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真實性”及其蛻變—人類學視域下的紀錄片創作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6021076
- 條形碼:9787566021076 ; 978-7-5660-210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真實性”及其蛻變—人類學視域下的紀錄片創作 內容簡介
自人類開始使用各種手段進行自我表達和自我呈現時,不論媒介是什么,真實性問題就已然隨之誕生了,然而圍繞真實性的討論空間并沒有能夠隨著表現手段或媒介的進步與發展而縮小,反而出現了更為多樣化的聲音和觀點。紀錄片和影視人類學作品從其出現之時,就沒能免于真實性的拷問,各種理論流派都依照不同的原則表達對真實的理解,努力呈現*為真實的本質。但是隨著人類學以及社會科學的日益成熟,學術界開始對這一問題本身進行質疑和反思,*終有關紀錄片的真實性問題將何去何從,正是本書所要表述的主旨。本書試著圍繞真實性這一點,展開一條脈絡,將紀錄片和影視人類學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綜述。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提出擺脫真實性的困擾,并非倡導紀錄片實踐可以忽略真實性,而是指出,真實性并不是紀錄片創作的專享指導原則,不可因為一味追求真實性而忽視了其他更為重要的含義。另外,在紀錄片和人類學研究領域的學者,應該將視線從呈現真實這一標準逐漸轉移到其他更有意義的評判標準上。
“真實性”及其蛻變—人類學視域下的紀錄片創作 目錄
**節 真實性——紀錄片和人類學共同面臨的百年難題
一、紀錄片難以界定的本質屬性:飄忽的真實性
二、共同難題——真實性
第二節 “真實性”論述
一、“真實性”的研究
第三節 紀錄片、真實性與人類學:已有研究綜述
一、紀錄片發展
二、多學科視角下的真實話語
三、影視人類學
第二章 紀錄片創作中的“真實”
**節 客觀真實——“真實”命題的誕生
第二節 感知真實——現實與虛假之爭
第三節 創造真實——搬演與重構的現實戲劇
第四節 尊重與參與:交互關系的呈現
一、尊重真實——讓鏡頭說話
二、參與真實——讓·魯什的共享模式
第五節 標準化真實——旁觀的邏輯
第六節 后現代真實觀——虛構的策略
第七節 小結:真實性母體下的紀錄片歷史
第三章 他山之石——人類學與民族志影像
**節 真實素材的來源一田野工作與影像捕捉
第二節 人類學與民族志影像敘事
一、整體論和紀錄片的拍攝
二、參與觀察與參與電影
三、主位、客位視角和紀錄片創作
第三節 “旁觀式觀察”與“無鏡頭意識”
第四節 類比:民族志文本和民族志影像
第五節 小結:民族志影像表達的貢獻
第四章 真實性困境:來自后現代主義的質疑
**節 寫文化與表述危機
第二節 民族志撰寫在后現代主義中的遭遇
第三節 影視人類學中的“表述危機”
第四節 后現代主義對影視人類學選題的批判
第五節 剖析與反思:中國紀錄片人的實踐
一、“讓畫面自己表述”——《平衡》
二、深描下的真實——《背簍電影院》《徽州》
第六節 小結:困境與出路
第五章 一場關于“真實性何為”的審判
**節 無法預測的困境:關于復雜實踐的論述
第二節 技術與方法論:“再現”與“搬演”
第三節 多重主體的聲音一觀眾、拍攝者與鏡頭
第四節 實踐中的真實性感悟一《高山人家》《茶葉之路》
第五節 非真實性的必然存在
第六節 小結:我們從未真實過
第六章 邁向未來:影視人類學的詩意與應用
**節 詩意與美學的理念
第二節 多重可能性:紀錄片與影視人類學的魅力
第三節 變革:應用與市場的介入
第四節 “觀眾導向”的變遷:社會技術發展下的觀眾視野
第五節 傳統遺產的再發現:影視人類學的社會責任
第七章 結語
**節 “真實性”命題會終結嗎?
第二節 雙保險機制:文本與影像
第三節 人類學的關懷與公共責任
參考文獻
后記
“真實性”及其蛻變—人類學視域下的紀錄片創作 作者簡介
湯文靖,中央民族大學教師。在《電視研究》《新聞與寫作》《中國記者》《新聞界》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幾篇。主持的主要課題有教育部項目《民族紀錄片研究》、國家民委項目《新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史研究》、北京市教改項目《新聞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等。實踐經驗豐富,有100多部紀錄片作品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并獲得五個一工程入圍獎、星光獎、金鷹獎等獎項。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