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1642
- 條形碼:9787100211642 ; 978-7-100-21164-2
- 裝幀:6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 本書特色
一部系統考察科學史家關于科學革命觀點的百科全書式著作我國目前的科技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參照現代科學來講述“英雄科學家”歷史故事的水平上,似乎真正的科技史就是弄清楚科學家在何時、何地做出了何種理論或發明這樣一些可以完全確定的內容,其他一概不必考慮,也不清楚還有哪些因素應該考慮。我們不僅需要知道個別科學家做出了哪些“具體貢獻”,更需要知道這些貢獻有哪些哲學、宗教、社會背景,根植于何種土壤,其思想背后有何根本動力或張力,“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關系如何等等,只有透過這些內容,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西方文明在現代的異軍突起以及科學技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從而更深刻地反思西方近現代科學技術對整個人類文明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上,對于目前的中國科技史界而言,優秀的編史學著作可能更有價值。本書則可以大大滿足我們的這一需要,其如此豐富的內容令人大開眼界,目不暇接。它對各種觀點的總結和分析極有價值,很好地綜合了內史和外史因素,可以使我們熟悉科學革命的方方面面。相信中譯本的出版必將大大拓展中國學術界的研究視野,提高我國西方科技史研究的起點。
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專享一部關于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著作,出版后即確立了其經典和權威地位。它如同一部百科全書,系統地考察了自19世紀以來科學史家們關于科學革命的實質和原因的大約60種觀點,并對其特點和不足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書不僅涉及如何解釋和看待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科學成就,而且也涉及科學革命根植于哪些哲學、宗教、社會土壤,如何永遠改變了我們理解自然界的方式,以及為什么科學革命發生在17世紀的西歐而沒有發生在古希臘、中國和伊斯蘭世界等諸多議題,從而大大有助于我們對近代科學的思想、社會和文化起源的理解。本書是科學革命研究者的推薦閱讀著作,也可供關心現代世界興起的讀者閱讀。
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 目錄
重要學者列表
**章 “一個近乎全新的自然”
**部分 定義科學革命的實質
第二章 大傳統
2.1 “諸科學革命”與科學革命
2.2 理解現代早期科學起源的*初嘗試
2.2.1 康德的“思維方式的革命
2.2.2 開始向科學的過去學習:威廉·休厄爾
2.2.3 關于現代早期科學起源的實證主義圖像:恩斯特·馬赫
2.2.4 迪昂論題
2.3 塑造科學革命概念
2.3.1 重新考察原始材料:安內莉澤·邁爾
2.3.2 戴克斯特豪斯與自然的數學化
2.3.3 “從‘大約的’世界到精確的宇宙”:柯瓦雷的科學革命觀
2.3.4 伯特與自然的數學化
2.4 概念的拓寬
2.4.1 四位偉人:觀點的比較與交流
2.4.2 新問題與新一代
2.4.3 巴特菲爾德與霍爾夫婦:英國的看法
2.4.4 庫恩與科學革命
2.4.5 科學革命作為一個過程:韋斯特福爾關于現代早期科學起源的構想
2.5 結論:連續與斷裂的權衡
第三章 更大背景下的新科學
3.1 新科學及其新方法
3.1.1 科學方法史中的陷阱
3.1.2 從證明性科學到試探性科學
3.2 新科學及其新時間框架
3.2.1 權威在科學中的作用逐漸消失
3.2.2 科學朝著未知的未來重新定向
3.2.3 科學何時變成了累積性的?
