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味生活·茶道(32開平裝)
-
>
炊煙食客
-
>
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
-
>
面包與黃油的故事 歷史·文化與食譜
-
>
蔬食記憶
-
>
茶知識108問:今天您喝茶了嗎
-
>
銀勺子(漫畫版)(軟精裝)
歲時茶山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4355
- 條形碼:9787108074355 ; 978-7-108-0743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歲時茶山記 本書特色
究竟何謂真正的“好茶”·這是本書探討的核心問題。作為圈內人士和茶葉專家,作者認為,歷史悠久不是好茶的標準,工業化的精細生產也不是,真正的一泡好茶,講究的是“地道的品質”和“道地的風味”。作者態度鮮明且珍貴:尊重自然,做實在的好茶,帶領大家喝真正的好茶。
歲時茶山記 內容簡介
中國茶的傳統在哪里?傳統一定是加分的嗎? 正宗的西湖龍井究竟是什么滋味?武夷巖茶為何宣傳蛇? 人有“人設”茶有“茶設”,花果香的“茶設”容易嗎? 鐵觀音也有濃香、沉香、清香?喝巖茶,到底喝的是什么? 做茶的認為文化虛,研究文化的不懂茶? …… …… 全書以“歲時四季”為經,以“茶山訪茶”為緯,從雨水后的川茶蒙頂黃芽、春分的洞庭碧螺春和西湖龍井,一直講到寒露后的桂花烏龍和安溪鐵觀音,以至立冬后的凍頂烏龍,訪茶、制茶、品茶、評茶,作者一個個山場跑下來,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各主要茶區。除了具備一線行走的“實踐性”,本書同時厘清了不少習以為常的錯誤觀念如“明前茶一定好嗎”“普洱越陳越香嗎”,具有鮮明的“知識性”;作者常年浸潤茶圈,解析茶生產消費的同時,對行業亂象也不乏自己的觀點,有趣有料,愛深責切;文中也穿插了不少歷史掌故和軼聞趣事,言必有據,謹嚴周到,讀者能真切感受到中華茶文化的源遠流長。 歲時有茶山,四季有茶務。諸般閑茶事,人間好時節。希望借著節氣為線索,通過實際的生產和相關的文獻,來探討何謂“好茶”,讓喝茶這件事,能健康地、活潑潑地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歲時茶山記 目錄
序
零壹 立春
零貳 雨水
01 蒙頂黃芽:川茶的傳統在哪里?
零叁 驚蟄
零肆 春分
02 洞庭碧螺春:花果香的“茶設”容易嗎?
03 西湖龍井:盛名久負的尷尬
零伍 清明
04 顧渚紫筍:茶圣的眼光有多毒?
05 福建白茶:宋徽宗也不知道這個味兒
06 福建白茶:我很年輕,又如何?
零陸 谷雨
07 安徽綠茶:明前、雨前,到底哪個好?
08 六安瓜片:賈母不吃,但是皇帝愛啊
09 祁門紅茶:一百年前,就屬它*香
10 永春佛手:怎能怪我隨波逐流
11 鳳凰單叢:成也香水,敗也香水
零柒 立夏
12 安溪烏龍茶:那些被迫隱姓埋名的茶樹品種
13 武夷巖茶:古人怎么劃分武夷茶的山場?
14 武夷巖茶:喝巖茶,到底喝的是什么?
15 正山小種:正宗的小種茶什么味道?
零捌 小滿
16 玫瑰紅茶:到底是熏花,還是窨花?
零玖 芒種
17 大樹普洱:皇上喝的居然不是老茶?
18 東方美人:一場甜蜜的烏龍事件
19 臺灣高山茶:怎么越來越像綠茶了?
壹拾 夏至
拾壹 小暑
20 蜜桃烏龍:果味茶還真是繞不開香精?
拾貳 大暑
拾叁 立秋
21 茉莉花茶:就是茶壞了,才拿去窨花?
拾肆 處暑
拾伍 白露
22 桂、皖黑茶:這些茶為什么都一個味道?
拾陸 秋分
拾柒 寒露
23 桂花烏龍:越香的花,越會騙人
24 安溪鐵觀音:勤勞,反而適得其反?
