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羅曉暉詩詞課:朝向審美的奔赴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27939
- 條形碼:9787220127939 ; 978-7-220-12793-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羅曉暉詩詞課:朝向審美的奔赴 本書特色
★zui好的應試教育就是素質教育,詩詞課著力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訓練精準分析文本的思維品質,可有效解決考試中古詩詞鑒賞的難題
★勾勒古典詩史輪廓,通過具體作品的賞讀提升理解力和鑒賞力;深度解析歷年高考古詩詞真題,精選精練,做一題,就做透一題
羅曉暉詩詞課:朝向審美的奔赴 內容簡介
本書來自羅曉暉在成都七中教授古典詩詞的課程講義。全書分三部分,部分為“古典詩歌閱讀探究”,提出了幾種閱讀探究古典詩歌的方法;第二部分為“古典詩歌選讀賞析”,為本書重頭,對先秦至唐宋的一些著名詩詞作品作了賞讀;第三部分為“經典考題解析和解題訓練”,結合高考詩詞真題,探索解題方法,選題精,解析準。作者對詩詞的講解,理解較深,立意較高,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訓練精準分析文本的思維品質。本書可供開設選修課,也可用作普通讀者研習古典詩詞的基礎性讀物。
羅曉暉詩詞課:朝向審美的奔赴羅曉暉詩詞課:朝向審美的奔赴 前言
前 言
在我看來,古典詩歌是語文中“語文”的部分,是母語教育中重要的課程內容。它優雅的言語形式,有助于書面語言的建構;“意”“象”一體的表達方式,有助于思維活性的保持和審美意趣的養成;它也具有明顯的文化熏陶功能——中國古代即有“詩教”之說,詩歌在溫柔人心、敦厚性情方面的作用,是首要的且不可替代的。
古典詩歌在語文課程中一直是不可忽視的部分;在當今強調學科素養的背景下,其在書面語言建構、審美品位提升、文化傳承理解諸方面的功能將愈益凸顯,地位將愈益重要。我認為,無論是從提升語文素養的層面還是從應對高考的角度,都有必要強化古典詩歌的教學。
羅曉暉詩詞課:朝向審美的奔赴 目錄
目 錄
古典詩歌閱讀探究
一 細讀 003
1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的細讀提問 003
2王潤華對《長恨歌》中“梨花”的細讀研究 007
3細讀與探究:羅曉暉《古典詩歌中的時空呈現》 009
二 邏輯的運用 017
1命題與定義 017
2客觀性命題與主觀性命題 018
3論點 019
4推論與前提 021
5假設與預設 022
6歸納法 022
7分析 023
三 語料統計 026
1陶淵明和謝靈運是否同一時代的人 026
2以韋莊詩詞為例,以色彩為主題 028
3意象統計方法 032
四 審美藝術形式分析 034
1多樣統一 034
2主題和主題變化 035
3平衡和演進 037
4主次 039
五 審美風格類型辨識 042
第二部分 古典詩歌選讀賞評 65
一古典詩史概說 067
1從《詩經》時代到東漢末年 067
2魏晉南北朝時代 068
3唐宋時代 069
二 漢末以前詩歌 070
1《詩經》 071
2楚辭 075
3戰國末期和秦漢間的作品 080
4漢詩 084
三 魏晉南北朝詩 093
四 唐宋詩詞 106
1唐詩 108
2宋詩 187
3唐宋詞 217
經典考題解析和解題訓練245
一 古典詩歌經典考題選析 247
二 高考真題演練與拓展訓練 277
組高考真題演練 277
第二組拓展訓練 285
參考答案 290
后記 298
羅曉暉詩詞課:朝向審美的奔赴 相關資料
一 古典詩歌經典考題選析
高考古詩鑒賞,考查要求有如下兩項:鑒賞形式、語言、表達技巧,理解和評價思想內容。
閱讀題的命制,通常要兼顧形式和內容這兩個方面。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在實際的鑒賞之中很難截然分開。因此,在備考時強行把古典詩歌分成若干知識板塊進行復習,效果是極其有限的。
死記硬背關于古詩技巧的知識,這種辦法也是行不通的。根據我的觀察,古詩鑒賞的問題,主要是文本理解的問題。如果不懂得詩歌的文本意義,什么方法都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理解要到位,需要文本分析功夫。因此,本部分的重點,是選取高考中的經典試題做深度解析,通過對高考答案的厘清,培養精準解讀文本的能力。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木蘭花(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注】縠皺:皺紗,此處比喻水的波紋。
