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清初嶺南高僧澹歸詩歌研究(嶺南文化書系·韶文化研究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6835017
- 條形碼:9787566835017 ; 978-7-5668-350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初嶺南高僧澹歸詩歌研究(嶺南文化書系·韶文化研究叢書) 內容簡介
該書稿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學科共建項目、韶關市“育鷹”工程項目。書稿以澹歸的詩歌作為研究對象,對詩歌中涉及的清初政治經濟、世況民情、佛理禪派,以及嶺南仕宦士民、山水名勝、風俗人情等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以詩紀史、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窺探澹歸遁入佛門后傳奇的人生經歷,展現澹歸詩歌的價值和意義。
清初嶺南高僧澹歸詩歌研究(嶺南文化書系·韶文化研究叢書) 目錄
前言
**章 澹歸詩歌中的海云禪派
**節 “道”字輩與“函”字輩
第二節 海云“八今”
第三節 其他“今”字輩
第四節 “古”字輩
第五節 俗家弟子
第二章 澹歸詩歌中的曹洞寺群
**節 華首臺、海云寺與光孝寺
第二節 芥庵與載庵
第三節 棲賢寺與歸宗寺
第四節 海幢寺
第五節 丹霞下院
第三章 澹歸詩歌中的丹霞山
**節 靈秀丹霞山
第二節 營建丹霞山
第四章 澹歸詩歌中的嶺南仕宦
**節 “三浙客”
第二節 嶺南仕宦
第三節 嶺南士民
第五章 澹歸詩歌中的嶺南山水名勝
**節 廣州山水名勝
第二節 惠州山水名勝
第三節 肇慶山水名勝
第四節 英德山水名勝
第五節 韶關山水名勝
第六章 澹歸詩歌中的嶺南風物
**節 荔枝
第二節 梅花
第三節 其他物產
第七章 澹歸詩歌的自我抒寫
**節 皈依佛門
第二節 關心生民疾苦
第三節 秉持忠貞氣節
第四節 對舊國新朝的情結
第八章 澹歸詩歌的成就及影響
**節 澹歸的詩學思想
第二節 澹歸詩歌的藝術特色
第三節 澹歸與嶺外詩人的交往
第四節 澹歸在嶺南詩壇的地位和影響
附錄 澹歸年譜簡編
參考文獻
清初嶺南高僧澹歸詩歌研究(嶺南文化書系·韶文化研究叢書) 節選
《清初嶺南高僧澹歸詩歌研究》:澹歸在清初詩壇的影響不必夸大,但也不能低估。澹歸自順治五年(1648)至康熙十七年(1678),在嶺南度過三十年。其間,順治九年(1652)至順治十年(1653),乞緣江浙一帶,當時風聲緊,澹歸還被視為南明罪臣,他很少同外界接觸,基本上沒有詩歌酬唱。他在江西廬山及周邊地區短暫活動過,但局限于佛門之內,基本上沒有與外人有詩歌往來。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至康熙十九年(1680)這兩年多的時間,他出嶺至浙江嘉興請藏經,才拋頭露面,寫了大量的應酬詩、贈答詩,但所接觸的基本上是中下層人士,影響不大,所以澹歸文學活動的地域范圍基本局限于嶺南。鑒于他對整個清初詩壇的影響有限,錢仲聯《順康雍詩壇點將錄》所點的詩壇一百〇八將中沒有他的座次。但是如果著眼于清初嶺南詩壇,澹歸的影響則得以突顯。學界一般認為清初的嶺南詩壇,影響*大的是“嶺南三大家”。其實“嶺南三大家”的影響力主要集中于屈大均一人。屈大均周游大江南北,詩歌創作豐富,為人風發揚厲,其影響超過澹歸;而陳恭尹、梁佩蘭在嶺南的影響,其實不如澹歸。澹歸對嶺南詩壇的影響有三:一是清初嶺南佛教繁盛,澹歸是清初嶺南僧人詩群中*杰出的代表,其詩歌影響力甚至超過其師天然函星;二是澹歸與江浙詩壇聯系緊密,他與清初詩壇魁首錢謙益關系密切,與江浙一帶來粵詩人相互過從,在一定程度上,澹歸成為嶺南詩壇與江浙詩壇交往的紐帶;三是澹歸與清初嶺南官府交往密切,他既與督撫大吏有詩歌唱和,又與中下層士人廣泛交往,他的詩歌被嶺南社會各階層廣泛接受,且廣泛影響嶺南社會各階層。