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一路同行: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100個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9131818
- 條形碼:9787119131818 ; 978-7-119-1318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路同行: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100個故事 本書特色
"★本書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精品之作,向國際展現出多元、立體、真實的中國以及中國共產黨面貌。 ★本書用樸實的語言,真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同國際社會歷史密切交往中曾發生過的感人事跡。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新時代,中國的迅猛發展也離不開國際友人的鼎力相助,國際和平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一直以來的堅守與擔當,這些故事既是中國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 ★鄭必堅、福田康夫、張維為、尤里·塔夫羅夫斯基、陳晉、羅伯特·勞倫斯·庫恩重點推薦讀物。 "
一路同行: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100個故事 內容簡介
本書向國內外講述建黨后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世界的故事。以小故事切入,用生動而珍貴的圖片,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展示中國共產黨與國際友人的主要交往、外國友人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中外務實合作和人文交往等內容,體現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進步性、民主性和開放性。
一路同行: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100個故事 目錄
我強烈感受到了充滿活力的希望和人類不可戰勝的力量
這支隊伍是中國和亞洲的希望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將是我度過余生的地方
我愛上了你們的事業
他是他的國家占人口80%的農民的化身
中國抗戰的希望在西北
外國人看中國的眼睛亮起來了
我決不會忘記你,延安
中國共產黨贏得了人民的尊重和合作
我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中國,延安是中國未來的縮影
中國共產黨點燃了許多年輕人的希望
延安是中國人民的燈塔和希望
在這里,我看到了中國的希望
參訪“民主的實驗室”延安
*近兩年,是我平生*愉快、*有意義的日子
一個共產黨員,與廣大群眾取得密切聯系時,就具有
無比的勇氣和力量
“洋顧問”馬海德:有許多了不起的人是我的榜樣
八路軍把我們當朋友、弟兄和同志
仿佛我是天外來客,卻有到家的親切感
中國的事業就是我的事業
藍天見證友誼
悲歡離合辛酸事,化作中日友誼篇
這個政府和軍隊是真正屬于人民的
中國共產黨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前途盡有光明路,莫忘中藏曲折幽
我聽到了淮海戰役*后一聲炮響
建設,中國大地之歌
開國大典的彩色膠片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原木在移動
中英貿易破冰者
影片好極了,希望你們多拍這類片子
一件衣服承載中緬“胞波”情
一場遲來六十年的約會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異也是伙伴
西哈努克的三首中國歌曲
同意!同意!中國!中國!
取消訪問就不夠朋友了!
法國應該直接傾聽中國的聲音
中國在我們*困難的時候幫助了我們
……
改革,共享發展的中國智慧
新時代,我們命運與共
一路同行: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100個故事 節選
