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中國歷代謀臣系列:魏徵 : 千古第一諫臣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5105013
- 條形碼:9787205105013 ; 978-7-205-10501-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歷代謀臣系列:魏徵 : 千古第一諫臣 本書特色
魏徵是極力為皇帝糾偏的諫官, 卻選擇只做良臣,不做忠臣。
中國歷代謀臣系列:魏徵 : 千古第一諫臣 內容簡介
魏徵,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創建“貞觀之治”的盛世,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玄武門之變后,魏徵歸順李世民。魏徵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終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說,貞觀之后輔佐之功以魏徵**。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他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余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魏徵死后,李世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中國歷代謀臣系列:魏徵 : 千古第一諫臣 目錄
**章 少有大志
一、書香世家 / 002
二、年少聰慧 / 005
三、苦讀經書 / 012
四、胸懷大志 / 015
第二章 動蕩歲月
一、混亂時局 / 020
二、起義蜂起 / 029
三、云游四方 / 032
四、武陽策劃 / 036
第三章 投筆從戎
一、義投李密 / 040
二、宏圖未展 / 052
三、誤作常談 / 056
四、戰敗歸唐 / 059
第四章 多次易主
一、唐公見推 / 062
二、勸服李勣 / 066
三、屈身夏王 / 073
四、虎牢之戰 / 075
第五章 宮廷之爭
一、二次歸唐 / 090
二、傾心太子 / 092
三、盡心建成 / 095
四、爭斗愈烈 / 105
第六章 獻身明主
一、玄武門之變 / 116
二、危中獲安 / 125
三、宣慰山東 / 130
四、作詩述懷 / 140
第七章 諫臣風骨
一、兼聽則明 / 144
二、貞觀決策 / 147
三、以隋為鑒 / 151
四、直言諫君 / 163
第八章 千秋金鑒
一、諸多官職 / 184
二、嫌隙難彌 / 193
三、不白之冤 / 196
四、與世長辭 / 207
附錄 / 215
后記 / 222
中國歷代謀臣系列:魏徵 : 千古第一諫臣 節選
北周大象二年(580)夏季的一天,在內黃的一座小院里,魏長賢倒背著手,不停地來回踱步,他在焦急地等待著自己的**個孩子魏徵的出世。 魏徵的父親魏長賢祖籍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是西漢初年名將高良侯魏無知的后代。魏徵的曾祖魏釗,本名顯義,字弘理,在北魏時任司空、尚書左仆射之職,博涉群書,才兼文武。當時南北分裂,雙方在“梁、楚、淮、泗”之間(今山東、江蘇、河南、安徽交界地區)對峙,魏釗在這一帶享有盛名。太和二十二年(498),孝文皇帝南征蕭齊,專門召見他,征詢意見,令其侍從左右。魏軍進到淮南,征戰多時仍有好些城池久攻不下,他便自告奮勇,孤身一人夜入義陽(今河南信陽),說降了守將,接著附近其他城池也相繼請降。孝文皇帝很高興,立即任命魏釗為義陽太守。又讓魏釗與其他將領一起領兵征討,魏釗所向披靡,軍中都很佩服他的勇氣和膽量。孝文皇帝更加喜悅,特晉升其為建忠將軍,又追贈魏處(魏徵高祖)為順州(今河南南陽)刺史。那時孝文皇帝在積極籌劃大舉進攻蕭齊,正要重用魏釗,不幸魏釗因勞成疾,突然中風,醫治無效去世,終年64歲。 魏徵的祖父魏彥,字惠卿,也學識淵博,長于寫作。當時皇親貴戚趙郡王元干、廣陵王元羽、陳留公李崇、中山王元英都先后征召他為參軍、記室或記室參軍。對自恃親貴、剛愎自用、貪財好色、不遵法度的元干和元羽,他一口回絕,而對才兼將相、忠心為國的李崇和元英的邀請,則欣然接受,但為期都不久,一待軍事行動結束,便自行告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他的理想在立言,他要求充任著作郎。他的族侄魏收頗有才華,撰寫《魏書》。當時《晉書》作者多家,然都體例不純,他想糾正他們的錯誤,刪掉那些華而不實之辭,完成一部有獨創性、自成體系的典范史著。時彭城王元勰以司徒、錄尚書事、侍中總攬朝政,聽陳留公李崇贊揚魏彥,又邀請做掾屬,并兼主客郎中,掌尚書省的有關事宜,其寫作計劃因而中斷。不久,彭城王不幸遇害,魏彥便回到家鄉。后清河王元懌以尚書左仆射主政,又任命他為諮議參軍。時元懌地位高、名聲大,然為權幸司空高肇(宣武帝元恪的舅父)憎恨,鑒于彭城王的忠而被戮,因讒喪身,魏彥擔心跟著清河王遭禍,便以患病為由婉言謝絕了。孝明皇帝元詡即位,任命魏彥為驃騎長史,即驃騎將軍高級屬官,領諸曹事,權位頗重。不久,魏彥調任光州(今河南光山)刺史,卒于任上,享年68歲。 北魏水熙三年(534),北魏善于弄權的高歡盤踞洛陽,結黨營私,打擊異己,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改元天平,遷都于鄴(今河北磁縣),史稱東魏。至此,北魏滅亡。當年,魏徵的父親魏長賢也遷居鄴都。他以書香門第、博涉經史、詞藻清華的名氣被推薦為秀才。后來北齊政權建立了,依然建都鄴城。魏長賢被北齊平陽王高淹召為法曹參軍,后轉著作佐郎。魏長賢任著作佐郎時,曾想撰寫《晉書》以完成父親的遺志。在這個時期,魏長賢躊躇滿志,向齊世祖武成皇帝高湛上書發難,對當朝權貴們貪污腐敗、以權謀私的種種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揭露和抨擊。那些貪官污吏一片嘩然,大為不滿,于是聯手反撲。所幸皇帝高湛剛剛即位不久,為了收買人心,又懾于政治輿論影響,便將魏長賢一腳踢出京城,安排到上黨郡屯留縣(今山西長治)當了七品縣令。這次官場斗爭雖然就此畫了句號,魏長賢也忍氣吞聲地認了。然而,他的不少親戚朋友認為他這樣做是不識時務,紛紛寫信規勸他,但他矢志不移,處之怡然,始終堅持貪官得反,有罪必究,邪不壓正,善惡有報。北齊武平年間,魏長賢托病辭官,不再出仕。后朝廷多次請他“出山”,他都以患疾而謝絕。魏長賢受寵不驚,遇挫不失其志。這種寵辱不驚的品格,被后人廣為傳頌。 魏釗、魏彥、魏長賢,三代人均博學多才,識鑒高明,有膽有略,忠心奉國,不附權貴,形成了魏氏特有的家風。魏彥欲作《晉書》,“以古為鏡,以知興替”,警示后人創業守成,未果;魏長賢繼承乃父遺志,雖思仍未成。當魏彥、魏長賢帶著太多的思索和遺憾離開這個嘈雜的世界時,他們沒有抒發出去的智慧的靈光、人生的精華都匯聚在了他們的子孫身上,北周大象二年(580),厚積薄發的魏徵來了。
中國歷代謀臣系列:魏徵 : 千古第一諫臣 作者簡介
劉葉青,女,1984 年生,河南省嵩縣人。畢業于遼寧大學文學院,擅長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現供職于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文法學院,是學院“豫閩臺”文化研究所成員,講授《大學語文與應用文寫作》和《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參與編著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大學語文》,已有文化類研究課題十余項,在《大眾文藝》《教育教學論壇》《青春歲月》《魅力中國》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著有《劉伯溫:大明第一帝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