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從增量到提質:構建競爭力導向的農業政策體系(十八大以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優秀成果選粹)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712756
- 條形碼:9787517712756 ; 978-7-5177-127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增量到提質:構建競爭力導向的農業政策體系(十八大以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優秀成果選粹) 內容簡介
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農業發展變化狀況以及面臨的現實問題,迫切需要構建以競爭力為導向的支持政策體系。本書在分析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并借鑒美、日等發達國家農業政策的基礎上,提出我國應從兩個方面構建以競爭力為導向的政策體系,一是硬碰硬地拼成本、拼價格,通過消除市場扭曲、推進規模經營、完善經營機制、應用現代科技,實現降成本、提效率,提升價格競爭力;二是實施差異化戰略,拼特色、拼增值,用質量優勢對沖成本上升劣勢,通過提升品質、延伸功能、產業融合,提高產品信任溢價,創造產業功能溢價,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
從增量到提質:構建競爭力導向的農業政策體系(十八大以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優秀成果選粹) 目錄
總報告
從增產導向到競爭力導向——我國農業支持政策轉型的總體思路
一、增產導向農業支持政策體系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二、農業支持政策轉型的時間節點已經來臨
三、競爭力導向農業支持政策體系的基本框架
四、實施競爭力導向農業支持政策應處理好三個關系
專題報告一
提升我國農業基礎競爭力研究
一、中國農業生產成本高于美國,農業基礎競爭力不足
二、中美農業成本變動趨勢與構成變化分析
三、中國農業基礎競爭力薄弱的四個主要根源
四、降低中國農業成本、提高農業效率與基礎競爭力的建議
專題報告二
提升我國農業產業鏈競爭力
一、現代農業競爭本質上是產業鏈競爭
二、提升農業產業鏈競爭力的國際經驗及啟示
三、我國農業產業鏈發展現狀及主要問題
四、提升我國農業產業鏈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專題報告三
提升我國農業品質競爭力
一、我國農業品質競爭力的現狀
二、制約我國農業品質競爭力提升的原因
三、日本農業提升品質競爭力的做法:以肉牛產業為例
四、提升我國農業品質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專題報告四
用“互聯網+”重塑農業競爭優勢
一、“互聯網+農業”發展的新機遇
二、以“互聯網+”重構農產品流通鏈
三、以“互聯網+”重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四、“互聯網+農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五、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專題報告五
改革農業支持政策,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
一、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弱化
二、我國農業支持水平不斷提高
三、我國農業支持結構不合理
四、改革農業支持政策,提升農業競爭力
專題報告六
我國政策性金融提升農業競爭力:體系變革
一、近幾年我國金融支持“三農”的總體進展
二、目前我國金融扶持提升農業競爭力的主要缺陷
三、國際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業的主要特點
四、戰略目標與可選擇的農業政策性金融體系模式
五、現階段操作戰略
專題報告七
提升我國農業貿易競爭力研究
一、中國主要農產品貿易情況
二、中國農業貿易政策
三、農業貿易開放凸顯的問題
四、提升我國農業貿易競爭力的思路
案例一
美國農業支持政策演變及對我國的啟示
一、美國農業支持政策的演變歷程
二、國際競爭加劇后美國農業支持政策調整的主要特征
三、對我國農業支持政策調整的啟示
案例二
日本農業支持政策演變及對我國的啟示
一、日本農業支持政策的演變過程
二、日本農業政策的演變規律及原因分析
三、日本農業支持政策體系的變化特征
四、對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啟示
案例三
韓國農業支持政策演變及對我國的啟示
一、韓國農業支持政策的演變過程
二、韓國農業支持政策演變特征與利弊分析
三、對我國農業支持政策調整的啟示
從增量到提質:構建競爭力導向的農業政策體系(十八大以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優秀成果選粹) 節選
改革開放39年來,除少數幾個時期因農產品賣難出現過把結構調整作為農業政策的主要目標外,其他多數時期我國農業政策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增產、保障供給。特別是2004年以來,我國再次連續多年把促進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增產放在農業發展的優先位置,逐步建立起一套增產導向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包括以增產為導向的糧食*低收購價政策、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農業補貼政策、農業投資政策、地方政府激勵政策。 增產導向的農業支持政策促進了我國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發展,也促進了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問題在于,這套政策體系起作用的現實基礎發生了變化,我國農業面臨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使增產導向政策失去現實必要性,主要農產品價格倒掛使增產導向政策失去操作空間,貿易爭端頻發給我國增產導向政策帶來挑戰,發達國家農業支持政策結構性改革給我國增產導向政策帶來壓力。 我國農業正處于艱難的轉型階段。這不僅包括從粗放、透支到集約、永續的資源利用方式轉型,從“家家包地、戶戶種田”到經營權流轉、適度規模的經營方式轉型,而且包括從增產導向到競爭力導向的農業支持政策轉型。根據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程度的提高、國內外市場價格對比關系的變化,借鑒發達經濟體農業支持政策轉型的經驗教訓,加快構建競爭力導向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應從兩個層面發力:一是硬碰硬地拼成本、拼價格。通過消除市場扭曲,把托市品種的國內市場價格降到長期均衡價;通過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以降低人工成本;通過完善“三權分置”辦法,以降低土地成本;通過科技進步、農田水利建設、土地整治,以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這方面的潛力值得去挖掘,但終歸要受人均耕地面積等傳統資源稟賦的制約。二是實施差異化戰略,拼特色、拼增值,用質量優勢對沖成本上升劣勢。通過改善品質、樹立品牌,提高消費信任溢價;通過休閑觀光、生態涵養、文化傳承,提高功能溢價;通過產業融合、多次增值,提高產業鏈整體競爭力。這方面的潛力需要逐步釋放,而且受人均耕地面積等傳統資源稟賦的制約相對較小,是小規模農業增強競爭力的根本出路。
從增量到提質:構建競爭力導向的農業政策體系(十八大以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優秀成果選粹) 作者簡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主要研究我國農業、農村、農民領域的發展戰略、政策、制度,研究鄉村振興、農業農村改革、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相應咨詢意見和建議。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