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漢文與東亞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7327
- 條形碼:9787542677327 ; 978-7-5426-7732-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文與東亞世界 本書特色
比較文化學典范之作,講述超yue國境的漢字旅程,一本填補知識空白的漢文入門導讀 日語為何混雜漢字?韓劇中為何出現漢文書簡?漢文是超yue時空的書寫,正因如此,才能夠成為東亞的共通語言。本書以漢文訓讀為線索,透過漢字,看到不一樣的東亞世界。 大家小書,京都大學教授、日本zhu名學者金文京親自用中文重寫 在日韓國人,專攻中國古典文學,精通中日韓三國語言,作者金文京從獨特的東亞全局視角出發,試圖重新建立漢字文化圈的坐標體系。中文版由作者本人翻譯,且針對中文讀者情況改寫,并增補學界zuì新成果。 角川學藝賞獲獎作品,北大陳平原、清華劉曉峰、宋念申聯袂推薦 跨越國界和領域,因為有語言和知識的界限,不是誰都能做到的。金文京先生的《漢文與東亞世界》輕松實現了這一跨越,提出了驚人的假說,堪稱比較文化學的典范。……正是訓讀創造了東亞文化,這項研究正是規模宏大的比較文化論的成功范例。 ——角川財團學藝賞評委、明治大學教授鹿島茂 本書詳細介紹了從古到今在東亞漢字有過怎樣復雜的讀法。學習了這些有關漢字的知識,你會理解作者為什么主張“東亞漢文文化圈”。這是一本借漢字讀法審視東亞各國的語言觀和世界觀,進而審視東亞內部復雜性的好書。 ——清華大學教授劉曉峰 簡明的題材和曉暢的語言背后,有著對歷史、文化、國族、區域深切的關懷。借此所揭示的東亞世界的現代困境,更超yue了話題本身。 ——清華大學教授、《發現東亞》作者宋念申 “巖波新書精選”di12本,收官壓zhou之作。新經典·巖波新書精選:輕盈、優美、有深度 輕盈——小而緊湊,大多十萬字左右,通俗易懂,節奏輕快 優美——題材廣泛,可讀性強,文筆優美,內容翔實 深度——對歷史、時事做深度解讀,引發思考 已出書目:《過勞時代》《格差社會》《京都》《江戶時代》《日本的誕生》《日本的漢字》《日本的神話》《日本文化關鍵詞》《逆說美國的民主》《近代朝鮮與日本》《古代中國的文明觀》
漢文與東亞世界 內容簡介
過去,盡管語言不同,東亞各國的商賈使節,一言不發,僅憑一紙一筆,亦可通過漢文“筆談”,傳情達意、雋語妙言。如此奇景,只因東亞各國曾在歷史shang共享過相似文化,而漢字恰是其中的精髓所在。盡管東亞世界看似“同文”,但是各國卻有不同的精彩生發。因此,漢字文化圈背后的東亞世界實則各有千秋、復雜多元。 以訓讀解漢字,以漢文喻東亞。精通中日韓三國語言的在日韓籍學者金文京,自古暨今,通過追溯漢文流變之歷史、辨析各國漢文之異同,以訓讀為切入口,深度剖析了一個既密不可分又截然不同的東亞世界。
漢文與東亞世界 目錄
致中國讀者
中文版自序
**章漢字、漢文在東亞
一、在日本車站買車票
二、東亞漢字文化圈的特征
三、漢字的讀音—音讀和訓讀
四、漢文的讀法—訓讀
五、筆談—世界上罕見的溝通方式
第二章日本的漢文訓讀
一、日本訓讀的方法
二、漢字的訓讀(kun-yomi)
三、漢文訓讀和佛經漢譯
四、訓讀的語言觀及世界觀
五、訓讀的演變
第三章東亞的訓讀
一、朝鮮半島的訓讀
二、朝鮮半島訓讀的語言觀及世界觀
三、其他近鄰民族的訓讀現象
四、中國的訓讀現象
第四章書寫漢文—東亞漢文的多種文體
一、東亞的漢文、漢詩
二、東亞各國語言的詩
三、東亞的變體漢文
漢文與東亞世界 節選