(1)這首詞的上半闋是如何描寫春色的?試對此進行分析。
(2)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
【高考答案】
一 古典詩歌經典考題選析
高考古詩鑒賞,考查要求有如下兩項:鑒賞形式、語言、表達技巧,理解和評價思想內容。
閱讀題的命制,通常要兼顧形式和內容這兩個方面。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在實際的鑒賞之中很難截然分開。因此,在備考時強行把古典詩歌分成若干知識板塊進行復習,效果是極其有限的。
死記硬背關于古詩技巧的知識,這種辦法也是行不通的。根據我的觀察,古詩鑒賞的問題,主要是文本理解的問題。如果不懂得詩歌的文本意義,什么方法都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理解要到位,需要文本分析功夫。因此,本部分的重點,是選取高考中的經典試題做深度解析,通過對高考答案的厘清,培養精準解讀文本的能力。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木蘭花(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注】縠皺:皺紗,此處比喻水的波紋。
(1)這首詞的上半闋是如何描寫春色的?試對此進行分析。
(2)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
【高考答案】
(1)春天美景富有層次感:首先看到了東風乍起,春波綠水,波面生紋,如細皺紗縠;然后是楊柳初醒,嫩綠淺碧,遙望一片青煙薄霧;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噴火蒸霞。春的風光正是這樣一層一層展開,故用了“漸覺”一語。
(2)作者用一“鬧”字,不僅使人覺得杏花綻放得熱烈,甚至還讓人聯想到花叢中蜂蝶飛舞,春鳥和鳴,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答案評析】
小題有答非所問之嫌。應注意,“如何描寫春色”指向的是描寫春色的手法,而不是描寫了怎樣的春色。上闋主要是寫景,分析其景物元素,可知有水上波紋、煙外綠楊、紅杏春色三種。而“縠皺波紋”除了冬季有時可能結冰,四季都有,因而并不屬于所謂“春色”,于是“春色”就只有煙外綠楊、紅杏鬧春了。
“春的風光正是這樣一層一層展開,故用了‘漸覺’一語”,是值得商榷的。“漸覺”是指漸漸覺得東城風光越來越美,而不是說春日風光在漸漸展現。上闋描寫春色,其實只有“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兩句,這里的手法是色調(“綠”“紅”)和質感(“輕”“鬧”)的映襯,是并列的呈現而不是層層深入,所以不算“一層一層展開”的。
第二個小題,是考查“煉字”技巧的理解和欣賞。這個題目,其來有自。清代李漁認為本句的“鬧”字較為粗俗,而近人王國維認為這個“鬧”字“境界全出”,很有味道。因此,此題答案可有一定的開放性。但宋祁當時就被贊為“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可見“鬧”字用得好是主流意見。至于高考答案,我以為仍有修訂改進的空間。這個“鬧”之所以具有較好的表達效能,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化視覺印象為聽覺感受的“通感”效果。對此錢鍾書先生曾有論及。如果答案能明確指出“通感”的手法并分析其修辭效果,那就會更好些。
【參考修訂】
(1)上闋描寫春色,善用映襯:一“綠”一“紅”,色調分屬冷暖,映襯鮮明。楊柳如煙,嫩綠淺碧;紅杏怒放,如噴火蒸霞。色彩越來越濃烈,春意越來越熱烈,為下闋抒寫對生命的歡娛和對春天的留戀做了鋪墊。
(2)用一“鬧”字,使人覺得杏花綻放得分外熱烈。杏花開放,本是眼睛可見而耳不能聞,“鬧”字一用,使得視覺與聽覺同感,這是通感手段的運用,于是本來有色無聲的景象,變得“有聲有色”。另外,這個“鬧”字也很精準,紅杏色調熱烈,可以“鬧”;白色的杏花,“鬧”字就不夠妥帖了。
羅曉暉詩詞課:朝向審美的奔赴 作者簡介
成都市語文教研員,成都教科院傳統文化研究室主任,四川省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成都七中原語文備課組長。
主要著作有《高考作文經典材料“百變通”》《羅曉暉論語課》《羅曉暉詩詞課》《方法與案例:語文經典篇目文本解讀》《高中作文要義:思維、材料和技巧》《高中古典詩歌教程》《文本解讀與閱讀教學講談》《追求更高品質的閱讀教學:中學語文名師課例深度剖析》等。
羅曉暉公眾號:“語文渡lxh”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