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tǒng)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暗金政治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77956
- 條形碼:9787208177956 ; 978-7-208-1779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暗金政治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美國的科學機構由誰來投資?美國的頂級大學由誰來資助?美國的學術研究與政治有何關系?美國對外戰(zhàn)略的選擇背后有哪些人員、財力和思想上的支持? 自構建起一個全球霸權以來,美國一直很注重對霸權“柔軟面”的建設。也就是說,除了在軍事和經濟等“硬權力”上保持長期優(yōu)勢,還在制度、規(guī)范、知識、文化和價值觀等觀念要素上具有競爭力的“軟權力”。 軟權力的背后至少有兩種“基礎設施”的支撐:一是繁榮和有活力的知識生產體制;二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協(xié)助政府在關鍵歷史時刻做出正確戰(zhàn)略選擇的決策體系。 這兩種“基礎設施”在美國霸權的初創(chuàng)期并不主要由聯邦政府提供,而是由意識形態(tài)左右兩翼的慈善基金會通過“暗金政治”,即較少受法律限制的非公開資金而獲得影響政治的各種運作,成為支持這兩種“基礎設施”建設的臺前或幕后“金主”。
暗金政治 內容簡介
現代慈善基金會的興起與美國的霸權崛起發(fā)生在近乎同一時期,但是直到20世紀70年代,慈善基金會的政治角色長期遭到主流政治學與國際關系研究的忽視。 本書作者提出,慈善基金會通過“暗金政治”即較少受法律的非公開資金而獲得影響政治的各種運作,成為支持美國霸權的軟硬兩種實力的臺前或幕后“金主”。 作者以政治社會學為視角,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慈善基金會的權力機制,即“金智結合體”(慈善基金會—智庫復合體)。一方面,慈善基金會通過投入金錢將有潛力的思想孵化為有影響力的政治觀念,;另一方面,慈善基金會以知識精英為先導來接觸和影響其他社會精英,*終把具有政治能量的思想觀念推送至權力的核心。 作者繼而得出結論認為,慈善基金會隱身于觀念社群的背后,以一種比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更柔軟、更隱蔽的方式在全球范圍內推進美國的意識形態(tài)外交政策,進而成為美國全球霸權的推手與護持。
暗金政治 目錄
i 序
vii 機構名稱和縮寫
1 引言
18 **章 “雙向車道”中的美國霸權
20 **節(jié)自由國際主義
34 第二節(jié)如何贏得精英?
47 第二章 理解慈善基金會:財富、關系與權力
47 **節(jié)“兩幅面孔”
54 第二節(jié)兩種權力來源
70 第三章 慈善基金會與美國霸權
71 **節(jié)權力運行機制
78 第二節(jié)護持霸權內外
95 第四章 在霸權核心
97 **節(jié)形塑美國外交戰(zhàn)略
143 第二節(jié)運作美國社會網絡
196 第五章 在霸權外圍
199 **節(jié)形塑國際發(fā)展政策
242 第二節(jié)運作跨國社會網絡
293 結語
307 附錄
309 參考文獻
318 后記
暗金政治 節(jié)選
引言 19 世紀末,美國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工業(yè)強國,并在20 世紀初占據了世界經濟總量的近四分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美國不僅經濟實力扶搖直上,占據世界經濟總量的一半,軍事實力更是除了蘇聯無人可望其項背,開啟了一個綿延至今的“美國世紀”。作為羅馬和英國之后罕見的霸權繼任者,美國非常急于撇清自己與“帝國”的關系,自認為比過去的霸權國擁有更多的合法性。為此,美國創(chuàng)立了一套以規(guī)則型制度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并在名義上與其他國家一樣受到秩序內普遍性規(guī)則的約束。由于美國在戰(zhàn)后國際秩序中的這種“自我約束”,人們使用“自由的霸權”“善意的霸權”和“共識性霸權”,或是“受邀請的帝國”“被同意的帝國”和“信任帝國”來形容美國在戰(zhàn)后世界的角色。其中*常見的一種表述是“自由的霸權”。簡而言之,在美國歷屆領導者的設想中,它既非羅馬式的軍事帝國,也不是英國式的商業(yè)殖民帝國。美國應該是一個“更大、更好的大英帝國”,是歷史上眾多帝國的超越者。 誰來護持霸權的柔軟面? 以上這些設想都促使美國加強對霸權“柔軟面”的建設。正如托馬斯·霍布斯對巨獸“比希莫斯”的理解,如果沒有民眾的意見和信仰,強者的權力便失去了根基。霸權有時意味著在權力分配上占據優(yōu)勢,有時意味著為他人制定行為規(guī)則,有時還意味著通過控制別人的觀念來得到自己所欲的結果。“善意的霸權”顯然需要更多地使用后兩種、而非**種手段。與既往歷史上的其他霸權相比,美國霸權確實體現了“軟與硬”的結合,除了在軍事和經濟等“硬權力”上保持長期優(yōu)勢,還在制度、規(guī)范、知識、文化和價值觀等觀念要素上具備有競爭力的“軟權力”。