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閩籍學者文叢(第三輯):人文敘事——朱大可論文精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1089239
- 條形碼:9787211089239 ; 978-7-211-0892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閩籍學者文叢(第三輯):人文敘事——朱大可論文精選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1982年以來的主要文學批評作品,分宏大敘事、近景敘事、序言敘事三部分,討論了文學的浪漫主義、文學的退化、中國散文的現(xiàn)代命運、文學批評中的精神分析、中國神話的解讀、文學的終結,以及文學批評的“陷阱“等問題,并以海子與駱一禾、施蟄存、張愛玲、鄭念、加繆、貝克特等文學和哲學家為例闡釋了近景的敘事。“序言”敘事則是作者為王小波、羽戈、張念、馬小鹽、馬莉等作家的作品所寫的序言,作者別出心裁將其置于一種“獨立”的敘事位置,彰顯出其獨特的文體價值。
閩籍學者文叢(第三輯):人文敘事——朱大可論文精選 目錄
饑饉的詩歌
空心的文學
緬懷浪漫主義
燃燒的迷津
零年代:大話革命與小資復興
1978-2008:中國文學蠟像館
文學:語文與算術的世紀之戰(zhàn)
文化退化與文學斷代
意見空間的文學丑角
中國散文的現(xiàn)代命運
憂郁的批評——關于文學批評的精神分析
中國神話的識讀革命
文學的終結和蝶化
如何逃離“批評家陷阱”
第二輯 近景敘事
死亡的寓言
都市的老鼠
慵懶的自由——宋琳其人其詩
張愛玲的華袍及其虱子
文化口紅和甜蜜的行旅——論余秋雨現(xiàn)象
詩歌麻將的N種玩法
我坐在加繆先生的山頂上
加繆:中國文化的局外人——荒謬美學在漢語世界的歷史蹤跡
馬爾克斯的烏托邦——謹以此文悼念*后一位小說大師的謝世
貝克特:一個被等待的戈多
諾貝爾文學獎:一場斯德哥爾摩游戲
第三輯 序言敘事
劇痛的言說——序蔣藍《媚骨之書》
民族國家的鏡子和工藝——序高橋敷《丑陋的日本人》
外一篇沒有哪個民族國家是完美的烏托邦
走出思想的童謠——序羽戈文集《無名者的心魂書寫》
生活革命的先驅——序張念《女人的理想國》
愛、孤獨與死亡的慢舞——序王乙宴詩集《水一樣的》
破壞儀式的詩歌——序呂約詩集《破壞儀式的女人》
越過女性主義的感官視界——序《馬莉詩選》
學術簡表
跋
閩籍學者文叢(第三輯):人文敘事——朱大可論文精選 節(jié)選
《人文敘事:朱大可論文精選》: 漫長的詩人隊列,擁有著彼此相似的“世俗浪漫主義”的動人容貌,據(jù)此與西方世界的“神學浪漫主義”進行著無言的對抗。我們聽見的是一種宏偉的合唱,在豪放派的激越旋律后面,婉約派發(fā)出了柔和感傷的和聲,無數(shù)著名的姓氏支撐著這個龐大的美學集團。 我不想在這里談論李白——一個耳熟能詳?shù)拿郑@個人的浪漫主義精神,與其說彌散在他的詩歌里,毋寧說停棲在他的生命風度中。他是謙遜的,他把浪漫主義的桂冠移交給了李賀,而后,飛揚高蹈著走進民間的傳說。 李賀,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他的語言和意象過于高峻,使一切批評家難以望其項背,而他的生命是那么短暫,剛剛照亮了唐朝的詩壇,就急促地隕滅了,同時,留下*奇詭壯麗的詩篇。他的生命的長度和他詩歌的高度構成了如此強烈的反差,以致他在一些小冊子作家的手下成了“畸人”,也就是古怪的人、不可思議的人和逾越了古典倫理規(guī)范的人。這從反面驗證了他的重要性。他本身就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奇跡。他只是沒有風度而已。 李賀與李白的*大區(qū)別在于,前者是一個無比痛楚的人,而后者則恰好相反。李賀的痛楚來自他的病弱的肉體和無望的靈魂。他在這種痛楚的深淵里打滾,從顫栗的舌頭上滾出詭異的詩句,說出對于時間和人生短促的驚駭和懼怕。