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訪書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24402
- 條形碼:9787220124402 ; 978-7-220-1244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訪書記 本書特色
1、本書題材廣泛,涵蓋諸多國際知名學者、作者及其他各領域領軍人物,囊括漢學、歷史、文學、經濟、社會、漫畫、童書等眾多領域。 2、本書是一本深入淺出,既適合有一定專業知識背景的讀者閱讀,又可以向一般大眾讀者推介的讀物。 3、本書以訪談的形式呈現了豐富的人文知識和深刻的思想討論。內容具有話題性,趣味性,既有涉及二戰、大屠殺等大眾感興趣的戰爭史,也有關于人性、社會以及如何寫作的探討。 這里,既有學者與作家的文化交談;也有法官、殯葬師、時裝模特等“非文化寫作者”的社會思考;既有世界重大戰爭的細節追憶,也有人間悲劇大屠殺的深刻反思;既有小說奇幻的虛構世界,又有非虛幻寫作的真實空間。既有黑暗的刺痛,也有天真的療愈。 這里,你可以:與齊格蒙·鮑曼、卜正民、貝劍銘、王德威、西蒙·沙瑪、諾曼·斯通、麗莎·布倫南·喬布斯相遇;一窺《哈佛中國史》《二戰簡史》《島上書店》《東北游記》《狼廳》《秘密花園》背后的秘密;甚至跟隨貝茲·卓辛格探訪九國監獄,聽美女博士阿什利·米爾斯揭露模特行業潛規則,看殯葬師托馬斯·林奇為生者寫詩。 這里,你可以了解:《哈佛中國史》為什么從秦漢而非從上古寫起? “以茶代酒”是誰*早發明的? 《天工開物》在明清時代的銷售情況如何? 為什么說中國文化始于《易經》,終于《紅樓夢》? 西蒙·沙瑪心中英國歷史上*令人著迷的是哪一天? 人們為什么要就某種災難的處境開玩笑? 什么是好的社會? …… 這里,你還可以收獲:“后真相時代的我們開始不在意謊言”;“不幸的婚姻就是還沒來得及調整好的婚姻”;“當你看到一樣東西,忍不住想'太劃算了,簡直不可思議'時,*好不要買” …… 這樣的“金句”。 在這里,總有一本書或一個人會讓你開始思考,總有一段話能讓你如獲至寶。
訪書記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于書與國際寫作者的訪談錄,將散居在世界各處的作者,以書之名,通過一段段訪談,串聯起來。從馬薩諸塞大學歷史系教授裴士鋒、**漢學家卜正民、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百萬**書《島上書店》的作者加布瑞埃拉?澤文;從法官、殯葬師,到時裝模特、漫畫家……,他們是赫赫有名的佼佼者,以思想打探世界,用文字關照人生,或智慧,或風趣。穿梭于問答之間,讀者可以傾聽異域的漢學家如何理解中國,歷史家怎樣梳理歷史背后的脈絡,文學作家如何構思出一部小說,非虛構寫作者怎樣創作出客觀又叫好的著作,社會學家如何闡釋現代性,童書作者怎樣看待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本視若珍寶的書,每本書都藏著動人的秘密和不凡的理想。愿每個人都能以此找到心中的那本書,構筑屬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訪書記 目錄
訪書記 節選
