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增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28677
- 條形碼:9787220128677 ; 978-7-220-1286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增訂版) 本書特色
豆瓣評分9.1的經典著作增訂版。簡明扼要,舉重若輕,實有四兩撥千斤的氣勢。雖然是短小的述評文章,但仍旁征博引中西方文學的例子,生動形象,可稱學術寫作的經典范本。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增訂版) 內容簡介
本書用非常精練的語言,概括了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的總趨勢,即由以創作為中心轉移到以作品本身和對作品的接受為中心,認為二十世紀文論強調批評的獨立性。本書分章講解了現代西方文論經歷了從形式主義到結構主義再到結構主義之后發展起來的各種理論。并且,本書還將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與西方文學理論進行比較和融會,為比較文學這一學科的研究做了許多優秀的案例分析,為這一學科的**閱讀書目。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增訂版) 目錄
目?? 錄
增訂版序 / 1
前?? 記 / 16
1?? 管窺蠡測:
???????? ——現代西方文論略覽 / 1
2?? 誰能告訴我:我是誰?
???????? ——精神分析與文學批評 / 13
一、精神分析的產生 / 14
二、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論 / 17
三、精神分析派文評 / 20
四、批評與小結 / 31
3?? 作品本體的崇拜
???????? ——論英美新批評 / 34
一、從作者到作品 / 35
二、文學的本體論 / 40
三、作品的詮釋 / 44
四、批評與評價 / 47
4?? 諸神的復活
???????? ——神話與原型批評 / 50
一、神話思維 / 53
二、儀式與原型 / 57
三、原型批評 / 61
四、結語 / 69
5?? 藝術旗幟上的顏色
???????? ——俄國形式主義與捷克結構主義 / 73
一、俄國形式主義 / 74
二、布拉格學派 / 83
三、結束語 / 87
6?? 語言的牢房
?? ?? ——結構主義的語言學和人類學 / 92
一、語言學模式 / 93
二、結構主義人類學 / 100
三、小結 / 106
7?? 詩的解剖
???????? ——結構主義詩論 / 112
一、雅各布森的語言理論 / 114
二、卡勒論詩的程序 / 118
三、總結與批評 / 124
8?? 故事下面的故事
???????? ——論結構主義敘事學 / 132
一、童話的概括 / 134
二、神話的破譯 / 137
三、敘述的語法 / 143
四、總結與批評 / 150
9?? 結構的消失
???????? ——后結構主義的解構式批評 / 155
一、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批判 / 157
二、符號的游戲 / 162
三、從作者到讀者 / 166
四、激進還是虛無? / 171
10?? 神·上帝·作者
?? ?? ?? ?? ——評傳統的闡釋學 / 177
一、闡釋學的興起 / 178
二、現象學與闡釋學 / 185
三、同一性的幻想 / 190
11??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關于闡釋學與接受美學 / 195
一、理解的歷史性 / 197
二、接受美學簡述 / 201
三、讀者反應批評 / 207
四、結束語 / 212
12?? 文學理論的興衰 / 217
一、理論的回顧 / 217
二、理論與文學的分離 / 226
13?? 引介西方文論,提倡獨立思考 / 236
一、獨立思考的重要 / 237
二、標新立異,匪夷所思 / 243
三、傳統和我們 / 248
14?? 后理論時代的中西比較文學研究 / 253
一、歐洲中心的比較文學與中西比較文學 / 254
二、文學理論與比較的基礎 / 259
三、比較詩學 / 262
四、文本證據的重要性 / 272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增訂版) 節選
作品本體的崇拜 ——論英美新批評 《舊約·傳道書》里說“太陽下面沒有什么新東西”,這說得太絕對,也太消極,因為新與舊相反而又互為依存,這話等于說:“太陽下面也沒有什么舊東西。”不過,我們看到“新批評”這名稱的時候,卻不免想起《傳道書》里的這句話。 當然,新批評也有名副其實的時候,那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要明白這派批評的特點,它當時新在哪里,就有必要做一番簡略的回顧和比較。 一、從作者到作品 法國歷史家泰納以寫就《英國文學史》而著名,在這本書的導言里,他提出文學的產生決定于時代、種族、環境三種要素的理論。泰納把文學作品視為文獻,比成化石,然后寫道:“這貝殼化石下面曾是一個活動物,這文獻后面也曾是一個活人。若非為重現那活動物,你何必研究貝殼呢?你研究文獻也同樣只是為認識那活的人。”