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家在富春江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8802
- 條形碼:9787549638802 ; 978-7-5496-388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家在富春江上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桐廬縣東、南、西、北、中的村莊和景點,西北方向*遠至合村高涼亭和百江羅山村,*東面到新合引坑村,中部到鐘山、莪山、鳳聯等地。富春江慢生活區和江南古村落等桐廬廣袤的山山水水,留有我或深或淺的足跡,所寫作品覆蓋了全縣各鄉鎮街道。細水長流,集腋成裘,*終匯成了這部向母親河致敬的文字集。
家在富春江上 內容簡介
本書以散文的體裁,書寫浙江省桐廬縣富春江流域(含分水江流域)的歷史人物、鄉土人文和富有區域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全書近60篇作品,15萬余字,90%多在各類報刊、雜志發表,數篇作品在全國、省、市等征文大賽中獲獎,覆蓋全縣各鄉鎮街道,包括四個部分:母親河畔:側重書寫桐廬人民的兩條母親河——富春江和分水江。桐江人物:主要書寫桐廬歷史上自黃帝以來至今的文化名人。故園氣息:書寫各鄉鎮、街道和主要行政村中*主要的歷史人文和自然風貌。心境庭院:書寫散落在全縣各區域的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情。
家在富春江上 目錄
富春江,我的河
千古詩情賦桐廬
夜游富春江
悠悠分水天目來
天溪湖畔,我的家
第二卷 桐江人物
一江風月不與分
一曲笙歌怨夕陽
一竿秋風釣明月
一分明月寄鄉愁
一軸長卷繪富春
一“葉”歸來非“淺予”
第三卷 故園氣息
嚴陵塢:富春江邊等你
蘆茨:子陵臺下白云村
茆坪:山水古韻是畫鄉
石舍:隱逸在山水
俞趙:從歷史深處走來
梅蓉:清影橫斜梅花香
翙崗:水澳古建沁芳翠
青源:青清之源
環溪:氤氳在蓮香
荻浦:古風孝義沐
深澳:易理古風醇
徐畈:和居三姓陌上村
橫山埠:野渡舟橫
引坑:三星堂前葭花揚
分水:古邑流芳遠
羅山:松風微送讀書聲
儒橋:從一座橋走進一個村
合村:以合為生的山鄉秘境
西華:鐵帽山下的水土
賀州:悠悠渡船天目情
印渚:化為天溪映鄉愁
南堡:歷史的豐碑
新龍村:含芳只待舍人來
元川:分水江邊那片綠
莪山:畬鄉荊扉好幽居
陽山畈:桃花樹下醉酒眠
舊縣:天目溪畔古縣治
第四卷 心境庭院
富春山城私語
秋色漸濃訪桐君
“不是蘭亭”享清歡
書香流云駐山居
“石舍香樟”,心靈的驛站
紅葉舞秋梅蓉行
亦和亦美荻浦村
環溪村里一朵蓮
那一橋醉人的綠
洪坑尋碑
聞廬清靜玉瑞寺
桐廬史前文明的春天
聲在寒云綠樹中
嶺上人家
黃金峽谷詠嘆
桃李芬芳思杜牧
春風送暖梨雪香
山陰彎里一名樓
擇一城而終老
主要參考資料
后記:家在富春江上
家在富春江上 節選
富春江,我的河 一條河,不急不躁,無喜無悲,自西向東,靜靜地流淌著,日夜不息。她從遙遠的高山上一路奔來。一路上,她跨溝壑,穿峽谷,越大壩,經村落;一路上,她從幽深的山澗變成清澈的小溪,再到歡快的小河,直至寬闊的大河和奔騰的大江;一路上,她拐了一個又一個優雅的大彎,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崢嶸的峭壁,形成了一道又一道旖旎的風光。其間,她不斷激起一朵朵調皮的浪花,飛珠拋玉,匯成了一丈丈美麗的白練。終于在某一時段,她悄悄寂寂地流到桐廬大地,從我的家門前緩緩流過,從我的窗外往下游更廣袤的大地和更寬廣的東海奔去。 這條河,宛如翡翠玉帶,西接新安江,東連錢塘江,在桐君山腳下與分水江相融相合,與桐君山相偎相依。幾千年前的人們賦予了她一個富麗而詩意的名字——富春江。 富春江,理所當然地成了生活在她兩岸人們的母親河。她,自然也是我的河,我永遠的母親河。 十多年前的那一天,我帶著孩子和父母親,來到了朝思暮想的富春江邊,依著她的南岸,開始了新的生活和工作。從此,我成了生活在她溫暖懷抱里名副其實的女兒,成了勤勞的春江兒女的一分子。 