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懷想中大(增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6074096
- 條形碼:9787306074096 ; 978-7-306-0740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懷想中大(增訂版)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陳平原在中山大學中文系完成本科、碩士研究生學業,后進入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并在北大中文系任教。作者對中山大學的人和物有著深厚的感情,正值中山大學百年校慶來臨之際,作者搜集36篇散文獻禮中大百年校慶。本書共四部分。**部分為“時代記憶”,第二部分為“我的大學”,第三部分為“師生情誼”,第四部分為“校園文化”。
懷想中大(增訂版) 目錄
未必“永遠”的記憶——《永遠的1977》序
我們和我們的時代
說出你我的故事——致七七、七八級的兄弟姐妹們
遙望八十年代
第二輯 我的大學
我的大學**課
永遠的“高考作文”
從《紅豆》到“學刊”
懷想三十年前的“讀書”
失落在康樂園的那些記憶
我回母校討詩箋
從中大到北大
我的大學夢
第三輯 師友情誼
花開花落渾閑事——懷念黃海章先生
一位后學的讀書筆記——《董每戡集》序
此聲真合靜中聽——懷念陳則光先生
“愛書成癖”乃書生本色那張唯一的合影找到了——紀念饒鴻競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為人師者——在吳宏聰教授從教五十五周年紀念會上的發言
吳宏聰與西南聯大的故事——吳宏聰先生的《向母校告別》及相關照片
格外“講禮”的吳宏聰老師
我的中大師兄
學問之外的教授——《李煒教授追思集》序言
……
第四輯 校園文化
懷想中大(增訂版) 節選
《懷想中大(增訂版)》: 文章的意思沒錯,可就是顯得有點“虛”。那是因為,我隨饒先生讀書雖兩年有半,但那時年輕,總以為來日方長,每次談話都直奔主題,對導師的閱歷及心境不太關注! £P于饒先生的懷念文章,除了原中大中文系系主任吳宏聰的《心香一瓣聊寄哀思——悼念饒鴻競同志》(《魯迅世界》2000年第1期),再就是曾任廣州魯迅紀念館館長的張競的《悼念饒鴻競和李偉江兩教授》(《魯迅世界》2001年第1期)。吳、張二位前輩與饒先生關系密切,且都是“魯學”方面的同道,有過不少精誠合作。為何不見學生輩的追憶文章?這就說到饒先生的坎坷經歷——雖一輩子都在中大工作,可輾轉多個工作崗位,難得有真正的傳人! 1946年,中山大學因抗戰勝利從梅縣遷回廣州石牌。那年,從西南聯大轉來的助教吳宏聰,與此前一年中大畢業留校的饒鴻競相遇,因都是梅縣客家人(吳出蕉嶺而饒屬興寧),性情頗為相投。此后半個世紀,二人多次同事,在工作中互相支持。故吳文除了情真意切,更提供不少難得的傳記資料。如1952年院系調整,時任校長辦公室秘書的饒鴻競如何“才思敏捷,出筆奇快”,且因“他分內的工作,處理得有條不紊,深得許崇清校長、馮乃超副校長的信任和贊賞”;“1959年調任中大學報主編,在主客觀條件都相當艱難條件下,堅持雙百方針,為中大守護著這塊學術凈土”。1973年饒先生轉中文系任教,1982年調任中大圖書館副館長;調走前夕,與吳宏聰、陳則光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我就是那個時候入門的。正因“主戰場”是校部機關或圖書館,在中文系教書時間不長,饒先生真正的學生很少,這也是其身后寂寞的重要原因。 吳先生在悼念文章中稱:“他是廣東*早一批有志于‘魯學’研究的學者,他在中文系參加了注釋《而已集》和編輯《創造社資料匯編》的工作,這兩項都是國家科研重點項目,工作量很大,特別是注釋《而已集》,要求很高。”饒先生工作很投入,與同為注釋組成員的陳則光、李偉江等,將“1927年前后廣州出版的報刊全部翻閱一遍,發現不少與《而已集》有關的資料,*值得重視的當然是《慶祝滬寧克服的那一邊》佚文的發現了”。吳文提及,“鴻競同志參加了注釋《而已集》的全過程,殫精竭慮,力求完美,他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這里必須加注——那是個全國性項目,中大沒有獨立署名權,具體誰在做以及怎么做,我們只能在同時代人的追憶文章中看到。好在中大中文系借此機緣,編纂了《魯迅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6年),那是實實在在的科研成果。該資料集共285頁,**部分選輯魯迅在廣州的部分著述,第二部分介紹1926-1927年間中共在廣州出版的與魯迅密切相關的四種刊物,第三部分則是當時跟魯迅有過接觸的人的回憶文章,*后附錄魯迅在廣州時期的著譯編目。全書以保留史料為旨趣,所有“編者注”都非?酥,拒絕進一步發揮,表面上偷懶,實則避免了時代陰霾,使其時過境遷仍值得參考。 張競的追憶文章中有一段話,可作為吳文的補充:“談到魯迅著作《而已集》注釋工作,是1975年在中山大學中文系吳宏聰教授領導主持下,有陳則光、饒鴻競、金欽俊、李偉江等學者參加……在我印象中饒鴻競教授似乎做了更多的具體工作!瓝醪浇y計,1975年和1976年的《而已集》注釋本初稿,共有注釋條目571條(占75頁,每頁896字)共66800字。正式定稿的詮釋條目260條,共約49280字。刪去311條條目,近約2萬字。《而已集》的新注釋本內容豐富,更具科學性。魯迅著作的注釋文字是集體研究成果,一律不署參加注釋工作者的名字。謹此敘述歷史,記錄饒鴻競、李偉江的芳名,以示紀念。”這種時代轉彎處的漩渦與褶皺,若非當事人或同時代人詳加說明,后人是很難體會到的。 張文另一段話,更是讓我浮想聯翩:“1975年注釋時,共有注釋條目14條,其中有一節內容頗為值得深入研究:‘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在討論這條注釋時陳則光教授說,為了這節文字的注釋,中文系曾向全國各地發出征求意見,均未得到確切的解釋!庇浀1984年初夏,我來燕園參加博士生面試,王瑤先生親自主持,試題中就有如何理解魯迅先生上述那段話。王先生肯定也收到過中大注釋組的征求意見信,知道我是從那里來的,故意出此難題,以試探我的學術視野。既然是中大老師們關切的難題,耳濡目染,多少有所體悟,據說這道題我答得不錯,王先生很滿意! 拔母铩焙笃诟鞔髮W分工合作,注釋魯迅著作,*終成果凝聚為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魯迅全集》。一開始是上頭布置的政治任務,須堅決執行,論述立場自然深受那個時代意識形態的影響。但參加者崇敬魯迅,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認真考辨,無征不信,發掘了不少新資料,可以說體現了那個時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高水平。隨著時代急遽轉型,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此全集注釋暴露出很多紕漏與缺憾,亟須重新修訂,那是后話?梢赃@么說,“文革”后期注釋的《魯迅全集》,對扭轉浮夸學風,提振學術興趣,形成求實共識,鍛煉學術隊伍,起了關鍵性作用。正因其用一種特殊形式保留了斯文一脈,“文革”結束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迅速崛起,參與思想解放大潮,一時間成為顯學。 ……
懷想中大(增訂版) 作者簡介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第七屆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