《一路同行: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100個故事》: 2019年9月29日,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一位白發老者緩步走上領獎臺。國家主席習近平莊重地向她頒授中國國家對外*高榮譽勛章——友誼勛章。這位老人就是新中國外語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伊莎白·柯魯克。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生命歷程中,她有90多年在中國度過,見證了中國革命從艱難走向勝利,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外語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 1915年,伊莎白出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加拿大傳教士家庭。1938年,23歲的伊莎白從多倫多大學碩士畢業后,就迫不及待回到四川。此刻,這個生養她的“故鄉”正飽受戰爭摧殘,她卻像一個逆行的女戰士,毅然定居這里,潛心做人類學研究。 伊莎白套上藍布衫,戴上草帽,穿上草鞋,從“白富美”秒變“村姑”,和農民打成一片。在艱苦努力下,她和同伴完成了璧山縣興隆場及周邊村社1500余戶居民的調查。她以“龐雜而細碎的田野手記”,記錄了興隆場鄉民的婚俗、種植養殖、交易等日常生活,堪稱“史上*全興隆場大數據”,讓現在的年輕人得以了解當時鄉村的發展軌跡。 伊莎白對中國大地和中國人民充滿熱愛,她的生命軌跡與另一個人的生命軌跡息息相關,那便是大衛·柯魯克——伊莎白的丈夫和同志。 大衛·柯魯克是英國共產黨員,在共產國際安排下,以教師身份來到中國。1940年,伊莎白與大衛在成都邂逅,惺惺相惜的兩位年輕人走到了一起。兩年后,他們在倫敦結婚。在丈夫的影響下,伊莎白也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中國仍舊是令柯魯克夫婦魂牽夢縈的地方。1947年11月,他們以國際觀察員身份來到河北太行山下的解放區十里店村,調研正在進行的土地改革。1948年春,他們完成了此次調研。臨辭歸國之際,他們受到中央外事工作負責人王炳南的深情挽留。經過慎重考慮,他們決定留在中國任教,從此開啟了與中國人民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的教育征程,柯魯克夫婦終于成為中國革命的直接參與者。 伊莎白剛接觸英語教學時,也有過忐忑。她回憶道:“我和大衛一開始確實都很缺乏專業的教學經驗,但好在我們都很了解中國革命,我非常希望看到社會主義是如何建設的,想了解毛澤東思想及其實踐。” 在戰爭中開展教學,條件之艱苦可想而知。柯魯克夫婦與學生們同吃同住,想方設法機動靈活地開展教學。大家帶上小馬扎,到處都能成為他們的課堂。學生的水平相差不少,就進行差異化教學。沒有現成的教材,就通過各種途徑搜集英文報刊上的文章。伊莎白常常用打字機工作至深夜,定稿后再刻蠟板印制,一本本簡潔實用的教材就是這樣“出版”的。 在口語教學中,伊莎白提倡先讓學生看教師作特定情境下的對話演示。那時學校沒有錄音機,她就親自演示。伊莎白本身聲音就輕,嗓子很難受,但她顧不上自己的身體,不斷地演示。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軍隊急需英語人才。在周總理授意下,學校開設了16人的小班,由柯魯克夫婦負責專門培訓,不僅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繼續輔導學習困難的學生。令伊莎白印象深刻的是,“人們對參軍的熱情非常高,人人都帶著一種無以言表的自豪之情。待他們英語足夠好之后,就去了戰場”。 伊莎白還為外交部培養了首批口譯人才。她回憶道:“我精挑細選各種各樣的錄音帶給學生們進行聽力理解和模仿。經過一年多的專門訓練,那個班里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柯魯克夫婦的英語教育實踐碩果累累。教學之外,他們還參與了新中國成立后**套大學英語教程的編寫和《漢英詞典》的編纂。當問起在整個教學經歷中,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時,她說是“平等的師生關系”。 1981年,66歲的伊莎白退休了,但她并沒有停歇。她多次返回西南地區,為貧困家庭孩子設立助學金;還前往內蒙古、寧夏等地,幫助開展外語教學活動。伊莎白說:“我們一直是中國革命的參與者,中國共產黨對我們的信任使我們有了歸屬感,我們從不后悔來到中國。” 從中央外事學校到北京外國語大學,從抗日戰爭到改革開放,伊莎白始終在崗位上勤勉奉獻,推動和見證了中國外語教育事業的發展。她和丈夫一起,讓更多的有志之士在國際舞臺上發出有力聲音。她一生都在做著自己所愛、社會所需的事業,她的滿頭白發中,寫滿學者的風骨和篤定的信仰;蹣跚的步履下,是對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永不停息的追求。 2020年12月,北外師生為伊莎白教授慶祝105歲生日。伊莎白說,自己十分榮幸能夠參與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高等教育發展,見證中國從衰微到富強的百年復興之路。今天的北外東校區,矗立著一座大衛·柯魯克的銅像。伊莎白有時會來到這里,回憶她心愛的丈夫,回憶起往昔的舊時光。 ……
一路同行: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100個故事 作者簡介
本書編寫組由外交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黨校等單位黨史研究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組成。長期從事中共黨史、中國外交史、中共對外交往史等相關專題研究。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