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增補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1079
- 條形碼:9787100211079 ; 978-7-100-21107-9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增補版)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專業研究人員,大專院李伯重先生從人口、生態環境、社會生產力、農業技術等多重視角重新審視了明清時期的江南經濟史,并將13—19世紀的江南經濟置入全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進行了考察。本書注重挖掘開拓新的史料和研究路徑,在這個基礎上對“唐宋變革論”、“明清停滯論”等史學界討論已久的問題進行了回應。本書視野開闊,充滿問題意識和比較意識,注重用數據說話。
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增補版) 內容簡介
李伯重先生一直著力于江南經濟史的研究,他思路開闊活躍,擅長以國際學術的視野來研究古代和近代江南的經濟發展歷程,挖掘其獨特性。本書通過大量中外史料,從環境變化、人口控制、婦女角色的變化、農業和手工業的勞動生產率、技術手段的革新、城市的發展等幾個方面來考察明清江南經濟史,從而引出自己對明清之際江南經濟是發展還是停滯這一歷史命題的再思考。本書作者敢于對國內外史學界流行的觀點和定論提出質疑和挑戰,全書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體現出作者獨立思考的功力和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
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增補版) 目錄
增補版序
前言
篇一 “江南地區”之界定
篇二 有無“十三、十四世紀的轉折”?——宋末至明初江南農業的變化
一、“十三、十四世紀轉折”論:一個正在受到挑戰的舊有共識
二、宋末至明初江南的人口變化
三、宋末至明初江南耕地的變化
四、宋末至明初江南農業技術的變化
五、宋末至明初江南農民經營方式的變化
六、宋末至明初江南農業變化的特點和歷史地位
篇三 “天”、“地”、“人”的變化及其對清代前中期江南水稻生產的影響
一、明清江南“天”、“地”、“人”的變化
二、明清江南“天”、“地”、“人”之變化對水稻生產的影響
篇四 控制增長,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行為
一、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增長
二、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控制
三、清代前中期江南人民控制人口增長的動機
四、“*低生存水準”與“人口壓力”質疑
篇五 墮胎、避孕與絕育:宋元明清時期江浙地區的節育方法及其運用與傳播
一、藥物節育方法及其運用
二、非藥物節育方法及其運用
三、墮胎、避孕與絕育方法的傳播途徑
附錄一:唐初至清中葉江南人口的變化――答陳意新《節育減緩了江南歷史人口的增長?》
附錄二:明清江南確實采用了藥物墮胎:四個實例及相關分析
篇六 “人耕十畝”與明清江南農民的經營規模
一、“人耕十畝”:明清江南農民家庭農場的普遍經營規模
二、“人耕十畝”:為什么能夠出現并普及?
三、“人耕十畝”經營規模的出現和發展的空間特點
篇七 從“夫婦并作”到“男耕女織”——明清江南農家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一
一、“男耕女織”模式質疑
二、明代江南農家“夫婦并作”的流行
三、清代江南農家“男耕女織”的發展
篇八 “男耕女織”與“半邊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農家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二
一、明清江南“男耕女織”的背景:農家男女勞動專業化的條件
二、“半邊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農家男女勞動生產率比較
三、應當怎樣看待農家婦女的勞動生產率問題?
四、“男耕女織”:近代以前江南農家勞動安排的*佳模式
篇九 清代前中期江南農民的勞動生產率
引言:清代前中期江南農民勞動生產率處于停滯或下降嗎?
一、清代前中期農民勞動生產率之界定以及農戶規模、農場規模和農戶內勞動分工
二、清代前中期江南農作物畝產量的提高
三、清代前中期江南農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五、清代前中期江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民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
篇十 明清江南棉紡織業的勞動生產率
一、生產工具的改進
二、勞動分工的加強
三、生產的專業化
四、棉紡織業勞動生產率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比較
篇十一 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明中葉至清中葉的蘇州
一、引言:“蘇杭型城市”與中國城市史研究
二、明清的江南城市:界定與類型
三、明清的蘇州城市:范圍與特點
四、明清蘇州城市的地域變化
五、明清蘇州城市的人口變化
六、明清蘇州的城市工業及其發展
七、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之間的關系
八、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中的郊區市鎮
結論
篇十二 大分流之前?——對19世紀初期長江三角洲與尼德蘭的比較
一、“大分流”理論與近代早期的江南經濟
二、對1823—1829年華婁地區GDP的估算
三、對19世紀初期尼德蘭地區GDP的估算
四、兩個地區經濟的比較
五、對于兩個地區勞動生產率差異的解釋
結論
篇十三 “江南經濟奇跡”的歷史基礎——新視野中的近代早期江南經濟
一、“脫亞入歐”:今天的江南經濟奇跡
二、造就江南經濟奇跡的因素
三、西方中心論框架中的近代早期江南經濟
四、新視野中的近代早期江南經濟
五、從昔日的“大分流”到今日的“大合流”
六、結論:從新的視野出發研究近代早期的江南經濟
篇十四 “壺里乾坤大”:江南史研究長盛不衰的原因初探
一、長盛不衰的江南史研究
二、問題意識
三、史料
四、方法
征引文獻目錄
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增補版) 節選
因為沒有增加甚至下降,那么就必須對下面兩個問題做出回答:究竟是何因素阻止上述變化引起畝產量上升?清代中期的江南在扣除輸入糧食之后還在著的巨大糧食消費缺口靠何種辦法解決?但至少在目前還未看到有人對這些問題提出答案。至于以宋代或近代的畝產量數字為根據來否定明清江南水稻畝產量的提高,則問題更大。宋代或近代江南水稻生產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都與明清江南有所不同(在有些方面甚至很不相同),這就注定了簡單地以宋代或近代情況來推論明清,并不能說明什么。更何況斯波羲信新近的研究已指出過去對宋代江南水稻畝產量的估計大大偏高 [1]而陳恒力則早已指出1930年代嘉、湖地區主要農作物的畝產量明顯低于明末[2]。因此,我們認為:明清江南水稻畝產量確實在不斷提高,直至清代中葉方達到其在傳統農業時代(1950年代以前)的頂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提高并未伴隨有水稻畝均勞動投人的增加[3],因此難以用“內卷化(involution)”的理論來解釋。王業鍵在對江南米價長期趨勢的研究中,指出清代江南米價變化與氣候變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4]。這與我們上述結論不謀而答,因為只有在永稻畝產量不斷提高而又未陷入“內卷化”的陷阱的時候,糧食價格才能夠長期下落輸入糧食數量雖不小,但本地所產仍然占江南糧食費之主體)。而水稻畝產量以及水稻生產經濟效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水稻生產的自然環境的變化所致。 ……
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增補版) 作者簡介
李伯重,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歷史系、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云南大學兼職教授以及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國劍橋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韓國慶應義塾大學、法國國家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國外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客座教授或研究員,曾任日本東洋文庫榮譽研究員。曾擔任國際經濟史學會執委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著有《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1820年華亭—婁縣地區GDP研究》等專著。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