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上河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968373
- 條形碼:9787533968373 ; 978-7-5339-6837-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河記 本書特色
黃河遠上,上河為記,走過河邊的英雄與凡人,玫瑰、羔羊肉與酒,花兒會上的歌聲和笑靨,城堡和老渡口的夢……著名作家評論家李敬澤旅行與寫作,在大地上行走,看本真的黃河。本書是作者對田野、對山河故人、對實際的而不是理念的人世與人事的持久熱情和向往。
上河記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作家、評論家李敬澤的黃河旅行圖文隨筆集。2000年,漫游黃河流域。從苦水的玫瑰到河州的花兒與少年,從記憶中的蕭關道到西吉寂寞的城堡,從廣福寺的百靈鳥到米脂街頭的堂吉訶德,李敬澤帶著異鄉人的眼光踏上旅途,漸漸地,黃河成為熟悉的故鄉。2019年,重返黃河,恰如久別重逢。呂梁山的夜晚,帶著酒香,讓人沉醉……十五篇文,記錄下河邊難忘的日夜。走過歷經時光雕琢的渡口和村莊,與往昔的和此世的靈魂暗通款曲,在古老的故事與鮮活的日常經驗中,遙望壯闊的文明上游,勘探這大河本真的面貌。
上河記 目錄
厚土紅城/001
從渡口到渡口/023
合作的夜晚/046
在草原,在大夏河邊/063
蝴蝶與花兒之浪/087
尋常蕭關道/106
海原狼至雨/130
城堡/147
天翻地覆時/174
同心路上/189
百靈地/217
瓷盅下的榆林/232
米脂街頭的堂吉訶德/251
夢一場及遍地紅花/266
自呂梁而下/278
我一無所知/293
上河記 節選
我一無所知
——2001年的序,2022年的跋 有一段時間,有句話在朋友中間流傳:
我對世界一無所知。
這話是劉震云說的,是劉震云隨口而出的諸多格言中的一句。像所有的格言一樣,它有炫目的表面效果,也有經不起深究的混亂,它是一個把水攪渾的漂亮動作。
它很有效。有一天,有記者問:“能不能用一句話說出你對黃河的感覺?”
我愣了一下,我知道我必須說出一句格言,我靈機一動,萬分誠懇地說:
“我對黃河一無所知。”
那位記者很滿意。 沿著黃河,我從甘肅、寧夏、內蒙古走到陜西,從六月走到九月,我當然不是一無所知,我的問題是難以確切地說出自己所知的是什么。我不僅在旅行,我*終還要寫作,面對電腦時我審視我的經歷和感覺,努力逼近,看清它。
史蒂文斯曾把這樣的工作比作“擦玻璃窗”,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活兒。 關于黃河,人們說得太多了,玻璃窗上有厚厚的塵埃落定。它幾乎不是一條被看到的河,而是被說出的河。
我曾經設想,我可以把自己擦得干干凈凈,似乎我從未見過這條河、從未聽說這條河,這條河似乎**次被人,也就是被我看到和描述。但我發現這很難做到,黃河不是異域,黃河就流在我的血管里,流過一個中國人的前生今世,你得拿出絕頂的矯情才能假裝自己從不認識它。
我認識它,就像認識我家樓下的那條街道。但我真的認識那條街道嗎?冷清的店鋪里神色恍惚的店員、無休無止拉著胡琴的乞丐、擦車的孩子、站在深夜寒風中的女人、兜售盜版光盤的瘸子、遛狗的老人,還有街上匆匆走過的所有人,我認識他們嗎?
同樣,行于河邊,我感到熟悉、親切,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我見到了很多的人和事,但見得越多,我越覺得在這一切下面肯定有更廣闊更深邃的事物是我沒有見到、難以接近的,我時時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就像一個人行于黑夜的荒原,你的火把或手電照亮你眼前的路,這時你敢說你對世界不是一無所知嗎?
所以,行走黃河的結果就是我不敢輕易地談論黃河。在此之前,我可以滔滔不絕地談論它,談論黃河兩岸的土地、人民、歷史和文化,但現在,我不敢了。我回到北京,回到書齋生活,我看到報紙、雜志和一本本的書中,我的同行們在高談闊論,黃河哺育了一個古老民族的文明和文化,關于這種文明和文化,這個民族的知識分子可以像解剖一具尸體一樣超然自信地做出分析和判斷,似乎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它的本質,就像牢牢地抓住了一塊石頭。
但黃河不是石頭,文化也不是,它們是水。行于河邊時,我為它浩大的、流動不居的多樣性而驚嘆。地質、氣候、血緣、語言、飲食、服飾、房屋、作物……還有人的表情、人的信仰、人的記憶,人們感受、思想和表達的方式,等等等等,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千里萬里的河流和大地是如此紛繁多彩。沒有這種無限的多樣性就沒有這個民族,沒有這個被人談論的中華文明和文化。
那么,反過來看,我們究竟是憑借什么論定和說出它的“本質”的呢?不是憑著對這種多樣性的認識,而是憑著對這種多樣性的麻木不仁,憑著一種遮蔽和抹去民族生活豐厚、復雜質地的強大沖動。我們從未站在河邊,過去一百年來人們實際上是站在塞納河邊或泰晤士河邊看黃河,以為一目了然。
我們的話如同塵埃泥沙,黃河如果干了,也是被人說干的。 我為什么還要說?
原因有二:
**,我答應了人家,從黃河回來,我要說點什么;
第二,我要說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黃河,而是我在河邊的日子。黃河使我有了幾十個富饒豐滿的日子:喧鬧、沉靜、鮮艷、晦暗、快樂、沮喪、放浪、莊重。它們在此前此后的日子里閃閃發光,我樂于回憶它們,從中選出十幾個日子在電腦上重新過一遍。 我盡量避免對著黃河夸夸其談,我只對著我自己:這個人行于河邊,他看到了什么?他如何理解他所看到的事物?他做出理解的背景是什么?他真的理清他的印象和思想了嗎?
對這一切,我毫無把握,寫的時候我感到比行走更為困難,我常常覺得很多話是說不清的,我還不能把“玻璃窗”擦得锃亮,達到一種堅硬透徹的確切和明晰。
但事情的有趣之處也在這里,我在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里寫完了這本書,這是一次激越的寫作經驗,如同飛翔,御風而飛,飛在廣大、混沌、難以測度的地方。
每到一個地方,我都得告訴那里的人們我是誰,我來干什么。我看他們,他們也用陌生的目光看我,我這輩子不曾那樣沒完沒了不厭其煩地自我介紹。
“我是誰?”——這漸漸成了一個重大問題,在河邊的日子里,它成了面對黃河時必須解答的問題。
那么,至少,我確認,我是黃河的后裔。
上河記 作者簡介
李敬澤 作家、評論家。1964年生于天津。198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學》雜志主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著有理論批評文集和散文隨筆集十余種。2017年出版散文集《青鳥故事集》《詠而歸》,2018年出版評論集《會議室與山丘》、長篇隨筆《會飲記》,2021年出版評論集《跑步集》。
曾獲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南方都市報》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文學評論家獎、年度散文家獎,十月散文雙年獎杰出成就獎等多種獎項。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