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老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610760
- 條形碼:9787519610760 ; 978-7-5196-107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家 本書特色
童年記憶猶如晨星清晰而高遠,村人故舊是那樣熟悉而親切,雞鳴犬吠仿佛就在耳邊,莊禾草木散發著醉人的幽香。這部《老家》,收有散文近40篇,寫到了老家的方方面面。這樣的文字,正與其書寫的關于老家的內容達于渾然一體。字里行間,真情實感,無須渲染,沛然而出。
老家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紀實散文集,主要是圍繞作者的故鄉來展開描寫的。本書共收錄散文數十篇,分為村況、人物、民俗三個方面來描寫作者老家。主要是圍繞山西省保德縣一個近三百人口的山區農村展開。每篇文章都從某一個側面,記錄了這個山區農村的變遷、發展,展現的是村民們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到今天的真實生活現狀和行進歷程。既有展現傳統美德的厚重,又有表述現代文明的光華;既反映了農民一以貫之艱苦樸素、淳樸善良的品格,也展現出新時期農民不甘落后,期盼美好的進取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作者關心關注農村農民,思考農村發展的樸素情懷。
老家 目錄
——楊愛梅散文集《老家》序
**輯
山曲兒
回老家
長在骨頭里的細豁子
苦菜
狼嘴鎖住了
牛這一輩子
廣播匣子
三顆黃綿杏兒
鄉村老師
姐姐的鐵鍬
給赤腳醫生找鞋
等個吃杏兒的人
一個學生的學校
水水水
鄉浴
第二輯
父親的黃土情
家族豐碑
未仁
有媽真好
趕牲靈的人
為娘娘尋娘家
五爹和他的五條溝
扛羊鏟鏟的老兵
心里想
梅林
三狗
第三輯
穿在針線上的大新正月
老鼠娶媳婦
面燈
水悠干
離娘肉
五月端午的花繩繩
七月十五送面人八月十五殺韃子
打谷糕
寒冬里,那碗黃酒
十月里的羊肉小人參
臘八冰
暖炕
溫馨除夕夜
鄉村哲學
后記
老家 節選
一鞭子甩出來的一條溝 一嗓子爬山調喊出來的彎彎路 一條清水河孕育了的楊樹柳樹 一把鎬頭一張鐵鍬挖出來的一排排土窯 這,就是我的老家 半山坡上石頭黃泥壘起來的煙囪 山根腳下沒有大門的土院 石碾盤是全村人休閑時共餐的圓桌 土磨道是蒙了眼睛的毛驢轉了幾千年的老路 這,就是我的老家 陽婆出工時山頂戴上了紅帽子 陽婆收工時大山穿上了黃裙子 月亮下悠揚的笛聲纏繞著柳梢如泣如訴 馬燈下酸甜苦辣的說書場通宵不眠 這,就是我的老家 春天,黃牛拉著鐵犁種下糜子谷子黃豆山藥…… 秋天,父親用脊背背回來核桃海棠紅棗油梨…… 黎明,馱炭騾子的串鈴聲響起 公雞就一遍一遍地打鳴 傍晚,母雞上架了 花脖子狗瞅著黑黝黝的山頭寸步不離 這,就是我的老家 一聲麻炮炸開滿溝杏花 一鍬踏下去就是一口水井 那熏醉了小村的四季芳香喲 那汩汩冒出來的清泉 幾十年來,甜透了我的骨髓 哦,我親也親不夠的老家 山曲兒 大山里長出來的,才叫山曲兒呢。 行走在黃土高坡彎彎的山路上,天空是鏡子,清風是絹綢,寂靜的天底下,你能聽得到自己的喘氣聲和腳踩黃土的沙沙聲。然而,這里卻沒有孤獨,說不定對面的哪個圪梁梁上,或者腳下的哪條山溝溝里,會突然飄過來悠悠揚揚、舒心悅耳的山曲兒。不過,請不要循聲去瞅人,即使人就在對壩壩的圪梁梁上,也不一定能瞅得到。站在黃土高坡上,隔一條溝,聲音清晰無比,人卻是個黑點兒,跟你身邊秋風梳理過的黃蒿一樣,跟漫山遍野的莊禾一樣。除非那人是在艷陽下穿了紅彤彤的衣服,或者坡上斜斜地灑下來游云般的羊群,要么視野內有悠閑鎮定、大搖大擺拉犁的黃牛,否則,你是找不到歌者的。 