在1945 年的舊金山會議上,杜魯門表示:“無論我們的實力如何強大,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并不具有‘為所欲為’的特權。”美國希望通過主動約束自己的權力,扮演一個“用戶友好型”的超級大國,將自己的權力更“松散地”制度化,包括以一系列區(qū)域和全球多邊主義機制來決定國際事務。 然而,即便在霸權的“柔軟面”中,規(guī)則和制度也并未掩蓋權力斗爭的本質。首先,與以往相同的是,美國仍然追求在多邊主義制度中的主導角色,讓美國的強權柔化為一種“領導力”。在戰(zhàn)后霸權建設中,美國的外交戰(zhàn)略“不僅一直關注如何遏制共產主義,還關注著如何創(chuàng)造一個一體化的全球體系,使華盛頓在政治和經濟實力優(yōu)勢的基礎上來協(xié)調指揮”。其次,即便是支持自由國際主義的觀點也認為,美國的多邊主義原則是有雙重標準和“適用范圍”的,在歐洲和英聯邦國家,美國更多使用基于規(guī)則的多邊主義制度,而在亞洲、拉丁美洲、中東等地區(qū)則選擇基于“庇護—回報”關系的雙邊主義制度,甚至是扶植代理人、策動國內政變或直接武力介入等傳統(tǒng)帝國主義手段。此外,在接納了美國推廣的規(guī)則或規(guī)范的國家中,其領導者和關鍵政策制定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美國觀念與意識形態(tài)的規(guī)訓,尤其是拉丁美洲的粉紅國家(la marea rosa)。 是什么支撐著美國的“軟權力”?本書認為,軟權力的背后至少有兩種“基礎設施”。其一是一個繁榮和有活力的知識生產體制。歷史學家奧利維爾·如恩斯(Olivier Zunz )在《為什么20 世紀是美國世紀》一書中,從美國的內在政治與社會制度出發(fā),認為重視實踐的美國科研體系推動了美國的進步,市場的社會契約使中產階級得以形成,不同種族的身份認同豐富了美國社會的多元文化,這些因素使這個超級大國充滿了活力。其二是一個將知識轉化為能協(xié)助政府在關鍵歷史時刻做出正確戰(zhàn)略選擇的決策體系。美國在19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接替英國成為領導國家是促成美國走向世界霸權的重要原因。美國自身的實力優(yōu)勢與世界政治的變局發(fā)生在同一歷史時期。經過短暫的爭議,美國抓住了權力轉移的契機,從孤立主義轉向干預主義政策,深刻地改變了國際秩序,奠定了在權力競爭中的優(yōu)勢地位。 那么,美國的科學機構由誰來投資?美國的頂級大學由誰來資助?美國的國際關系學科是如何形成的?美國對外戰(zhàn)略的選擇背后有哪些人員、財務和思想的支持?構成軟實力的“基礎設施”在霸權初創(chuàng)期并不主要由聯邦政府提供,時至今日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由私人部門和志愿部門規(guī)劃和贊助。 美國有根深蒂固的自由主義傳統(tǒng),公民志愿組織和競爭性選舉是公共生活的兩大根本特征。作為一個信任私人力量勝過政府權力的國家,美國在“個人主義—理性主義”信仰下,并沒有發(fā)展出龐大和專業(yè)的官僚體系,許多今天看來應該由政府承擔的職能在早期都由托克維爾所觀察到的公民志愿組織完成。美國的志愿組織運作得十分有效和持久,并且具有鮮明的私人性、地方性、非正式性和分散性特征。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 )的社會資本理論認為,“橫向”性組織的團體比“縱向”性組織的團體更能培育維系健康民主所必需的“面對面”關系網絡,他在這個理論中將美國的公民志愿組織看作橫向社會組織的典型代表。然而,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 )卻認為,美國志愿組織并不似傳統(tǒng)觀點所認為的那樣獨立、自發(fā)和分散。相反,早在美國進入工業(yè)化社會以前,就已經有了制度性和跨地域性的大型公民志愿組織。并且,大型志愿組織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美國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憲法辯論和福音運動對公民的“訓練”,甚至它們在組織模式上都模仿了代議制政府的結構。 因此,獨立后的一個世紀里,關于聯邦政府在公共問題中應掌握多少國家權力始終沒有定論,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南北戰(zhàn)爭的爆發(fā)。美國始終缺少一個集中的力量來推動在歐洲國家相繼形成的福利國家制度。與社會福利類似,美國的知識生產制度、政策咨詢制度、應急災難救援制度,以及國際援助制度,背后都有大量私人資金和組織的參與。公民在觀念、道德和信仰需求上也并不依賴政府。美國的國家與社會之間存在相互扶持和襄助的共生性伙伴關系,商業(yè)團體、公民志愿團體和政府機構都被廣泛地看作解決公共問題的行為體。早期的美國聯邦政府在公共問題處理上一直遵循“小政府,大社會”原則,直到19 世紀仍將各種私人行為體提供的非標準化社會服務的差異進行合理控制,使它們互相之間形成多元競爭而非正面沖突。 美國大型現代基金會在**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大規(guī)模建立,利他主義和實用主義兩方面因素共同推動了戰(zhàn)后基金會的勃興。從利他主義動機看,伍德羅·威爾遜總統(tǒng)在一戰(zhàn)期間積極推動了以軍事為導向的公民志愿服務。