拾捌 霜降
拾玖 立冬
25 凍頂烏龍:困在島內的世界名茶
廿 小雪
廿壹 大雪
廿貳 冬至
廿叁 小寒
廿肆 大寒
參考文獻
茶貼士索引
后記
歲時茶山記 節選
許多人在講茶的時候,往往喜歡與傳統沾邊。特別是從茶葉銷售的角度來看,只要講到“傳統”兩個字,消費者就特別買賬。“傳統”這兩個字,它代表的不再是古板、老氣,而是新的商業契機。但是,茶真的有傳統嗎?或者說,什么算是中國茶的“傳統”呢? 現在人寫詩,談起律詩、絕句,一定推崇唐代,唐代是公認的近體詩的傳統;填詞,也一定推崇宋代,宋代是公認的詞的傳統。所謂傳統,往往是后代再也無人能超越,或者至少是非常難以超越的,才有資格被稱為傳統。但是,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有傳統呢?如果我們從歷史的長河中來看茶,從諸多文獻里來嚴謹地梳理茶史,會發現一個當代人應該正視的事實——中國茶的“傳統”似乎還沒有到來。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在茶葉歷史的大半時期,都是綠茶一家獨大。當代劃分的“六大茶類”,至少到清末甚至民國才開始漸漸成形。而如今一泡好茶所帶給我們的高峰體驗,絕非綠茶這一單一茶類所能囊括。撇開綠茶這一歷史*悠久的茶類不談,許多制茶工藝的信史還很短。換句話說,許多茶還很年輕,未來有很多上升空間。實際上,茶葉歷史的發展也是人類制茶工藝不斷精進的過程。 我們看古代許多顯赫一時的名茶,例如北苑貢茶、松蘿茶、羅岕茶等,在當時被認為是工藝特別超前、品飲感受特別好的茶,現在在哪里呢?還有當年的味道嗎?或者即使它們還有當年的味道,那樣的味道放到市場上還具備足夠的競爭力嗎?根據我們的走訪與部分工藝的恢復和試制,這些都是要打上問號的。 其次,在工藝之外,一泡好茶的天花板取決于其生長環境。過去,受限于交通水平,許多深山老林的好山場并未真正開發。像老牌名茶如四川的蒙山茶,安徽的祁門茶、松蘿茶,浙江的顧渚紫筍、西湖龍井,福建的北苑貢茶、武夷茶等,其得以揚名,除了一定的山場基底與制茶工藝水平之外,都有著水陸交通便利的優勢。如今,我們走訪許多新興茶區,有的近一二十年才成名,有的開發沒幾年,還沒成名,有的甚至剛剛才開始開發。它們的制茶歷史可能很短,甚至制茶工藝還有待優化,但其山場環境的水平卻很高,甚至超越絕大部分傳統茶區。我相信,這些新興茶區未來的前景十分可期。當然,有些產區已經成名,如云南的刮風寨、薄荷塘一類。在云南之外,華夏大地之上,好山場還有很多,它們正在一點一點地被發掘。這些茶區所出產的茶樹鮮葉,只要配合以得當的工藝,便可以撐高中國茶的天花板。在這天花板被撐高之前,我們又怎么可以輕易斷言中國茶的傳統已經到來了呢? 再次,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忽略卻十分重要的因素,它限制著茶葉歷史曾經的發展,那就是國家的政策。在中國古代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茶稅是國家財政的重要收入,要拿它貼補國庫、充盈軍費,茶葉用來賞賜少數民族,撐起具有戰略性質的茶馬貿易。大航海之后也有很長的時間,政府要拿茶葉換外匯,振興中華。因為這樣的重要性,茶葉經常是官辦專賣,統購統銷,或至少是稅收嚴明的。直到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形勢改變,茶葉在國家財政中不再占據從前那樣重要的地位,政策的管制變得相對寬松,茶葉才真正有了獨立的地位。而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老百姓對于好茶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并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在這樣的形勢之下,部分真正高品質的茶葉開始抬頭,并一點點塑造、豐富著中國茶的傳統。 總而言之,我們認為,中國茶的發展還一直處在上升階段,誰也不知道真正的高峰什么時候會到來。若是要談起真正的“傳統”,應該是高峰過去之后,人們去回顧那段無法超越的歷史,才能有所總結的。即使是要對過往有所梳理,總結現有的“傳統”,那也必須要在茶的品質有所保證的前提下講才有意義。如果脫離了高品質的內核,所有回顧歷史所宣稱的“傳統”,大多是經不起推敲的。與其說是傳統,倒不如說是“古舊”“原始”,相對更貼切一些。 ……得益于現代交通的發達與當代茶類的豐富,做茶成了一件一年四季都可以做的事了,并不是只局限在春、秋兩季。這在古代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一個人一年之內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各個茶葉主產區,特別是在農忙的時節不耽誤工作,在不同的地方、不一樣的海拔高度做不同的茶類,或者做窨制茶,搭配不同季節各地的特產香花、水果來窨制。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怎么可能做到呢?可如今,我們就有這樣的機會,一年四季在不同的茶山上工作。也正因此,才有了這本《歲時茶山記》。 而之所以選取二十四節氣的時序,是有感于人們對于自然的遠離。如今我們大多住在鋼筋混凝土的高樓大廈里,有空調、暖氣、除濕機、加濕器等各種設備,只要我們愿意,可以一輩子雙腳不沾泥土,一輩子生活在自己想要的溫度濕度里。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下,傳統的年節可以照過,一年十二個月也有和農歷相仿佛的排序,而流行數千年的二十四節氣卻似乎只剩下符號了…… 但是,二十四節氣絕不僅僅是符號。它不是放在故紙堆里的研究,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的生活方式。它反映了自然的律動、四季的關節,乃至天地變化之幾微。它屬于,也將永遠屬于那些不愿意遠離蒼穹與大地、不愿意疏離春風和秋月的活潑潑的生活。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歲時有茶山,四季有茶務。諸般閑茶事,人間好時節。
歲時茶山記 作者簡介
陳重穆,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制茶人,三聯茶產品研發總監,福建省科技特派員,三聯中讀《歲時茶山記》《中國茶的文學史》音頻主講人。 徐千懿,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講師,碩士生導師,安徽省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茶史、歷史名茶人文風土與產業現狀、茶文化創意產業。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