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全球人文視野下的中外文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6630
- 條形碼:9787100216630 ; 978-7-100-21663-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全球人文視野下的中外文論研究 本書特色
著名人文學者王寧先生集大成之作,建構全球人文視野下的“中國聲音”作為當前國內*具國際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王寧先生四十余年學術探索的自選集和集大成之作,本書以全球化視野下中西文論的維度觀照世界文學建構中的“中國聲音”。作者試圖從一個廣闊的跨文化理論闡釋的視角對馬克思主義、后現代主義等人文思潮下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相輔相成的關系進行評價和理論闡釋,并結合其在中國語境中的傳播和變形提出中國文學可與國際同行進行討論和對話的獨特見解,展現了作者立足“大人文”的學術視野從事中國當代比較文學研究的治學歷程和學術思維嬗變歷程。本書材料詳實,立論新穎,史論交錯,體系龐大且具有說服力。
全球人文視野下的中外文論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的一部專題研究文集,分為七章。**章從理論的視角提出作者建構的全球人文之理念,并就中國人文學術的國際化和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貢獻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第二章討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世界文學研究,為建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文學敘事提出中國的方案。第三章從世界主義的理論視角對世界文學與中國的關系做出思考,不僅提出作者關于世界文學的遴選標準,此外還將中國現代文學放在世界文學的廣闊語境下考察。第四章基于比較的和全球的視角提出作者的原創理論世界詩學的建構,奠定了作者在當代國際文論界的地位。第五章從中國的視角對后現代主義衰落之后的西方理論思潮做出獨到的剖析。第六章和第七章首次從比較的和全球的視野將當代中西文論大家德里達、艾布拉姆斯、布魯姆、佛克馬、朱光潛、季羨林、楊周翰和王佐良放在同一層面上進行討論,發前人所未發之見。本書體現了作者的一貫著述風格:前沿性、跨學科性和理論性,令人耳目一新。
全球人文視野下的中外文論研究 目錄
**章 全球人文與中國學者的貢獻
**節 走向世界人文主義: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世界性意義
一、反思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二、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世界意義
三、走向一種新的世界主義或世界人文主義建構
第二節 國際比較文學的新格局與中國學者的貢獻
一、走向跨學科研究:法美中比較文學研究殊途同歸
二、中國學派的崛起及其研究特色
三、比較文學與中國的新文科建設
第三節 全球化語境下中國人文學術的國際化
一、全球化與全球本土化:西方與中國
二、重建全球化的概念:馬克思主義的視角
三、消費文化及其在中國的研究
四、全球化進程中的去第三世界化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世界文學研究
**節 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及其中國化
一、翻譯與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中國
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毛澤東的貢獻
三、改革開放時代的世界文學翻譯與研究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世界文學研究
一、世界文學研究在中國:歷史的回顧與反思
二、改革開放以來的世界文學研究
三、新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研究
第三節 從毛澤東到習近平的世界文學觀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形成
二、重讀《講話》及其當代闡釋
三、《講話》的遺產與當下的意義
四、習近平與世界文學研究
第三章 世界主義與世界文學
**節 世界主義的概念及其歷史演變
一、世界主義概念的起源及萌發
二、世界主義的理論化和實踐
三、全球化時代的世界主義
第二節 文學世界主義面面觀
一、世界主義的文學視野
二、世界主義的文學建構
第三節 “世界文學”的歷史演變及當代含義
一、歌德與世界文學的構想
二、世界文學概念的發展和多元建構
第四節 世界文學的評價標準再識
一、“世界的文學”還是“世界文學”
二、世界文學的評判標準
第五節 世界文學語境中的中國文學
一、中國現代文學的世界性
二、世界文學的雙向旅行
第四章 從比較詩學到世界詩學的建構
**節 從比較詩學到世界詩學
一、為什么要建構一種世界詩學?
二、比較詩學和認知詩學的先驅作用
第二節 世界詩學的構想和理論建構
一、作為問題導向的世界詩學
二、世界詩學的理論內涵
第三節 世界詩學建構的理論依據和現實需要
一、世界詩學建構的理論依據
二、世界詩學建構的現實需要
第五章 后現代主義之后的西方理論與思潮
**節 后殖民主義的崛起和“中心化”嘗試
一、后殖民理論與后殖民地文學
二、后殖民理論大家述評
三、后殖民主義的二重性特征
第二節 女權/女性主義的多元發展和走向
一、女權/女性主義的三次浪潮
二、當代女性主義的新走向
第三節 面對文化研究大潮的沖擊
一、文化研究在英國的興起
二、當代文化研究的多元發展
第四節 流散寫作和文學史的重新書寫
一、流散寫作的歷史與現狀
二、華裔流散寫作與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
第五節 全球化與文化的理論建構
一、全球化的經濟與文化
二、全球化的文化和文學建構
第六節 生態批評與環境倫理學的建構
一、文學中人與自然之主題的演變
二、生態批評:西方與中國
第七節 性別研究的新課題:女同性戀和怪異研究
一、文化研究語境下的性別研究
二、性別研究視野下的女同性戀研究
三、怪異或酷兒研究
第八節 比較文學學科的死亡與再生
一、學科的“死亡”之風波
二、比較文學的危機與轉機
第九節 語像時代的來臨和文學批評的圖像轉折
一、讀圖時代的來臨
二、語像寫作與批評
第六章 西方文論大家研究
**節 德里達的幽靈:走向全球人文的建構
一、德里達及其解構批評在中國
二、解構: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幽靈之一
三、走向全球人文的理論建構
第二節 艾布拉姆斯與《鏡與燈》
一、《鏡與燈》的奠基性意義和影響
二、浪漫主義:文學的全球化現象
三、浪漫主義:走向一種當代形態的烏托邦建構
第三節 哈羅德·布魯姆的文學“修正主義”
一、布魯姆:從“弒父”到修正主義詩學
二、去經典化和文學經典的重構
三、布魯姆之于當今中國文學批評的意義
第四節 佛克馬的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研究
一、文化相對主義與比較文學研究