**節澹歸的詩學思想澹歸沒有詩學理論著作,也沒有專文論述其詩學思想,但在為他人詩文集所撰的序跋以及致友人的書信中多次表達了他的詩學思想。他的詩歌中閃現著吉光片羽之言及其詩學觀,這些詩學觀點雖然沒有形成一套邏輯嚴密的詩學思想體系,卻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中年以后對詩歌創作的心得、體會以及他對明末清初的詩學理論進行的整合。一、詩以言志緣情為本澹歸認為詩歌本于言志緣情。他說:“詩依人而重輕,人依志而大小。古之人以志為詩,今之人以詩為志矣。以志為詩,見志而遂見詩;以詩為志,見詩而不見志。夫見詩而不見志,君子恥之,況于借詩以為志,借志于詩以為詩乎?”強調在詩歌中抒發一己之志,反對為作詩而作詩。澹歸所言“志”的內涵,與傳統儒家詩教重“美刺諷諫”“溫柔敦厚”又不盡相同,而是偏重“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主體之真情實感。因而,他特別強調情是詩歌之源,情深則詩興,情寡則詩枯。他在《俞右衡雪詩跋》中說:“蓋其情愈深,其韻愈逸,其詞愈俊。情者,詩之種,右衡則情種也。吾以不及情,故詩衰;右衡多情,故詩不衰。”他還強調詩歌中性情之“真”,“詩,性情流露之*真也”。張穆回憶與澹歸談詩:“余家東湖,去芥庵一水間……晤澹歸大師夜話,喜余詩出于性情。”正是出于對詩歌抒情言志和性情之真的追求,他不認可應酬詩,他舉例:“龔芝麓《游南華》五言近體八首,同游與追和皆八首,自可別成唱和一帙,借此以了應酬,復與南華何涉?曾旅庵至海幢,屬予次韻,予不應也。文生于情,詩以道志,才落應酬,便成苦海。即論應酬,亦自有應酬之地、應酬之時,豈可將此副面目呈似大鑒耶!”他還指出情是由境激起的,如果境不奇,則情不郁勃,情不郁勃,就不能寫出好詩,“情交于境而發為詩,情不極其郁勃,則詩不奇,境不極危且險,則情不郁勃”。二、詩當“骨清”“矜貴”澹歸提出“論交不獨以其才,論詩必及其品”。所謂“詩有品”,即詩“不受垢”“不受塵”“不受俗”。他認為:“詩之為道,如水如鏡,鏡不受垢,水不受塵,仙不受凡,詩不受俗,蓋無所受之也。”澹歸贊揚姚水真之詩“不受一點塵埃,色聲香味無一缺陷,亦不借一分增設,絢爛之極,正爾平澹”;又說“詩文之道,奇平、濃澹、深淺、遲速,各從其所近,然神不可不清,骨不可不貴……意思蕭灑,決不飄墮塵埃”;批評“今人為詩,好走平熟,自文其淺思寡學,幾于拄形無骨,束骨無筋……詩而不能俠,亦謂之辱詩也”。澹歸強調詩歌要“矜”。詩人“其未作也,不輕與人以入;其既作也,不輕與己以出。一則伐毛,粉澤外盡;再則易髓,臭味內脫;三則煉神,則清虛之相俱消。無論一章一句,即一字不比于雅,必芟;即列一友生、標一時地名位,近于不雅,不用;其集而次之,不發乎情,不止乎禮義,不茍存。其慎也如是,蓋慎而后可以言矜也”。由詩及人,詩有品,首先詩人必須有品;詩矜貴,詩人必須矜貴。他舉例:“書生餓且死,猶詠梅花。彼以詩致餓,終不以餓廢詩。貫休投贈錢武肅,有‘一劍光寒十四州’之句,王門典謁欲改為‘四十州’,貫休云:‘詩不易改,州亦不易增。’拂袖徑去。彼以詩去,終不以不去改詩,詩人之尊貴如是。”……
清初嶺南高僧澹歸詩歌研究(嶺南文化書系·韶文化研究叢書) 作者簡介
寧夏江,韶關學院韶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韶文化研究院專職副院長,兼華南教育老師研究院院長。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韶關市拔尖人才,韶關學院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發表論文6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項、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項、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項目1項目,出版專著2部。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