這段話頗能顯出19世紀傳統批評的特色,這種實證主義理論把文學當成歷史文獻,研究文學的目的幾乎全是為認識過去時代的歷史,或認識體現了時代精神的作者本人。浪漫主義的表現論既然把文學視為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了解作者身世和性情就成為理解作品的前提。于是在19世紀后半,歷史的和傳記的批評占據主導,作者生平及其社會背景成為文學研究的中心,作品好像只是一些路標,指引批評家們到那中心去。 可是,文學畢竟不是歷史,而且自亞里士多德以來,許許多多的理論家都認為文學高于歷史。如果文學作品只是為研究歷史提供線索的文獻,它還有什么獨特的審美價值,又怎么可能高于歷史呢?如果對作品的了解必須以對作者個人身世際遇的了解為前提,以作者的本來意圖為準繩,文學還有什么普遍意義,又何須批評家為每一代新的讀者闡釋作品的意義?對實證主義和表現理論提出的許多疑問,在20世紀初開始促成傳統批評的瓦解。在美學和文藝批評的領域,柏格森、克羅齊等哲學家取代了實證主義的影響,在創作實踐里,現代派取代了已經失去生命力的末流的浪漫派,不同于19世紀傳統的新的批評潮流迅速發展起來,在英美,這種潮流就叫作“新批評”。 新批評得名于蘭色姆一本書的標題,在這本書里他討論了I. A. 理查茲和T. S. 艾略特等人的批評理論,認為“新批評幾乎可以說是由理查茲開始的”。a理查茲從語義研究出發,把語言的使用分為“科學性的”和“情感性的”,前者的功用是指事稱物,傳達真實信息,說的話可以和客觀事實一一對應,后者的功用是激發人的情感和想象,說的話并不一定和客觀事實完全對應;前者是真實的陳述,是科學的真,后者是所謂“偽陳述”(pseudo-statement),是藝術的真。藝術的真實不等于客觀事實,理查茲舉笛福的小說《魯濱孫飄流記》為例。笛福的小說以水手塞爾凱克的真實經歷為藍本,但“《魯濱孫飄流記》的‘真實’只是我們讀到的情節合乎情理,從敘述故事的效果說來易于被人接受,而不是這些情節都符合亞歷山大·塞爾凱克或別的什么人的實際經歷”。理查茲著眼于文學作品在讀者心理上產生的效果,認為一部作品只要總的效果是統一的,前后連貫,具有“內在的必然性”(internal necessity),使讀者覺得合情合理,就具有藝術的“真實”。因此,文學作品只要統一連貫,符合本身的邏輯,就形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世界,不必仰仗歷史或科學來取得存在的理由。詩的真實不同于歷史或科學的真實,這本不是什么深奧的道理和了不起的新發現。但是,對于在文學研究中模仿和搬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視作品為文獻的泰納式歷史主義,這卻無異于釜底抽薪,具有振聾發聵、令人耳目一新的作用。 現代派詩人艾略特也是新批評的思想先驅。他針對浪漫主義的表現理論,宣稱“詩不是放縱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現個性,而是逃避個性”;“藝術的情感是非個人的”。詩人好像催化劑,他促使詩的材料變成詩,但并不把自己的主觀情感加進去,像催化劑一樣保持中性。在艾略特看來,“在藝術形式中表現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客觀關聯物’(objective correlative)”。這里說的不是詩人個人的情感,而是普遍意義的情感,詩人要表現這些情感,就必須找到與這些情感密切相關的形象、情境、情節等適當的媒介,一旦找到適當媒介并把它寫在詩里,就能使讀者立即感受到詩人要表現的情緒。“客觀關聯物”賦予情感以形式,詩人愈能把各種情感密集地表現在某種形象或文字里,詩也就愈有價值。17世紀玄學派詩人們那些令人意想不到、云譎波詭的奇喻(conceits),很受艾略特的推崇贊賞,可見他重視的不是直接抒發個人情感的詩,而是以復雜甚至困難的形式表現復雜思想感情的詩。這種形式艱澀的詩逼得讀者注意詩的文字本身,而不是透過作品去了解詩人的個性。所以艾略特說:“誠實的批評和敏感的鑒賞都不是指向詩人,而是指向詩”;“把興趣從詩人轉移到詩是值得贊許的,因為這有助于對真正的好詩或壞詩作出更公正的評價”。艾略特認為詩本身就是活的,“有它自己的生命”。與泰納把詩比作化石對照起來,艾略特確實為文學批評打開了一條充滿活力的新路。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增訂版) 作者簡介
張隆溪,北京大學碩士,哈佛大學博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講座教授。長期專注東西方跨文化研究,在國際學界享有盛譽,獲選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學院外籍院士,當選2016—2019年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主席。以中英文發表二十多部專著和多篇學術論文。除六部英文專著外,中文著作有《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道與邏各斯》《走出文化的封閉圈》《中西文化研究十論》《比較文學研究入門》《靈魂的史詩:失樂園》《一轂集》《文學·歷史·思想:中西比較研究》《闡釋學與跨文化研究》《文學·記憶·思想:東西比較隨筆集》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