而另一方面,他又顯示了對物理世界的空前絕后的敏感性,這正是他不久將要放棄的那個實在的世界。它的質地、色澤、重量、裂紋、氣味和聲響,穿過硯臺的影像被他輕靈精微地握住,像握住他即將長辭的世界。甚至連新小說派也不能達到他對于物體及其物體內在生命的觸握深度。而后,通過對這樣一種痛楚的觸握,他把漢詩語言推進到李白根本無法企及的眩目境界。 這并不意味著,用粗疏或質樸語言寫作的人值得我們蔑視。有時候,一種質樸的語言暗示了詩人心靈的質樸性,陶淵明是這方面的范例,一方面浪漫,一方面質樸。他用自己的偉大心靈統(tǒng)一美學的不相容的范疇,并借此開辟著通向烏托邦的革命道路。桃花源的景象是令人難忘的,它直接指涉了所有中國浪漫主義者所回避的事物,而這正是浪漫主義的真正核心。穿越桃花構成的墻垣,時間的河流把我們引向過去的世界。構成這個世界的要求是如此簡單:田野、阡陌、屋舍、雞犬、農夫、老人與兒童。他用這些字詞概括了烏托邦里的全部事物。而當他退出后,他無法再度進入:迷津阻止了他。 我注意到了這種隱喻的意義。陶淵明用一個破壞性的結構反對了彌爾頓的理想。它不是從失樂園到復樂園的“福一達”過程,而是從得樂園到失樂園的“達一福”過程,它構成了一個比彌爾頓主義更深刻的反轉的鏡像。 令我驚異的還有,這個無法進入的烏托邦并未使我們絕望,它*多只能使我們?yōu)橹畱n傷和悵惘而已。這不僅是一個敘述技巧的問題,而且顯示了浪漫主義的情感本性。在陶淵明看來,我們企及或不能企及烏托邦,它完全取決于概率和統(tǒng)計學的因素。這就為信念的生長提供了脆弱的理由。 正是這樣的信念鼓舞了陶淵明的寒磣的田園生活——一個烏托邦的次等摹本。關于烏托邦,陶僅僅進入了一次,而關于它的摹本,陶則傾注了*大量的言辭和激情。他的喜悅和他的悲痛像稻菽一樣從田園的土地生長,而*終,喜悅瓦解了,剩下的只有永久的悲痛。 烏托邦的現(xiàn)世化,或是浪漫主義字詞的實存化,這是浪漫主義精神的*嚴酷的敵人。歷史上所有類似的努力都注定要歸于失敗。我們企望用手指抓住它,而我們卻抓住了一個虛空,就在這樣的深刻的失望中,浪漫主義精神從我們的心靈中消退了,像消退的洪水,而后,露出了光裸的、一無所有的大地。 ……
閩籍學者文叢(第三輯):人文敘事——朱大可論文精選 作者簡介
朱大可,1957年生,祖籍福建武平,文化批評家、文化學者和小說家。哲學博士,教授。曾任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述有專著《流氓的盛宴》、《華夏上古神系》(上、下卷)、《中國神話密碼》,文論集《文化的焦慮:朱大可守望書系》(五卷)、《燃燒的迷津》、《聒噪的時代》、《孤獨的大多數(shù)》,隨筆集《記憶的紅皮書》,中篇小說集《古事記》,短篇小說集《六異錄》,另主編《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九卷)等。 林繼中(1942-),福建漳州人。1967年畢業(yè)于福建師范學院中文系;1982年畢業(yè)于廈門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1986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導師為蕭滌非先生。原漳州師范學院院長,現(xiàn)為閩南師范大學榮休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在《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中華文史論叢》等發(fā)表論文140余篇,出版專著有《杜詩趙次公先后解輯校》《文化建構文學史綱》《激活傳統(tǒng)——尋求中國古代文論的生長點》《杜詩學論藪》《文本內外——文化詩學實驗報告》《林繼中文集》(8卷)等。
- >
自卑與超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jīng)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