十多年來,草長鶯飛,日出日落,我在她身邊,在她兩岸,常常遠遠地觀察她,輕輕地走近她,幽幽地融入她,并深深地愛上她。 我的河,我的母親河,今天我要以另一種方式走進她、閱讀她。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我的河,她是悠遠的歷史。我不知道她成于何時,也不知道她先前的模樣,但自我懂事起,就知道在大山的外面的外面有一條大河,大河扭著美麗而優雅的身姿,藏著一江的月光和故事,等著我去品。我很小就知道在大河的所在地有縣府、商場、影院和景點,讀書人中考、高考都要舟車到那里去應試,她是鄉下人心中向往的圣地。后來我來到了她身邊,于是我從遙想她到近觀她。在近觀中,我知道了千百年來,我的河是怎樣無聲地吸引著遠道而來的文人和墨客,是怎樣含情地目送著她的兒女們外出闖蕩后又反哺于她,是怎樣不語地看著發生在她懷里的一切悲喜事。吳均、范仲淹、黃公望、葉淺予、季羨林……有名無名的文人畫家們描繪她、謳歌她,在她寬廣的大地上留下了無數流傳干古的畫作和詩文。她也看著我從閉塞的山里走出來,歇在她岸邊的招待所里,參加各種升學考試,看著我到大城市轉一圈后,再回到她的懷里落地、生根。歷史像一條河,綿綿不絕不回頭;河流像歷史,記錄、見證、吸納和吞吐,不管是美好還是丑惡,她都將每個人的故事、每個時代的痕跡刻錄在心里,融進蔚藍色的大海里,走向永恒。 “烏篷搖夢夢越甜,唯愿年年得相見。”我的河,她是溫柔的母親。她無私地哺育著兩岸和她懷里的一切,會呼吸和不會呼吸的生靈與物體,人類、魚蟲、花草、樹木和石頭。人們擔她的水煮飯,魚兒以她的水為搖籃,花草以她的水做美容,石頭以她的水來磨礪。很久以前,我到過她的源頭,上游的她雖淺瘦但清澈,質樸地醞釀著母親的乳汁。我俯在她的河灘上撿著各色的卵石,長的圓的白的黑的,河水映著我青春的背影和手上的石頭,我對她的印象好極了,而她也像美夢的影子一直跟隨著我,到中游到現在。家門前的河段就是她的中游。在她優美的河段上,我每天跨過她的河面去上班,父親每天晨出晚歸去她懷里釣魚,女人們在她懷里洗著衣物,孩子們在她懷里暢游,漁夫們在她懷里盤算著生活的銀兩。不論是有風還是無月的夜晚,總喜歡到她岸邊走一走,到她水里蕩一蕩,是沉浸也是釋放。常會在媒體上傳來別處河流干涸、斷流和污染的消息,而我的河依然清清悠悠地用自己飽滿的乳汁滋潤著兩岸的蒼生。她就是這樣的一位慈母,包容著懷里的一切。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我的河,她是淡雅的詩畫。我曾幾度蕩舟水上,無數次在岸邊流連。在船上,我感受她的柔波和溫度,她的波猶如長笛的音,圓潤而清亮;在岸邊,我品味她的風光和秀色,那無邊蔓延的綠色、依依低垂的柳枝,與天上的閑云和兩岸的青山自然地凝成無聲的詩和有形的畫。她用自己的溫度和色澤滋養兩岸的青山,兩岸的青山用自己的臂膀緊緊地擁抱她,他們相親相依和諧又和美。春風里,她展開柔媚的眼睛,揉皺自己的水波;月光下,她從容地深呼吸,打開身上的音盒,汩淚而淌;夏季時,她傾聽漁舟唱晚,看飛鳥翱翔;微雨中,她擺出一個個如夢如幻的造型,扭一扭腰肢,甩出一片粼光,“離不了一江漁歌心兒醉,離不了一山桐葉水兒翠”“細雨孤帆春睡起,青山兩岸畫眉啼”,她被詩人們吟誦成一個個傳說和一首首山水詩;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新圖、新富春山居圖,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描繪著她的妖嬈和風情。 記得那天,一個有著涼風的夏天,我披著一身陽光,像往常一樣站在高處遠眺她。望著面前無聲無語的山和水,突然,我發現自己走到了語言的盡頭,她那藍色的經典、古典的禪味、朦朧的意境,輕柔淡雅得使我什么念想都沒有,只想一頭扎進她清甜而自然的懷里,讓她輕柔的波滋潤我的每一寸
家在富春江上 作者簡介
孟紅娟,筆名夢兒,浙江桐廬人,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散文學會會員,中學高級教師,現供職于桐廬縣教育局教研室。 著有散文集《淡墨人生》、《追夢》,多篇作品獲獎并入選《中國散文大系·抒情卷》等。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