戰(zhàn)爭結束后,非軍事志愿性組織蓬勃發(fā)展,并深入美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實用主義動機看,隸屬于志愿性組織的慈善基金會得到了國會立法的保護:1917 年的《戰(zhàn)爭收入法》和1918 年的《稅收法》的通過免除了個人向慈善機構捐款的稅金。1936 年,美國稅法允許慈善捐贈的公司扣除高達5% 的稅前收入。為戰(zhàn)爭作出重大貢獻的個人意識到他們可以利用私人財富來研究社會問題的根源,并找到使用結果的方法改善政策。卡爾和卡茨分析說,美國政府從批評私人捐助者的立場轉變?yōu)橹С炙饺司柚叩牧觯骸氨M管美國國會對私人捐助缺乏信任,會定期安排審查,但美國各級政府都積極尋求私人捐助者,其中包括基金會,來為新的社會和經濟政策提供研究資金。”到1924 年,美國私人捐助者的年度慈善捐款達到20 億美元。 在美國的知識生產與決策體系中,基金會是一種扮演顯要角色的社會行為體。一方面,基金會通過國內資助對美國的知識生產體制及其智力成果產生了全面的影響,這包括對美國的外交政策、民間組織和民眾的國際問題視角的全面形塑作用。1973 年,霍奇森(Godfrey Hodgson)在《外交政策》上撰文回顧美國戰(zhàn)后的外交政策,認為三大群體構成了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建制派”:一是紐約的跨國律師、銀行家和企業(yè)高管;二是華盛頓的政府官員;三是精英大學的學者和基金會負責人。基金會與學術界一起,為美國戰(zhàn)略和政策提供客觀、科學和權威的知識來源,承擔著生產知識、提供信息與形塑觀念的功能。美國國內的精英大學、智庫網絡、利益集團,以及形形色色的公民志愿組織背后都有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基金會資助的痕跡。 另一方面,基金會通過國際資助來接觸其他國家的知識精英和各類社會精英,對其所采納的發(fā)展政策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跨國舞臺上,富有的基金會甚至憑借財富繞過民族國家,在全球范圍內解決公共政策問題。在冷戰(zhàn)中,洛克菲勒基金會、卡內基基金會系列和福特基金會對拉丁美洲、非洲、東歐、中歐和亞洲的社會科學、公共衛(wèi)生和農業(yè)發(fā)展等公共事業(yè)產生了全面影響。冷戰(zhàn)過后,美國基金會的跨國資助以更市場化的方式繼續(xù)進行。2001 年,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加文·戴維斯(Gavyn Davies )提出“慈善資本主義”(philanthrocapitalism )概念,用以形容慈善基金會通過商業(yè)化的策略來解決其他國家公共問題的行為。2006 年,經濟學家馬修·畢曉普(Mathew Bishop )進一步將“慈善資本主義”一詞闡發(fā)為“用慈善事業(yè)結合資本主義解決社會問題”。這一概念暗示著,慈善的動機與資本主義的工具相結合,可以動用私人力量來參與其他民族國家社會問題的解決,而基金會的影響力可以像資本主義一樣實現“全球化”。 基金會登上政治舞臺是市民社會在民族國家內部和全球舞臺上力量崛起的一個側面。在20 世紀早期,市民社會或許只是政府和企業(yè)的一個“小伙伴”,但這種情況在不斷發(fā)生變化。而市民社會中*富裕的基金會的崛起正在形成一個強大的權力中心,它在某些領域塑造社會議程的能力甚至可以超越政府。如邁克爾·曼(Michael Mann )所言,現代國家*重要的力量之一是其基礎設施能力。也就是說,除了強制性的武裝力量、提高民眾生活水平的經濟權力之外,國家的權力還包括深入社會并吸取合法性和大眾信譽。葛蘭西也認為,私人機構是國家權力行使的基礎,是國家力量的一部分。國家機構的精英組織和私人部門的志愿組織創(chuàng)造了相互滲透的組織和網絡,形成了支撐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力量的基礎,對于現代生活的每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市民社會與國家相互滲透的網絡要求歷史學家和政治科學家重新評估和審視國家與私人部門的關系,并更好地理解權力在美國這樣的現代民主國家運作的方式。
暗金政治 作者簡介
銀培萩,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青年副研究員,復旦大學宗教與中國國家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國際政治專業(yè)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美國外交、宗教與美國政治、非營利組織與國際關系。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在《外交評論》《復旦學報》《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等期刊發(fā)表論文多篇,成果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社會科學文摘》等刊物轉載。曾獲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獎一等獎、上海市“超級博士后”人才激勵項目、復旦大學“鐘揚式科研團隊”成員等榮譽。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