貝劍銘 | 是誰*早發明了“以茶代酒”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這是唐代名僧皎然的一首茶詩。它被收進了*近出版的一本有趣的書——《茶在中國:一部宗教與文化史》( Tea in China: 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History )。這也是**本從宗教文化角度研究中國茶葉史的英文書。作者是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宗教系主任、佛教和道教研究學者貝劍銘(James Benn)。 1 茶主要與中國的佛教有關 崔瑩:是什么促使你寫了這樣一本特別的書? 貝劍茗:我對研究與宗教有關的漸變文化現象感興趣,中國的茶恰好是這樣一個案例。 許多中國文人雅士研究過茶,日本也有很多相關文獻,但很少有人將它們整合在一起,很少有人研究中國的茶文化如何因佛教而盛行,陸羽的《茶經》和佛教有什么關系,唐詩和佛教、茶文化又有什么關系……我的書就將這些詩歌、逸事、宗教文獻結合,講一個新的故事。 崔瑩:你在書中指出,茶是一種宗教、文化商品。對此應該如何理解? 貝劍茗:茶不僅是日常消費品,也被賦予社會文化含義。它被認為是精神上“超凡脫俗”的象征,具有文化和宗教的特征。因此,我不是從經濟、農業角度研究茶,而是從宗教和文化的角度研究茶。 崔瑩:公元前6至5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后來,佛教從西域傳入中國。佛教與茶文化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貝劍茗:在中國,茶文化在公元8世紀開始盛行?梢钥隙ǖ氖,茶文化是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我在書中明確指出,佛教傳到中國前,茶只在中國很小的范圍內流通,供少數人消費。正是在佛教的帶動下,茶成為中國*主要的飲品。 崔瑩:在印度,佛教與茶似乎沒有這么緊密的關聯。 貝劍茗:佛教在印度誕生時,印度本地還沒有茶。佛經中沒有提到過茶。直到18世紀晚期,英國人才將中國茶帶入印度,少量茶籽由中國傳至印度種植。 茶主要是和中國的佛教產生關系,和印度佛教沒有關系。 2 唐代僧侶推廣了茶 崔瑩:你在書中指出,佛教僧侶在人們從飲酒到飲茶的轉變過程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這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貝劍茗:佛教禁止飲酒,但佛教傳入中國時,酒文化在中國盛行:宗教儀式用酒,文人聚會喝酒……佛教很難融入這個推崇酒文化的社會。僧侶們想改變這樣的局面,然后發現可以以茶代酒,于是開始有意識地種茶、制茶,并向人們介紹茶。 茶本身的特質也促進了它的普及。唐代有很多超甜的水果,而茶有點苦澀,恰好可以平衡甜膩。此外,茶含咖啡因,可以提神醒腦,這讓它尤其受到詩人的喜愛,開始被廣泛傳播。 崔瑩:具體來說,唐代僧侶是如何推廣茶的? 貝劍茗:在唐代,僧侶首先將茶介紹給文人墨客。這和佛教的關系網有關:唐代皇帝、貴族和身居要職的文人大都信佛,常向寺院捐贈。僧侶和文人私交好的話,也會一起喝茶。 當時僧侶和文人容易走近,原因之一是有共同話題。唐朝的科舉內容不像明朝那樣以儒家思想為主,很多文人了解佛教思想,也愿意和僧侶交流。他們會一起練習書法,吟詩喝茶,也會彼此交換禮物,比如茶。 僧侶在茶具的發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宜興的陶制茶具就是明代僧侶發明的。在唐代和宋代,人們喝茶主要是喝研磨煎煮后的茶粉,用的是盞和碗,而明代直接用沸水沖泡茶葉,盞和碗不再適用。作為茶的積極推廣者,可以推測,僧侶們隨后也革新了茶具。 崔瑩:佛寺自制茶葉有什么優勢? 貝劍茗:茶適合種在山上,而中國的佛寺和道觀往往在山里,周圍一般有小溪或小河,便于灌溉。種茶勞動量不大,主要需要人工采茶,而寺院聚集了很多居士、信徒,可以從事這些體力活。茶的制作也不需要太多投入,一個很小的工作坊就夠了。 這些寺院通常會應文人墨客之需,種一些稀有的茶賣個高價,或者用茶換取昂貴的禮物。 崔瑩:但現在很難在佛寺找到茶作坊的遺跡,為什么? 