3.2.4 從自然哲學到科學
3.3 新科學與舊魔法
3.3.1 現代早期科學的“玫瑰十字會”觀念
3.3.2 17世紀科學中的玫瑰十字會員、化學家和煉金術士
3.3.3 難以把捉的爭論核心
3.3.4 科學革命與世界的祛魅
3.3.5 關于現代早期科學理性的爭論
……
第二部分 尋找科學革命的原因
第三部分 總結和結論:“真理的盛宴
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 節選
地點問題和解釋范圍的問題則是另一回事。即使我們接受每一種解釋本身,仍然可以看出我們的每一種解釋都是不完整的,因為它只是解決了問題的一部分。“阿基米德”解釋及其“亞里士多德”對應都把伽利略視為文藝復興思想中某個傳統的頂點。兩者都只討論了意大利,而沒有就科學革命的其他中心發表任何意見。而“懷疑論”解釋雖然能被擴展到整個歐洲,但主要是關于法國,以伽桑狄、梅森和笛卡兒為關注焦點。“赫爾墨斯主義”解釋雖然特別提到了開普勒、梅森、笛卡兒和培根,但顯然把伽利略完全排除在外。只有“哥白尼”解釋涵蓋了科學革命的整個地理范圍,因為為了應對哥白尼假說所面臨的反駁,歐洲各地的開拓者們不得不對長期存在的科學觀念重新概念化。然而,“哥白尼”解釋雖然涵蓋了天文學和數學物理學領域的革命,但卻絲毫沒有談及培根科學的出現。而如果把解釋范圍局限于培根科學,則在數學領域非常不管用的“赫爾墨斯主義”解釋卻顯得*有力量。面對著這些明顯困難,我們無法回避一個問題,即這些困難是否是尋求科學革命的原因這個原初問題所固有的?它們能否被克服?如何克服? 在為我們的困境尋求出路之前,讓我們進一步加劇它。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是提出了從各種解釋中產生的問題,卻未質疑那些解釋本身的有效性。但其作者希望解釋的是什么呢?這里我們碰到了*后一個問題,可能也是*大的問題。讓我們思考一下,在評價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恢復古代傳統的努力所帶來的結果時,關于希臘人為何沒能產生科學革命的各種解釋可能為這種評價提供些什么。 這種努力的主要結果是,西歐科學的整體狀態所達到的水平大致與希臘人離開時的(以及穆斯林世界在數個世紀以前重新恢復的)科學水平相當。從這里出發,原則上可能有三種結果。一種可能性是,希臘著作一直處于停滯狀態。這在歷史上發生過兩次:先是在希臘化世界,那時科學處于創造性階段的末期,然后是在整個拜占庭時期。另一種可能性是,希臘遺產得到豐富和擴展。這也發生了兩次:一次是希臘遺產在穆斯林世界,一次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后一種可能性是,這些擴展能夠開創一種新科學:科學革命的科學。正如我們都知道的,這只發生了一次。因此,我們真正的問題在這里——正是在這個特殊背景下,尋找現代早期科學從文藝復興思想中產生的原因才獲得了全部意義。 由剛才這些思考可以看出,要想解釋科學革命從文藝復興時期方方面面的思想中獲得了哪些東西,不能僅僅是堆砌來自某種文藝復興思潮的材料,尋求與17世紀科學先驅思想中某些要素的關聯,而是必須尋求傳統中的那些典型轉變,它們仿佛是一些關鍵結點和真正富有創造性的步驟,共同構成了現代早期科學的開端。例如,羅斯指出阿波羅尼奧斯的圓錐曲線著作的先行刊印對于開普勒不可或缺是一回事,但進而解釋開普勒為何能用阿波羅尼奧斯的橢圓為一個前所未有的目的服務則是另一回事。①同樣,問題并不在于表明伽利略在一種阿基米德傳統中工作,并且熟悉亞里士多德方法論的改進,也不在于揭示開普勒癡迷于畢達哥拉斯的思想,或者笛卡兒、梅森和伽桑狄關注懷疑論。問題并不在于解釋這些人如何使用希臘遺產(無論這個主題本身如何有趣),而在于他們如何成功超越了希臘遺產。 如果再次回顧我們所列出的解釋清單,現在關注它們是否有能力應對這一特殊挑戰,那么我們的確可以看到一些引人注目的觀點。庫恩已經解釋了為什么哥白尼的變革幾乎不可能緊隨托勒密發生,而是需要等待幾個世紀,直到托勒密對行星問題的解決方案的弱點變得明顯起來。他還表明,通過努力應對那些似乎無可逃避的反駁,在哥白尼那里有限的變革仍然可以成為現代早期科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樣,耶茨解釋了布魯諾等人對赫爾墨斯主義遺產的行動主義轉變如何促進了探索性科學實驗的產生。 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果,我們做出*終總結之后應當銘記它們。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其余的解釋在這方面沒有取得重大成果。②在亞里士多德主義方法論那里,我們似乎很難發現它如何可能對伽利略的創造性步驟貢獻甚多——考慮到邁爾和格蘭特所概述的亞里士多德主義傳統中那些無益的思維習慣,這種貢獻就更少。
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 作者簡介
H.弗洛里斯·科恩(H. Floris Cohen),是荷蘭著名科學史家,專門研究科學革命。他生于1946年,曾任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館長(1975-1982),特溫特大學科學史教授(1982-2001),2006年12月起任烏德勒支大學比較科學史教授。其代表作有:《量化音樂:科學革命第一階段的音樂科學》(Quantifying Music:The Science of Music at the First Stage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1580-1650,1984)、《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 Historiographical Inquiry,1994)、《世界的重新創造:近代科學是如何產生的》(De herschepping van de wereld: Het ontstaan van de moderne natuurwetenschap verklaard,2007)、《近代科學如何產生:四種文明,一次17世紀的突破》(How Modern Science Came Into the World:Four Civilizations, One 17th Century Breakthrough,2010)等。 張卜天,北京大學科技哲學博士,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研究方向為西方中世紀和近代科學思想史。精通科學史與哲學史翻譯,譯有近六十部著作。其譯文優美流暢,廣受讀者好評。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