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佛學沉思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516942
- 條形碼:9787509516942 ; 978-7-5095-169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佛學沉思錄 內容簡介
《季羨林沉思錄》叢書試圖對先生的文化思想與人文精神做一次整體回顧,帶領讀者感受作品中獨特的理念、智慧、神韻與氣度,認識一個似曾相識卻不曾深知的季羨林,啟迪人生,陶冶情操,增加內心深處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與自豪。 《季羨林佛學沉思錄》輯錄了季羨林先生關于佛學的經典文章,包括“佛教溯源”“佛教在中國”“傳法高僧”三個部分,其中關于佛學起源的研究、佛學傳人中國后與中國文化的交互和獨特的“佛教倒流”現象,以及對中國佛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高僧的精彩介紹,全面反映了季羨林先生的佛學研究成果。
佛學沉思錄 目錄
追根溯源——六七世紀的印度
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
菩提參悟——釋迦牟尼
“但有此生,更無后世”——提婆達多與釋迦牟尼的路線斗爭
佛教在中國
傳人中——佛教傳人(漢代)
佛教在晉朝
唐初的中國佛教
佛教在宋朝——衰微
佛教對于宋代理學影響之一例
佛典中的“黑”與“白”
佛教的倒流
中國的彌勒信仰
《六祖壇經》
中國商人與佛教
《列子》與佛典——對于《列子》成書時代和著者的一個推測
漫談梵文研究
傳法高僧
竺法護
道安
鳩摩羅什
佛學沉思錄 節選
上面談到的那種社會經濟和政治情況必然會反映到思想領域中來。 梨俱吠陀時代(公元前第二千紀中葉),雅利安人是樂觀的,總是向前看的。當時他們侵入印度為時不久,經常同本地居民戰斗。在許多頌神的歌中,他們呼吁神靈協助,祈求勝利。他們并不怕死,認為戰死可以升天。后來的閻羅王已經有了,但是他的王國并不陰森可怕,里面充滿了永恒的幸福。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東進的過程中,他們遇到的困難,自然的和人為的,越來越多了起來。那種天真粗獷的樂觀情緒逐漸染上了一些悲觀的色彩。但是基本調子仍然是樂觀的。 代表這種思想的是婆羅門。 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種人代表另外一種思想。這就是婆羅門教、佛教以及當時其他教派所謂的沙門。 沙門是什么樣的人呢?在《梨俱吠陀》的一首詩中,曾描繪了一種叫做“牟尼”的人,蓄長發,著臟衣,外衣是褐色的,飛行空中,喝飲毒汁。顯然,對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來說,這樣的人是十分陌生的,他們同婆羅門是完全不一樣的。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這是土著居民的宗教的代表,也就是行苦行的所謂沙門。 在佛典里,經常是沙門、婆羅門并提。希臘人梅伽斯提尼斯記述他在公元前第3、4世在印度親身經歷的時候,談到印度有兩種哲學家,一種叫婆羅門,一種叫沙門。沙門不住在城中,甚至也不住在屋中,穿樹皮衣,吃橡子,用手捧水喝,不結婚,不生子,行苦行,枯坐終日不動。根據我們目前能夠得到的資料來看,這些描繪是忠實的。 這些沙門的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是同婆羅門不一樣的。他們根本不相信婆羅門相信的那一些吠陀里面的大神。他們相信輪回轉生,作為輪回轉生說基礎的業說是他們宗教信仰的核心。所謂業說就是,今生所作所為的好壞決定來世轉生的好壞。無論做好事做壞事,有因必有果,反正總是要轉生的。可是他們又厭惡生,不想再轉生。于是就想盡了種種辦法,希望能跳出輪回。他們認為,苦行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 顯而易見,所有這一切想法的基礎是悲觀主義。有這種主義的人決不會是征服者、勝利者、日子過得很舒服的人,而是被征服者、失敗者、日子過得很不舒服的印度原來的居民。他們處在雅利安人的奴役下,生活只給他們帶來痛苦。因此,他們不但對今生沒有任何興趣,而且也不希望有什么來世。有的人就想用苦行來幫助自己跳出輪回。而苦行主義本身也說明了被壓迫者被奴役者那種得不到任何人世間享樂的無可奈何的心情。 沙門所代表的思想正是這些被征服了的原始居民的思想。婆羅門思想與沙門思想是根本對立的。婆羅門主張膜拜神靈,祭祀祈福,而沙門則不供養什么神靈,主張業(行為)可以決定禍福,人們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他們甚至主張,連神仙也受業的支配。這簡直是挖婆羅門的墻腳。這可以說是政治經濟方面的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的反映。 但是,到了公元前第7、8世紀奧義書興起的時候,在正統的婆羅門教的經典中逐漸出現了輪回業報這樣帶悲觀主義色彩的學說(可能在梵書中已有萌芽)。在婆羅門六派哲學中,數論和瑜伽的主要學說基本上同沙門是一致的。據婆羅門經典的記載,在雅利安人中首先宣傳這種新學說的是剎帝利,而不是婆羅門。奧義書中屢次提到,輪回業報說是秘密學說,是剎帝利所專有而婆羅門所未聞的。這情況一方面說明了婆羅門和剎帝利在思想領域內的斗爭;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從現在開始婆羅門的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逐漸接受一些本地居民的東西,吠陀思想與非吠陀思想開始匯流了。 ……
佛學沉思錄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2009),著名文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享譽海內外的***大學者。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筆耕一生,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學、東方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造詣非凡,對中華文化有著深沉的思索。先生的作品如行云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對真理的追求,對國家的信心。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