貝劍茗:我也沒有看到任何和佛寺有關的茶作坊遺跡,大概因為它們是樹林里的小木屋,而不是堅實的石頭建筑,容易消失。19世紀之后,茶的種植和貿易情況變化很大,這也影響了寺院和茶的關系。 3 陸羽將書大膽起名《茶經》 崔瑩:你說唐代和明代是茶文化的高峰,在這背后有什么社會原因? 貝劍茗:唐代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和文化都產生了巨變:人口從長江以北向以南遷徙,茶的主產區——江南人口驟增。種茶業迅速發展,農夫開始在不適合種莊稼的田里種茶。人工運河讓運輸更便利,驛遞制度更加完善……政府還頒布了一系列茶政茶法,促進茶葉貿易?梢哉f,商業化、城市化、紙幣的誕生、長途運輸的發展,都成為茶在中國得以推廣的條件。 公元760年—780年,中國人喝茶的習慣從南方蔓延到整個中國,人們對茶的熱愛幾乎達到狂熱,喝茶成為唐代時尚。茶文化隨之盛行,出現了大量和茶有關的唐詩,陸羽的《茶經》也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到了明代,品茶日益成為文人雅士品位和身份的象征。明代文人大都是科舉考試的佼佼者,他們通過書畫鑒賞和品茶,表現自身才華,突顯自己的精致生活。 崔瑩:說到《茶經》,被稱為“茶圣”的陸羽對中國茶文化有什么貢獻? 貝劍茗:陸羽的《茶經》幾乎涉及關于茶的所有知識:茶的歷史、功能、種類,如何鑒賞……這是一本非常完整精確的指南,可以讓你從對茶一無所知到收獲頗豐。作者文筆很好,用清晰明了的文字將對茶的熱情成功傳達出去。他給書起名《茶經》,這是很大膽的一件事,但人們馬上就接受了。 陸羽本人也有佛教背景。他小時候被僧侶收養,并和當時的名僧有來往。盡管在《茶經》中,他的宗教信仰并不明顯,但事實就是如此。 崔瑩:唐詩也影響了人們對茶的態度? 貝劍茗:可以將茶和酒做個對比。到唐朝,酒文化已經源遠流長,根深蒂固,很多詩歌贊美飲酒、醉酒的樂趣。但當時茶依然是比較新的飲品,需要有人去挖掘茶的文化價值。 唐代是詩歌的黃金時代,文人經常以詩贈答酬和。詩人喜歡新挑戰,圍繞“茶”這個新主題進行各種創作。唐詩和茶結合,自發形成“文化工程”,推廣了茶文化。 4 中國茶文化受到全球化貿易沖擊 崔瑩:和佛教相比,道教對茶的影響有何不同? 貝劍茗:*大的區別是,佛寺具有更強的影響力,規模更大,成員更多,更擅長組織勞動力,他們也把種茶當生意來經營。道觀種茶的能力相對較弱,規模相對較小。 崔瑩:榮西禪師是日本茶道的“茶祖”,他的《吃茶養生記》是日本**本茶書專著。他來中國學習禪道,并將茶帶到日本培植。日本文化對茶的認知和中國的有何差異? 貝劍茗:在《吃茶養生記》中,榮西禪師主要推崇茶對人體健康的作用。他寫這本書時,日本瘟疫盛行,人們迫切需要特效藥。他認為日本飲食中缺少這樣的重要成分,把茶帶到了日本。 榮西禪師也提到茶的宗教意義,但他主要把茶當藥來推廣。日本的茶文化中至今仍有中國宋代茶文化的影子:用小刷子攪拌沖泡的茶粉,直到生出大量泡沫,然后把它們分別傾入碗中。這樣喝非常苦。 在日本,人們很注重保護茶文化,并將其視為日本文化的精髓。日本有很多茶道大師表演茶道儀式,茶的品鑒文化依然盛行。 崔瑩: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在后來有什么變遷? 貝劍茗:中國的茶文化深受全球茶葉貿易的影響,尤其是到清朝,因為經濟全球化,茶的市場需求猛增,產量隨之增大。一旦茶葉成為全球流通的商品大量出口,中國茶葉的種植和貿易模式就變了,茶文化、茶道思想也就大受沖擊了。
訪書記 作者簡介
崔瑩,山東濟南人,愛丁堡大學博士,熱愛行走和文學,常居英國愛丁堡。FT中文網、騰訊文化、《文匯讀書周報》、澎湃新聞翻書黨專欄作者。著有《英國插畫師》《英國插畫書拾珍》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