我偏愛這樣的境地。記得在鄉村做民辦老師的時候,家距離教書的學校15華里,其間兩座半山。每次上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而或高亢或柔美的山曲兒,總在這兩座半山間飄蕩。不僅僅因為身邊有一條馱炭路,那纏繞在山間的小路邊的莊稼圪梁梁、放羊山洼洼,勞作的人們每每用飲山風喝泉水的嗓子,與莊禾傾訴、與羊群傾訴、與自我傾訴…… 聽了多少山曲兒?沒記住,只知道,有放羊的唱的,有耕地的唱的,有馱炭的唱的,有走路的唱的,也有鋤地、挖野菜的唱的……然而,我卻統統沒有見過歌者,也不記得曲兒聲是從哪時飄起,下一曲又在哪兒對接,好像那曲兒是跟清風裹在一起的,不經意間,哪道土圪塄哪棵小樹,一碰,就有曲兒了。 真的,一方水土,一方風情。在老家,無論走路,還是干活,唱曲兒、聽曲兒,像太陽升起和落下一樣平常。是為了解悶?還是為了舒心?不知道。反正兩三年的時間,一直重復那兩座半山,卻從來沒有覺得山高路遠了、走得累了、聽得煩了。隨意坐在哪個黃土圪塄塄上,聽著清風送來的山曲兒,寫寫日記,作首小詩,實在是件再愜意不過的事了。 直到走出大山以后,才知道,外面的人叫山曲兒為民歌。然而,不管別人怎么叫,我卻偏愛叫山曲兒。用老家人習慣了的兒化音發聲,特有味道。山曲兒融入四季,山曲兒泥土清香,只有山曲兒才是屬于老家的,屬于黃土地的,屬于老百姓的。 不知道山曲兒從甚時候唱起來?傳承了多少代?傳唱了多少年?“年年唱來月月唱,唱死多少老皇上”。 坐落在黃土高原腹地的老家,溝壑縱橫,山坡陡地,卻是山曲兒生長的沃土,它和漫山遍野的糜子谷子、黃蒿苦菜一樣茂盛,一樣尋常,一樣親切。仿佛那赤條赤背的山梁坡峁,一經山曲兒纏繞,便有了靈性,有了人情味。 據記載,早在新石器時期,老家一帶就有人類生息繁衍了。千百年來,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因了水流沖刷而支離破碎的溝渠梁峁,一年四季都有鄉親們勞作的身影。“東山上糜子西山上谷,等哥哥等到天黢黑(黑,鄉音韻)”“南梁上羊群北崖底窯,嘹不見妹子心圪燎”。在那綿延起伏的黃土皺褶里,一道圪梁兩道洼,擋得住視線攔得住路,卻擋不住春心萌動、山風傳情。于是,“爬上圪梁喊一句話,妹子在山底等一下(ha)”。人們知道,在那特有的地域環境里,聲音比腿腳更快捷、更方便。于是,爺爺喊,孫子也喊,有事喊,有情也喊,喊著喊著,就喊出了無數的調調、無數的詞,喊成了傾情達意的山曲兒。 山曲兒更多的是傾訴情感的。語言不好表達的,就唱成曲兒;見面羞于表達的,就隔溝隔梁隔墻頭唱給你聽。“你走那圪梁梁上我走這溝,聽見唱曲子你就招一招手”“羊群群漫下一條條洼,打住頭羊咱說兩句話”“我們這地方靠河畔,大閨女就愛那扳船漢”。 幾棵樹立起來的小山村,梁頭上一家崖根底一戶,雞鳴狗叫,風吟水唱,人們的相互聯系,除了羊腸子一樣的路,就是悠悠揚揚的曲兒。唱曲兒成了人們離不開的伴兒,成了傳情訴苦的工具。“見甚唱甚,想甚唱甚”,高興了唱,難活了也唱。“男人難活唱曲子,女人難活哭鼻子”。后來,女人發現唱比哭好
老家 作者簡介
楊愛梅,女,山西保德縣人,20世紀60年代生。中共黨員,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人大常委會原潔工委主任,山西省作協會員,忻州市走西口研究會秘書長。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業余創作,先后在各級報刊媒體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等近百篇(首)。2003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詩集《玻璃碎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