉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人民自覺行動。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行經濟與生態共贏之舉。新時代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并不是要求我們將人的需要放在次于生態環境的地位,更不是置人類自身發展于不顧,而是既保證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又滿足人類自身的美好生活需要。換言之,在踐行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的過程中,要努力實現二者的統籌兼顧。首先,要大力推廣綠色發展方式,實現產品生產綠色化。我國的許多經濟產業,在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往往秉持一種經濟至上的發展理念,常常忽視產業發展對現有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而現在,隨著我國總體經濟發展方式向高質量、低碳化的綠色發展方向的轉變,越來越多的環境友好型的優質產品也逐漸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為經濟發展方式的優化升級奠定了基礎。其次,要堅持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的發展理念。人民的美好生活從來不是單純地對發達物質文明的追逐,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無法囊括民生的全部方面。只有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中,人民群眾才能真正地充滿幸福感。保護“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是實現民生福祉的要義所在。 ……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