二、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文學研究
三、全球化時代的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
第七章 中國文論大家研究
**節 朱光潛的批評理論再識
一、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闡釋者和批評者
二、接受與影響:比較的批評和分析
三、朱光潛現象: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人格悲劇
第二節 季羨林的東方文學批評與研究
一、東方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的奠基人
二、有理論有思想的文化批評家
第三節 楊周翰的比較文學和西方文學批評
一、借“他山”之石攻中國“之玉”
二、用比較的方法研究國別文學及其超越
三、走向一種自覺的建構
第四節 王佐良的英國文學批評
一、致力于文學史撰寫的批評家
二、用詩一般的語言來評論英國詩歌
三、在廣闊的世界文學語境下評價英國文學
王寧著作一覽
全球人文視野下的中外文論研究 節選
辯證地說來,全球化給中國的文學和文化研究帶來了兩方面的影響:它的積極方面在于,它使得文化和知識生產更接近于市場經濟機制的制約而非過去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管束。但是另一方面,它也使得精英文化生產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加大了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鴻溝。在當今時代,形式主義取向的文學理論已經為更為包容的文化理論所取代。任何一種產生自西方語境的理論要想成為普世性的或具有世界性影響的理論,那就必須要能夠被用于解釋非西方的文學和文化現象。同樣,任何一種產生自非西方語境的理論要想從邊緣走向中心進而產生世界性的影響,那就不得不首先被西方學界“發現”并翻譯到英語世界。中國的文學翻譯目前也處于這樣一種狀況。 在過去的一百年里,在西方文化和文學思潮的影響下,中國文學一直在通過翻譯的中介向現代性認同進而走向世界。但是這種“走向世界”的動機多少是一廂情愿的,其進程也是單向度的:中國文學盡可能的去迎合(西方中心主義的)世界潮流,仿佛西方有什么,我們中國就一定要有什么。久而久之,在那些本來對中國文學情有獨鐘的西方漢學家看來,中國現當代文學并不值得研究,因為它過于“西化”了,值得研究的只是19世紀末以前的中國古典文學;因此,在中國的保守知識分子看來,這種朝向世界的開放性和現代性不啻是一種將中國文化和文學殖民化的歷史過程。在這方面,五四運動開啟了中國的現代性進程,破壞了襲來已久的民族主義機制。對于許多人來說,在這樣一種“殖民化”的過程中,中國的語言也大大地被“歐化”或“西化”了。但在我看來,這無疑是不同于西方的另一種形式的現代性——中國的現代性——的一個直接后果,其中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和理論思潮被翻譯到了中國,極大地刺激了中國作家的創造性想象,中國現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距離變得越來越近了。甚至魯迅這位中國文化和文學的先驅,在談到自己的創作所受到的外來影響時,也絕口不提傳統中國文化對他的影響,而是十分坦率地承認,他的創作靈感主要來源于先前所讀過的“百來部外國小說”以及一些“醫學知識”。① 我們知道,魯迅有著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和文學造詣,但他仍然試圖否定他的創作所受到的傳統文化和文學的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試圖推進中國文學和文化現代化的強有力動機。實際上,對于魯迅這位兼通中西的大文豪,主張一種全盤“西化”只是一種文化和知識策略。眾所周知,他本來是想學醫的,試圖通過醫學來救國,但后來卻改學文學,因為他知道,文學也可以通過喚起民眾反抗吃人的封建社會而達到救國的目的。在他的小說《狂人日記》中,他生動并不無諷刺地展示了舊中國人吃人的狀況。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新一代的孩子,因此他呼喚“救救孩子”,因為在他看來,孩子們仍然天真無邪,并未被傳統的封建文化毀壞,孩子們很容易接受一個變革的社會和世界。當然,魯迅絕不想全然破壞傳統的中國民族主義精神,他試圖弘揚一種超越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從而在一個廣闊的全球文化和世界文學的大語境下重建一種新的中國民族和文化認同。 另一些“五四”作家,如胡適和郭沫若等,也通過翻譯大量西方文學作品強有力地解構了傳統的中國文學話語。經過這種大面積的文化翻譯,中國現代文學更為接近世界文學的主流,同時,也出現了一種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它既不同于中國古典文學,也迥異于現代西方文學,因而它同時可以與這二者進行對話。在編寫中國現代文學史時,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翻譯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是這種形式的翻譯已經不再是那種傳統的語言學意義上的語言文字之間的轉換,而更是通過語言作為媒介的文化上的變革。正是通過這種大面積的文化翻譯,一種新的文學才得以誕生并有助于建構一種新的超民族主義。應該說,這只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步,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一步,但它卻不是我們*終的目標。
全球人文視野下的中外文論研究 作者簡介
王寧,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兼人文藝術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拉丁美洲科學院院士,擔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國文學組評審專家、教育部********會評專家等,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性理論、后現代主義、全球化與文化問題、世界文學、翻譯學等。除出版三部英文專著和二十多部中文專著以及450余篇中文論文外,還在四十多種國際刊物或文集發表英文論文150余篇,收錄SSCI或A&HCI數據庫論文110多篇,部分論文被譯成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俄文、日文、韓文、塞爾維亞文、法文、阿拉伯文等,在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界有著廣泛的影響。 祁志祥,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教授、副院長,上海市美學學會會長。主持并獨立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5項、教育部規劃教材1部。出版個人專著30余部,發表論文500余篇,內容橫跨文論、美學、哲學、佛學、中國思想史等。作品曾獲全國及上海市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