在日本車站買車票 這十幾年來,因中日之間交通大開,去日本旅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日本用漢字,街上招牌幾乎都用漢字寫,對中國人來說很是方便。可是,有時因彼此字體不同,或由于日語特殊用法,同樣是漢字,中國人看了百思不得其解,也時而導致誤會。 例如,在車站乘火車或地鐵要買車票,現在一般都用購票機,日語叫“券売機”(kenbaiki):“券”是乘車券,就是車票;“売”是“賣”的日本簡體;“機”(機)不用簡體—合起來是“販賣乘車券的機器”。可是既然是賣券的機器,為什么不叫“売券機”,而叫“券売機”呢?原來,日語的語序跟漢語相反,漢語是動詞在前,賓語在后;日語則是賓語在前,動詞在后。“券売機”就是日語語序的詞匯。 接著,你為了買票投幣給“券売機”,里面會有女聲提示:“只今発券中です”(tadaimahakkenchudesu)。“只今”就是“現在”;“発券中”是“正在發行乘車券”之意;“です”是日語語綴,沒有對應的漢字。不對吧,“賣乘車券的機器”既然叫“券売機”,那么“發行乘車券”應該說“券発”才對,怎么出爾反爾卻叫“発券”呢?各位有所不知,日語中的有些漢字詞匯采用日語語序,可是絕大部分還是按照漢語語序的,“發券”就是漢語語序。換句話說,日語的語法有兩種,一種是本國的,另一種是漢語的。這是日本有史以來長期接受中國文化熏陶的必然結果。當然,日語語序的詞匯也為數不少,如“讀書”,日語也叫“読書”(dokusho),另有一種說法“書見”(shoken),是日語的語序。 買好了車票要進站,需要通過檢票口,日語叫“改札口”(kaisatsuguchi,圖1)。*近因中韓旅客多,除英文外,兼設中文“檢票口”和韓語“??????”(gaechalgu)的標識。這“改札口”一詞,對中國人來說應該是很費解的。“札”是古代木板做的通行證,轉而用于指代現代的車票。那么“改”字怎么說?難道在檢票口要改換車票嗎?“改”字日語的訓讀(詳后)讀為“aratameru”,除改換之外,還有檢查的意思。所以,“改札口”就是“檢查車票的口”,跟中文的“檢票口”相同。問題是中文漢字的“改”沒有“檢”義,“檢”是日本人增加的意思,與中文漢字本義無關。因此,中國人看了半天也看不懂,不明其所以。 至于韓語的“??????”,其實是“改札口”三個字的韓國讀法,也就是所謂的朝鮮漢字音。朝鮮半島接受中國漢字遠比日本要早,也有其獨特之處。可是“改”字在韓語也沒有“檢”義,那么,為什么還用“改札口”這個詞呢?韓國曾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將西方諸多概念用漢字翻譯成新詞,他們也只好照搬同用。只是韓國使用漢字比日本有一日之長,不肯直接用日本漢字音,而用他們自己的讀音而已。現在韓國已不大用漢字(朝鮮已經全廢),所以用韓文寫成“??????”,其中真正的含義,他們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實中國也和韓國一樣,在近代以后接受了不少日本人翻譯的漢字新詞,只不過沒有采用“改札口”之類的怪詞罷了。在東亞世界,單是買票進站之間,就已經有這么復雜的問題,而要了解近兩千年彼此交流的真相,又談何容易呢?
漢文與東亞世界 作者簡介
金文京,1952年出生于日本東京,韓國籍。曾任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現任日本中國學會理事長。研究中國古典戲曲、小說。近年來也關心東亞漢字文化圈交流史。主要著作有《三國志演義的世界》(商務印書館,2010)、《三國志的世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等。合編《邯鄲夢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三國志演義古版匯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憑借《漢文與東亞世界》(巖波書店,2010)獲得2011年角川財團學藝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